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髖關節超音波篩檢,把握出生3個月內治療黃金時間篩檢,有機會改變孩子一生!
一位年輕的媽媽,寶寶出生後主動向醫師提出要幫寶寶做「髖關節超音波篩檢」,原來,她本身因為髖關節發育不良導致長短腿,成長過程中跌跌撞撞,時常遭受旁人異樣的眼光、甚至是取笑的對象,希望能透過早期篩檢確認寶寶是否有髖關節發育異常,不要讓孩子和自己一樣,走上這條辛苦的路。
如果能早期篩檢出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孩子,把握出生後3個月內的治療黃金時間,很有可能從此改變他們的一生!
在台灣,每年有約300名新生兒患有「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他們幸運的話,也許會自動復原,但可惜的是:大多數的寶寶可能因為家長的照顧方式不對或是延遲發現,導致長短腿、跛行,甚至也可能年紀輕輕就需置換人工髖關節、終身受退化性關節炎等長期病痛所苦。
其實,「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有黃金治療期,如果是在出生後3個月內發現並治療,只需要穿吊帶矯正,治癒成功率達9成!但若是在3個月到6個月間發現,就可能需要全身麻醉,進行徒手復位及包石膏固定,若更晚、甚至在開始行走之後才發現,就必須開刀復位、進行矯正截骨手術。
小兒科醫師陳慧文指出:髖關節發育不良的發生率約為千分之1.5,與唐氏症的發生率800分之1差不多,但由於唐氏症目前沒有治療方式,大多數父母會選擇終止妊娠。而髖關節發育不良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多數人在經過復健後能與正常人無異,如果能早期篩檢出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孩子,把握出生後3個月內的治療黃金時間,很有可能從此改變他們的一生!所以,新生兒髖關節發育不良的篩檢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篩檢,值得受到重視及推廣。
「台灣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篩檢與品管系統」在2015年成立,主張由小兒骨科醫師訓練及督導有志改善DDH檢出率的小兒科醫師及相關醫護人員,組成篩檢小組,定期聚會、垂直分工、相互支持,並力推「三層式篩檢」,第一級先由第一線醫護人員,以理學檢查為主,篩檢出疑似個案;第二級再由小兒骨科醫師、或經完整髖關節超音波訓練的小兒科醫師,以超音波篩檢進一步確認,最後再轉由第三級的小兒骨科醫師治療。透過這三層式的分工,可以讓全台20萬名新生兒都能被一一的篩檢及把關,也能讓現有的小兒骨科醫師減輕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