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親子> 親子教養> 提升注意力的10個方法

提升注意力的10個方法

即使注意力是與生俱來的能力,但透過後天的加強與訓練,依然能有所提升!方法很多,家長可視孩子的情況與能力表現,選擇合適的方式。不過,要提醒父母,別操之過急,也不要把標準訂太高,孩子終究還小,只要現在的這一刻比上一刻好,今天比昨天好,就要為他拍手或給個擁抱鼓勵他「有進步」。持之以恆的進步,才是真正的學習目標。根據眾多專家的意見,整理出以下10個方法,供父母參考。

方法1 單純的環境 

孩子的心智發展需要刺激,但請注意是「好的」刺激,然而現在的環境存有太多「不好的」刺激,如噪音、雜物,對思緒仍處混沌期的嬰幼兒來說,都是干擾,父母應儘可能為孩子排除不必要的干擾因素,讓腦神經「專心」接受必要的刺激進行神經分化與連結。許正典醫師指出,神經分化的過程有如「去蕪存菁」,讓有用的更強韌,沒用的自然萎縮,期望最後達到調控自如的境界。

診斷過程

陳珠瑾醫師指出,在兒科診斷過程中,一定先詢問詳細的病史,執行理學及神經學檢查,有無可能合併其他生理或心智疾病,有無學習上的障礙(這些問題可能造成續發性的注意力缺陷)。例如甲狀腺功能低下症、貧血、失神性癲癇發作、先天腦部發育畸形、染色體異常、或眼耳異常。其他如發展遲緩、自閉症或其他學習障礙也要一一謹慎判斷。

一般而言,過動或注意力不足傾向在三歲後比較容易診斷出來,這是因為在診斷的標準上,兒童的行為表現需要在兩種以上的環境都有出現,才算表示這樣的行為是兒童的特有行為,即為穩定的行為表現。由於在三歲前,孩子多未上幼兒園,所表現的行為都是在家中發生的,而且在家中的行為本來就有比較亂的表現,這是可接受的,但仍有些珠絲馬跡可以看出是否有過動或注意力不足的傾向,並提前給予適當的訓練和規範。   
她說,如果在三歲前就有以下情形發生,家長們可能要多注意囉! 
※在他熟悉的環境中,即使出現陌生人,也一樣跑來跑去、動來動去。
※去大賣場時,常四處走動,不注意時可能就不見了。
※在家吃飯時,不能乖乖坐在椅子上。
※面對面跟他說話時,眼睛四處看四處飄。

蛛絲馬跡中預見問題

根據小兒神經科、心智科醫師、臨床心理師和職能師的長期觀察,出現下狀況時,就是暗示父母須提高警覺並積極想辦法改善狀況。

換尿布沒太多反應→ 

許翠端副技術長說,初生嬰兒因為全身的感覺神經還處在混沌期,碰一下小手,就有如驚弓之鳥般的全身晃動,無法判斷出刺激來自哪裡,於是出現像「消防灑水裝置」的反應方式。不過,慢慢會隨著媽媽換尿布時的手勢與力道,培養出「親子默契」,給予適當回應,如拍他的屁股,小腳就踢呀踢的。她建議媽媽,換尿布時要對孩子說話,如「寶寶乖,媽咪給你抹點屁屁霜……」讓他了解你的步驟,以建立他對你的回應模式。

睡眠很短→ 

翁菁菁醫師指出,孩子的睡眠時間長短與體質有關,但新生兒的睡眠本易被外來刺激所干擾,如尿布濕了、肚子餓了等,所以,總睡眠時間長卻分散在好幾個週期。她建議父母,盡量不要打攪為宜。即使夜間睡眠時間逐漸延長後,仍有清醒和半清醒狀態出現,如果孩子無特別哭鬧,建議不需餵食或理他,讓孩子因無趣而再次入眠。

父母抱時沒有眼神交會→ 

常見於有自閉症的孩子,如果你發現孩子與你沒有太多的眼神交會,就要有點警覺心囉!許翠端副技術長提醒父母跟孩子說話時,一定要面對面,能讓他看見你的臉,除了把孩子抱起與你的眼神有交會處,偶爾蹲著或趴著對他說話或玩耍,讓他平視即能看到你,增加目光交流的機會。

哭聲異常尖銳→ 

表示baby的情緒出現持續性的焦躁不安,尤其拒絕吃奶或吸吮無力,也不被玩具所吸引時,就得考慮孩子是否有不適。父母宜多觀察孩子哭泣的當下狀況,才能提供判斷時的依據。

活動量大,喜歡爬上爬下→ 

許翠端副技術長指出,孩子原本就是透過動手動腳認識世界,有其基本的活動量,只是礙於現代人沒有足夠空間讓孩子發洩體力,而讓父母容易覺得孩子好像很愛動。如果父母願意花時間陪孩子玩,不妨帶到戶外活動,滑溜梯、盪秋千,滿足他的活動量需求。或者真怕他爬上爬下造成意外,也可考慮買張彈跳床,讓他在固定空間也能充分活動以發洩體力。當然,如果真有疑惑,就讓專業評估人員以客觀角度釐清狀況。

沒辦法等待→ 

翁菁菁醫師建議,父母要讓孩子學會延遲等待,養成控制衝動的能力,對提升注意力大有幫助。在泡奶時,可邊泡奶,邊跟孩子說說話,吸引他的注意力,暫時忘記飢餓的感覺;或是讓孩子在歷經等待後,給他一個很棒的獎勵──最好是對他充滿誘因,讓他了解原來多等一點時間,得到的結果比原來更棒!

個性衝動→ 

即使已經再三提醒孩子,「那是危險的……」,但孩子碰到危險狀況仍奮不顧身,容易與人發生衝突,甚至動手。請父母千萬別急著為他貼上「壞小孩」的標籤,花時間了解他為什麼要這做,安排動態活動讓他發洩體力,並協助養成自我控制的能力。翁菁菁醫師提醒,這樣的孩子少帶去人多的地方,避免因人來瘋而讓自己high過頭,發生意外。

你可這樣做for baby 

1. 嬰兒床床頭不要掛太多的玩具,羅文喬表示,「刺激多未必好!」不如單純掛一種,一陣子後再替換另一種。 
2. 可放輕柔、有節奏的音樂,刺激聽覺並陶冶心靈。 

你可這樣做for bobo 

1.兒童房的色彩不要太複雜,羅文喬指出,顏色會影響人的心情,就像遊樂場的布置多採鮮豔色彩,讓人容易很high,居家環境最好以單純柔和的色彩,有助穩定心情。
2. 床鋪上不要擺太多娃娃,影響入睡心情。 
3.不要給太多的玩具讓孩子玩,最好一次只給一種,太多樣玩具反而令他無法決定玩哪一樣。 
4. 如果真的想讓孩子學習,桌上只留下必備物品,收起其他玩具或雜物以避免分心。

方法2 規律的作息 

由於幼小的身心還在發展,透過規律的作息可協助孩子建立固定的生理時鐘,高雄榮民總醫院臨床心理師李欣怡指出,讓孩子知道什麼時候玩、看書、運動或吃飯,有方向可依循,也可減少不適當的行為出現在不適當的時間裡。她提醒父母,在建立規律生活之前,需要先規劃生活的空間,如吃飯區、圖書區或遊戲區等,才能在對的地方做適當的事。養成習慣後,對孩子擁有良好的情緒發展有莫大幫助,而且也使父母易於觀察孩子在何時處於精神最佳狀態,以利安排學習活動。

方法3 均衡的營養 

腦部的神經發育需要均衡的營養做為基礎,才能讓腦部網路的連結更好!各種營養素都有其作用,不宜過分攝取某項單一養分,因為許多營養成分之間有密切的相互作用,最好的方式就是攝取均衡養分。 

你可這樣做for baby 

1. 遲景上醫師強調,母乳是嬰兒期最佳的營養來源,然而媽媽務必注意均衡攝取營養,才能滿足baby的需求。 
2.製作副食品時,應盡量取自新鮮食材,減少使用調味料。 

你可這樣做for bobo 

1. bobo慢慢地跟著吃成人食物,父母應把握每日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包含五穀根莖類、蔬菜類、水果類、蛋豆魚肉類、奶類及油脂類。多樣化的食物選擇讓飲食更均衡,避免經常吃同一種食物,而是在每大類食物中變換不同的組合。
2. 避免食用含有咖啡因食品,由於咖啡因會引起亢奮,讓幼兒躁動不安,一定要避免食用。通常含有咖啡因的食物,不只咖啡,奶茶、可樂、巧克力等都含有咖啡因,父母務必要為孩子把關。

方法4 足夠的睡眠 

睡得好,精神好,情緒穩定,白天時才有良好注意力!尤其嬰幼兒在睡眠中仍在進行學習與認知,加上睡眠期中有50%的睡眠時間為快速動眼期,正是嬰幼兒重組資訊所不可或缺的時間,因此,務必要讓嬰幼兒不只有足夠的睡眠時間,也有良好的睡眠品質。 


你可這樣做for baby 

嬰兒期的睡眠時間較長,但卻分為好幾段進行,偶爾會「睡過頭」,而沒有醒來喝奶,有的父母擔心孩子少喝一次奶影響健康,而會喚醒孩子。其實嬰兒期「睡比吃重要」,如果孩子餓了,自然會醒來喝奶,父母倒不必刻意喚醒孩子。 

你可這樣做for bobo 

每個孩子的睡眠需求不同,有的長,有的短,一歲以上的學步兒一天通常還是需要約10〜15個小時,除夜間睡眠外,上午和下午各小睡一段,白天如果睡太多,晚上就難入睡,難免連帶影響大人的休息品質,父母在這時就必須調整孩子白天的活動型態,讓孩子多活動以減少睡眠時間,晚上則加強營造睡覺氣氛,協助孩子入眠並能一夜好眠。 

方法5 按照孩子的步調 

孩子的能力發展不盡相同,父母很多時候也未必了解孩子的發展到何種地步,這時不妨多觀察孩子的表現,羅文喬建議,如果明顯看出是孩子所喜歡的活動,就讓他玩久一點,這其實正是他展現注意力的時候。另外,視孩子的速度調整自己的腳步,畢竟年紀小的孩子動作還不靈活,本來就很難跟上大人的腳步,與其催促他,不如放慢自己的腳步。

方法6 父母以身作則 

孩子最初的學習對象就是父母,想要孩子專心吃飯,自己卻邊看電視邊吃飯,孩子也很難不學父母吧?想要孩子專心,父母就得從自己做起,如好好從頭到尾完成一件事,而不是想到什麼就做什麼;要孩子專心做什麼事時,應陪著做,不是自己卻在客廳看電視、大聲談笑……,別讓孩子有「爸媽可以,為什麼我不可以」的想法,才有助於他達成各項學習目標。

方法7 動靜皆有的活動 

孩子出自對活動量的需求,天生就愛活蹦亂跳,但也未必靜不下來,透過動靜皆有的活動,讓他感受活動的差異與節奏,慢慢調整自身的心情,既可適度發洩體力,也能得到充分休息,然而在過程中需給孩子緩衝期,好讓他的心理有所準備。郭恆祺建議,在動靜活動轉換過中,可放點輕柔音樂,讓孩子慢慢靜下來。 

你可這樣做for baby 

六個月大前的baby的自主能力還不夠,動態活動的時間較少,需要父母多幫忙,許翠端治療師建議,換尿布時可幫孩子做些肢體伸展的活動,抱著他隨處走走;當孩子會爬行時,讓他爬一段時間後,不妨讓孩子坐在父母的腿上,講個故事或念童謠給他聽,緩和活動的情緒。

你可以這樣做for bobo 

學步期的bobo,對世界充滿好奇,想要到處探索,不停地爬上爬下,許正典醫師指出,讓孩子活動個十來分鐘,就慢慢導引他「休息」以從事靜態活動。他建議的動態活動有游泳、丟(滾)球、攀爬與玩沙等;靜態活動則為看故事書、下棋、玩撲克牌或塗鴉都可。

方法8 多從事戶外活動 

現在的小孩多住在「水泥叢林」中,活動空間不大,很難讓他有足夠的空間伸展四肢,該消耗的電力沒用完,自然會動個不停,這時,走到戶外動一動吧!住家附近的社區公園也好,大型公園或野外也不錯,接觸大自然,呼吸新鮮空氣,對大人小孩都好,同時,讓蟲鳴鳥叫進入耳朵、花草樹木映入眼簾,都是對孩子不錯的刺激。翁菁菁醫師提醒父母,少帶孩子去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吵雜的環境有礙孩子的情緒穩定度,加上公共空間是傳染病的溫床,易讓抵抗力差的小孩生病。 

你可這樣做for baby 

六個月大後,生理狀況趨於穩定,父母可用推車帶孩子到住家附近的公園散步,讓他呼吸自然空氣,同時可慢慢為他介紹公園中的景物,增加認知能力。 

你可以這樣做for bobo

1. 當bobo會走路後,更需要足夠的空間讓他活動、探索,戶外正能提供孩子完全活動的空間,特別是公園的遊樂設施,如溜滑梯或搖搖馬等,在安全無虞的前提下,就讓他盡情的玩吧,對促進肢體發展有很大的幫助,同時,因為玩的孩子多,要玩的人必須先排隊,順道還可學習「輪流」的規矩。
2. 有機會更是要帶bobo去以自然景物為主的森林遊樂區或國家公園,豢養動物的動物園也不錯,趁機認識花草鳥獸,培養觀察力的同時,因為很多東西都是孩子陌生的事物,更加能吸引其注意力。

方法9 找出孩子的興趣

興趣是產生和保持注意力的主要條件!最了解孩子的應該是父母,善用自身的觀察力從孩子的反應找出令他有興趣的事物,興趣愈濃,穩定、集中的注意力愈容易形成,才能發揮事半功倍之效。

你可這樣做for baby

即使小baby,也能在親子互動中,從他的反應發現讓他有興趣的事物,許翠端說,善用這些事物成為「學習誘因」,可吸引他日後願意練習爬行、學走路或學習其他常規。

你可以這樣做for bobo

雖然孩子的專注時間不長,但若真正碰到讓他有興趣的東西,不論是高興的表情或投入的時間,都會與不感興趣的事物有明顯差別,父母若能掌握喜好的差異,做為學習時的誘因,甚至在教養時,偶爾也能以「剝奪」當做處罰。如孩子喜歡玩小火車,哪天不乖需要處罰時,就是「不准玩小火車」。

方法10讓大腦有歇息的機會

學習是一種腦力勞動,要消耗大量的腦內氧氣,父母千萬別認為孩子長時間進行的學習活動,就是注意力的展現,事實上,學習效果會隨時間增長而遞減,精神也會逐漸分散。大人都知道「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孩子也是,給他充分休息的時間,適時搭配肢體活動,讓大腦能夠時時保持在最佳狀況,既能做好某件事,又不會過度疲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