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議題】兒童鐵質不足影響大‧小心兒童缺鐵性貧血
鐵質是最常見缺乏的營養素,也是小球性貧血的主要原因,世界上不同地區、種族、年齡、性別之鐵質缺乏和缺鐵性貧血盛行率不同。
兒童鐵質不足可造成長遠影響,不可忽視,如有相關問題,請家長帶孩童至小兒科專科醫師門診尋求協助
三軍總醫院兒科部指出,在台灣,缺鐵好發於小於2歲嬰幼兒和大於10歲的青少女,而學齡兒童盛行率分別為2%〜3%和<2%,因為低盛行率,造成醫師和家長容易忽略這個疾病。
一般而言,缺鐵原因有下列3大類:
1.鐵質攝取不足,包含熱量不足、素食者、早產及低出生體重兒、和全母乳哺餵且沒有適當補充副食品之嬰兒。
2.腸胃道吸收不良,如胃幽門桿菌感染,可能合併消化道潰瘍。
3.慢性失血,超過1次檢測糞便有潛血反應和經血量過多等。
各年齡層常見原因不同,台灣本土研究顯示小於2歲嬰幼兒缺鐵最常見原因是鐵質攝取不足(55%);2至10歲兒童是失血(46%);大於10歲青少年是鐵質攝取不足(39%);大於10歲青少女是失血(38%)。
鐵質是重要營養素,它參與體內能量製造、氧氣運送及DNA合成等,是中樞神經系統發展不可或缺的營養素,也是神經軸突髓鞘化及產生神經傳遞物質所需的物質,即使沒有造成貧血,鐵質缺乏會造成神經認知功能或精神運動障礙,增加兒童死亡率,易受感染及發展遲緩等。
診斷方式主要為抽血檢測血色素、鐵質、鐵蛋白及運鐵蛋白飽和度等。治療目標為提供身體足夠的鐵質,可分為針對高風險族群進行預防及對已確認有缺鐵性貧血者積極鐵質補充。食物部分可選擇牛肉、雞肉、魚肉和豬肉或其內臟,豆類,綠色葉菜類亦富含鐵質,在缺鐵性貧血盛行率高的地區,世界衛生組織在2011年建議0至5歲嬰幼兒每日補充每公斤2毫克鐵、5至12歲每天30毫克、青少女開始月經後每天60毫克以預防鐵質不足,維生素C可促進鐵質吸收,另應減少茶類及咖啡攝取量,或與含鐵食物分開時間攝取,鈣質及榖類(如玉米片)也會抑制鐵質吸收。
兒童鐵質不足可造成長遠影響,不可忽視,如有相關問題,請家長帶孩童至小兒科專科醫師門診尋求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