HOME> 嬰兒> 嬰兒照護> 好人緣孩子這樣養!25~36個月 潛移默化‧在生活中學習

好人緣孩子這樣養!25~36個月 潛移默化‧在生活中學習

父母是bobo的最佳指導者,用好的身教與言教領著他在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的感受、學習,用具體的行為說明抽象的概念,就在潛移默化中,bobo會養成習慣,成為日後發展的利多因素!

潛移默化‧在生活中學習 

父母是bobo的最佳指導者,用好的身教與言教領著他在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的感受、學習,用具體的行為說明抽象的概念,就在潛移默化中,bobo會養成習慣,成為日後發展的利多因素! 
雖然兩到三歲的孩子,仍以自我為中心,在乎自身需要是否被滿足,但他也會開始注意別人,特別是隨著行走與語言能力的增進,在日益濃厚的好奇心驅使下,與周圍的人與環境互動愈來愈多,無形中,人際關係也隨之發展。如果父母能從平日的良好「身教」帶動孩子模仿、學習,相信在耳濡目染下,也能慢慢養成習慣,成為日後發展人際關係的「利多」因素。 

此階段的bobo如果已上幼幼班,提醒父母,請盡量與幼兒園抱持「同調」的教養態度,孩子才不會回家一個樣,在園所又一個樣,造成他內心世界的混亂!若未上幼兒園,更請父母不要忽略以下能力的培養: 
分享 
梁仲怡心理師指出,兩歲多的孩子對於「你的……」或「我的……」仍無明確概念,要他把玩具借給別人玩,只會引來哭鬧,不過,抽象的「分享」概念仍可透過具體的遊戲或日常生活中學習。她說,平常在家時,父母分食物時,可讓bobo負責分配東西,帶著他說「娃娃一個,媽媽一個,爸爸一個……」,用清楚的稱謂讓他了解不同的人都要分到食物。 
梁仲怡心理師說,雖然父母習慣把什麼好吃的都想留給孩子,只是這麼做會讓孩子以為「這些都是我的,爸爸媽媽不用吃」,日後希望他懂得「分享」,無疑是緣木求魚。她笑說,父母都知道孩子愛吃什麼,但若問孩子「父母愛吃什麼」,大概會說「不知道」,有的或許還會天真的說「我吃不完的東西」。適時讓孩子知道父母的喜好,讓他有表現貼心的機會,對於學習分享將有所助益!梁仲怡心理師補充,定時全家聚在一起吃飯,即使小小孩也讓他一起上桌(坐在兒童餐椅上),感受全家人互動的氣氛與模式,對於學習分享也有幫助!

有禮貌
 

有禮貌的bobo走到哪兒都受歡迎!但孩子要跟誰學禮貌呢?人生的第一個導師是父母,當然要跟父母學囉!梁仲怡心理師說,從小跟孩子說話,父母最好養成習慣──「請」「謝謝」、「對不起」等三句不離嘴,對於其他親人,保持基本的禮貌也是必要的,因為孩子有樣學樣,從生活中讓他熟悉這樣的說話方式,等他有口語表達能力時,就自然而然隨時掛在嘴邊。 
出門時,不妨主動向鄰居打招呼,如果孩子害羞不敢開口,父母不必急著催他,而是主動幫孩子說「廷廷跟阿姨問好」,等與對方較熟悉後,孩子自然會開口。或是對於為自己服務的人,不忘帶著孩子主動道聲「謝謝」,不僅讓對方感到高興而報以笑容,也使他知道打招呼是應有的基本禮貌,而且做起來一點也不難。

25~36個月 

養成自信‧勇於與人互動

bobo的自信來自父母的鼓勵,平常給機會讓他養成熟練的自理能力、幫忙做家事,並給予真誠的鼓勵,讓他覺得「我好棒」而產生信心,並引起更高的學習興趣,勇於向外探索、與人際互動! 
自理能力養成 
人際關係表現好的人,多具有相當程度的自信心,自信心從何而來?梁仲怡心理師指出,除了父母平常多給鼓勵外,協助孩子養成自理能力是很重的一環,因為他有能力完成自己的事,如穿鞋、穿衣、吃飯等,對他而言,就是一種「成就」,有成就,才會衍生學習興趣,繼續不停地探索,也對自己充滿信心。當自己有能力時,才能夠幫助他人,不只建立人際互動行為,也奠定自身人格發展。 
基本自理能力不佳的人,往往因為動作比人家慢,而無法快速融入團體中。跟不上腳步的孩子,注定被大多數的孩子「愈拋愈遠」,加上缺乏自信,恐懼面對人群,又如何擁有良好人際關係的發展呢?因此,父母務必讓bobo有自己動手做的機會,讓他反覆練習,使自理能力純熟,建立自信心後,才能坦然面對外界。

不強迫方式進行如廁訓練 

梁仲怡心理師表示,雖然如廁訓練並無明確的時間表,但兩到三歲的孩子,可在不強迫的方式下慢慢練習。因為如廁訓練的過程會影響bobo的人格發展,在大小便控制自如前,孩子是「直覺性動物」,想尿想便就隨時解決,隨著大腦發展與括約肌的控制能夠同步時,才不需要包尿布。不包尿布的bobo,表示具有獨立的能力、意志力,更充滿自信。她說,每個孩子的狀況不同,重點不在何時具有如廁能力,而是在過程中是否讓孩子不覺得有壓力,而輕鬆自然拋開尿布。 
幫忙做家事 
幫忙做家事可讓人學會負責任與分工合作,梁仲怡心理師說,如請bobo拿杯子、丟垃圾或擦地、擦桌等家事,其實很適合孩子做,由於他們正處於活潑好動的年紀,請他們幫忙做點大人做的事,不但不引以為苦,而是當做遊戲,相信孩子都會很樂意為之。複雜一點的家事需要家庭其他成員的協助,從中就能學到分工合作的做事態度。 

 

建立同理心 

建立bobo的同理心應得從觀察開始,察覺人的情緒變化,才能做出適當的回應。梁仲怡心理師說,協助bobo建立同理心,父母必須適時表達情感,如孩子做了什麼事讓你高興(或難過),都可跟孩子說,他才會知道父母喜歡或不喜歡他做哪些事!如果父母覺得疲累或煩躁,也應適度表達,她提醒,這時不是生氣的對孩子吼叫,而是用他理解的話跟他說「媽媽現在好累,需要休息一下,你能不能先自己玩……」、「媽媽現在手手痛痛,你能不能幫媽媽呼呼?」這時,孩子就會「複製」你平時照顧她的樣子。
讓他懂得分辨大人的情緒差異,以調整自己的態度,她強調,孩子會「看臉色」,以後與人相處時,才不會出現令人不悅的「白目」行為。 
多去公園玩 
人際社會能力發展不是一蹴可幾的,必須藉由不斷學習,才能有更好的表現!但視現今的「少子化」現象,多數孩子少了與手足相處的機會,多了長輩的寵愛,使得個個是「小王子」或「小公主」,誰也不讓誰。梁仲怡心理師建議父母,多帶孩子到公園玩,增加他與同年紀孩子的相處機會,就算各玩各的,他也能從觀察習得一些事,成為他日後解決事情的經驗值。 
她提醒父母帶小小孩至公園玩時,不妨預備多一點的玩具,萬一有孩子一起玩時,多出來的玩具就能讓大家同時擁有,不需要等待,減少因爭執而哭鬧的狀況發生。 

孩子有爭執‧平常心看待 

數個孩子在一起玩時,難免有所爭執,因此,梁仲怡心理師提醒,無論如何,孩子玩耍的地方一定要在父母的視線範圍內,萬一真的發生狀況時,可及時處理。如果真遇到孩子搶玩具的情形,應以平常心看待,她說,第一步要做的是,雙方家長各自帶離自己的孩子,給與情緒上的安撫,可試著問「怎麼了?」若孩子說不清,無需追根究柢;如孩子的語言能力不錯,就試著讓他表達,但在過程中,盡可能捨負面字眼,如不說「哥哥『搶』你的玩具」,而是「哥哥『也想玩』你的玩具」,避免加深bobo對此次經驗的不良印象,而阻礙日後的人際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