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處置不當可能影響一輩子,建議及早治療
髖關節為人體重要結構,如有異常,出生至3個月內是治療黃金期
台兒周產期資源中心指出,「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簡稱DDH」,是一種在嬰兒時期,肌肉骨骼系統最常見的疾病,在台灣的發生率約為千分之1.5。
它是一種發展性的疾病,並非只有在出生時發生,在發展的各個階段,如果處置不當,也會造成髖關節發育不良。髖關節是連接骨盆及大腿的關節,由股骨頭與髖臼所構成,是人體相當重要的結構,髖關節鬆脫或結構異常,會導致脫臼、長短腿、終身跛行、及退化性關節炎等長期病痛。
症狀表現
在嬰兒室的階段,是以「髖關節鬆脫」的方式表現,2、3個月大時期,是以「大腿外展受限」來呈現,6個月大到1歲過後,則以「長短腿」的情形呈現。
由於髖關節發育不良早期沒有明顯症狀、孩子也不會因為疼痛而哭鬧,也不妨礙早期運動發展,所以家長難以察覺,往往延至開始走路之後,才被發覺有異。
危險因子
好發於女嬰,常見於臀位生產的嬰兒(特別是兩膝伸直的臀位產)、或是懷孕時胎兒受擠壓(子宮內壓迫),例如、胎兒過大、羊水過少、多胞胎、第一胎等等,以及過去有家族病史、出生後發現有斜頸、兩腿姿勢不對稱、膝後翻、前足內翻等肢體變形,或是出生後照顧方式錯誤(包巾包太緊、抱姿不正確)等狀況,有以上危險因子的嬰兒要特別注意。
篩檢方式
分為「理學檢查」與「超音波篩檢」兩種方式:
理學檢查:由兒科醫師以徒手檢查的方式,利用類似車輪式的運動,來測試寶寶的髖關節的活動度,看是否有關節不穩、大腿外展受限,並以雙腿屈曲90度檢查兩腿是否一樣等長,來排除是否有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情形。
超音波篩檢:「髖關節超音波篩檢」是一種無侵襲性、無放射性、準確度高、快速、簡單、而且十分安全的檢查,因6個月以下的嬰兒因為關節軟骨及其他軟組織含量較高,很適合以超音波做為診斷工具。檢查方法為利用超音波來測量寶寶兩側的髖關節構造和角度是否正常,若篩檢發現異常,則需轉診兒童骨科進行治療。
愈早發現,治療方法容易效果好
愈早發現髖關節發育不良,愈容易治療。出生至3個月內是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治療黃金期。髖關節發育不良如果能夠在3個月前就早期診斷出來,9成以上只需要穿「矯正吊帶」,不用開刀、不用麻醉,就可以治癒。
但隨著寶寶關節逐漸成長定型,如果是在過了6個月後才診斷出來,用吊帶矯正治療的成功率就會降低,大部分的個案都可能需要在全身麻醉下,進行「徒手復位」及包石膏固定,必須包石膏數個月,還需進行長期的復健追蹤,而且治療效果還不如3個月前穿矯正吊帶來得好。
如超過1歲開始走路後才發現,則大多須以「開刀復位」或是切骨矯正來治療。即使復位及手術成功,將來還是可能會有股骨生長異常及早期髖關節退化性關節炎等問題。
由於早期診斷就可以達到非常好的療效、甚至完全痊癒,所以目前世界各國都將髖關節篩檢列為嬰幼兒保健重點,以降低因延遲診斷而須開刀的病例。
家長照顧要注意
1.在寶寶出生滿3個月內,進行髖關節超音波篩檢,讓有異常的寶寶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並獲得痊癒。
2.用正確的姿勢抱寶寶。也就是要讓寶寶的雙腳維持放鬆、打開的姿勢,不要將寶寶的下肢包得太緊、呈現伸直、包緊緊的姿勢。因為許多新生兒時期的髖關節鬆脫或發育不良會自然復原,但如果是因為把寶寶下肢包得太緊,或者是讓寶寶大腿長時間處於伸直併攏的姿勢,就會阻礙他自然復原、而惡化為脫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