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不良生活習慣,幫助好孕到!
不容易懷孕的因素,並非完全是生理功能所造成,因此,需要全方位深入了解不容易受孕的真正原因,才能對症下藥,解決問題。
不孕的原因,並非全然生理功能造成,不良生活習慣也會增加懷孕的難度
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理事長李新揚醫師表示,不孕症成因相當複雜,而不容易懷孕的因素,並非完全是生理功能所造成,需全方位的深入了解不容易受孕的真正原因,才能對症下藥,解決問題。
李新揚醫師提出生活習慣自我檢測表,供國人初步自我檢測,呼籲民眾抓緊懷孕黃金期,儘早在35歲前做好生育規劃外,也特別強調自我檢測結果如已達黃燈或紅燈,建議儘快調整目前生活型態。雖然年紀是懷孕最大的關卡,但他表示,35歲之前懷孕不嫌早,40歲之前不嫌晚,40歲以上永不放棄。
一般來說,夫妻在沒有避孕的情況下,經過1年以上的性生活,而沒有成功受孕,即稱為「不孕症」;年齡超過35歲的婦女,懷孕能力明顯下降,若超過半年無法受孕,就應該立即就醫並尋求生殖醫學中心專業協助。
現年46歲的魏小姐年輕時投注大量時間在工作上,一直都沒有安排生育計劃,直到39歲,才開始警覺到高壓生活已經使夫妻倆面對難孕問題,但崇尚自然懷孕的魏小姐到42歲才轉向不孕專科求診。
魏小姐與先生經過檢查後,確定身體並沒有太大的問題,醫師建議進行試管嬰兒治療,但做了4次都未能成功,最後經由李新揚醫師的治療,並搭配均衡飲食、多運動,還戒掉喝含糖飲料的習慣,最後以高齡45歲順利生下可愛的寶寶。
魏小姐以親身經歷為正在為求子奮鬥的夫妻們加油喊話:培養好的生活習慣,及早就診,全力配合醫師治療,好「孕」自然會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