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議題】做好管控蛋白質與熱量攝取‧是慢性共病預防關鍵
台灣腎臟病醫學會呼籲,積極管理飲食翻轉心腎糖營養問題。
美國腎臟登錄系統(USRDS)2016年報公佈最新的全球尿毒症排行,台灣洗腎病患佔總人口比率(盛行率)與每年新增加洗腎病患比率(發生率)居世界雙料冠軍!
台灣腎臟病醫學會理事長盧國城醫師表示:「糖尿病患者因血糖過高,容易導致微血管與大血管病變,影響腎臟的血流量,進而讓腎功能下降,是慢性腎臟病的高危險群。而糖尿病腎病變是糖尿病的重要併發症之一,嚴重將導致病人死亡!」
調查顯示,台灣有8成糖尿病腎病變患者飲食控制並未達標。盧國城理事長指出:「糖尿病患者若攝取過量蛋白質,或讓血糖不穩定、急速上升的高升糖食物,都可能加重腎臟負擔!」
全球知名腎臟營養學之父喬‧庫伯(Joel D. Kopple)教授,過去一直大力提倡以低蛋白飲食管理,能有效延緩腎功能惡化速度。
盧國城理事長表示:「過去許多研究也指出,限制蛋白質飲食可以改善許多尿毒症狀及相關的代謝性併發症,甚至於減緩慢性腎衰竭的進展,是慢性腎臟病治療上相當重要的部份。」喬‧庫伯教授建議:「在患者良好的配合下,有計畫的低蛋白飲食,可以減低含氮廢物及代謝酸的堆積,同時也可以維持適當的營養狀態。」
臨床上,許多患者經常是共病纏身,從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甚至逐漸再演變為腎臟功能有問題,這群患者就是所謂的「心腎糖」病友,除了需要看多科門診外,心腎糖病友在照顧上可能須要花費更多的心力!
王雅玲營養師指出:「心腎糖病友在飲食方面,營養、熱量都要經過專業的評估與設計。隨著病程中不同的階段需要有不同的治療策略,才能兼顧心血管、血糖及腎臟功能保護的多效成果。」
王雅玲營養師表示:「美國糖尿病醫學會建議糖尿病患蛋白質攝取量應在16~18%的熱量佔比,若患者一旦已經有腎功能問題時,蛋白質攝取量需降到10%熱量比,才能避免毒素的累積增加腎臟及心血管的負擔;若是已必須洗腎維持生命時,由於洗腎過程中蛋白質會流失,則需要將蛋白質攝取量增加到18%熱量比,才能避免因營養不良造成感染及住院機率增加。因此隨著疾病變化,蛋白質管理是關鍵;既不能營養不足,也不能造成營養負擔。」
因此,病人有時需要適當的營養評估及營養品介入,能明顯改善熱量、蛋白質之攝取狀況,進而提升營養攝取,以及改善蛋白質熱量營養耗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