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怪怪的、跟同學不一樣甚至有時出現偏差行為,這該怎麼辦?
最近一則大陸短片引起許多家長共鳴,頂著光頭的小男生要求媽媽買零食,媽媽不給,就在大馬路上耍賴、大哭大鬧,甚至用頭猛撞地,甚至還用手打了媽媽,不過,媽媽最後心疼、認輸,還是買了零食。
自覺孩子行為或發展遲緩而有所偏差,應儘速就醫尋求協助
國泰醫院復健科臨床心理師黃琡惠表示,現在每個家庭的孩子生得少,又多為小家庭,父母缺乏觀察參照的對象,如果自覺孩子的行為或發展遲緩,有所偏差,應該儘速至醫院的早期療育門診,尋求協助。
在復健科多年從事早期療育工作的黃琡惠說,父母帶孩子來醫院的主要原因為學校老師的抱怨,就有老師說,「孩子上課時,都坐不住,沒辦法和大家一起聽故事,上課都在看旁邊同學」。
有些父母則說,「他ㄛ,東西不給他就倒在地上哭鬧,每次都要我大吼、拿棍子出來才會停!」、「帶他出門很累,看到東西就要摸、在馬路上亂衝、一下子就跑不見!」。
黃琡惠指出,兒童發展具有順序性、法則性、累積性,就像建築房屋般,要先築地基,才能層層向上。若在某個階段的發展遲滯或遇到阻礙,則將會影響到下階段,可能蓋出地基不穩或不堅固的房子。
黃琡惠表示,一般來說,所謂的幼兒發展「遲緩」,是與同年齡孩童的平均數相比較,落後兩個標準差以上,有學者則訂為落後同年齡孩童發展的30%以上。
黃琡惠建議,父母必須了解掌握自己孩子的行為表現或能力,再與同年齡孩童相較,才能了解孩子行為的意義,以及不足之處,進而引導、促進兒童在各項上的發展。
「對於遲緩兒童來說,只要開始早期療育,永遠不嫌晚」黃琡惠指出,包括父母或其他的重要他人,如祖父母、親戚、鄰居、老師等,在親子相處時,應該多觀察幼兒行為,如果發現小朋友與其他幼兒有不一樣的地方,應該至早期療育門診接受專業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