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親子> 親子教養> 打造快樂學習力--享受學習

打造快樂學習力--享受學習

打從出世開始,每一個人就開始面對學習,人說:「活到老,學到老。」倘若學習是終生課題,如何享受學程,發現樂趣,並且快樂學習,將有助於我們以樂觀態度面對學習,並提高效率,發揮更多的效果。 但學習新知對於某些人而言,是艱苦的!因為必須經過無數次挫敗,才可能享受成功的喜悅,然而,對於有的人來說,卻是甘之如飴。究竟如何試著享受學習,且看能夠樂在學習的人怎麼說!

莊雅惠中醫診所院長

莊雅惠:喜歡.就會快樂

擁有美國、大陸、台灣中醫執照的莊雅惠,平日除了在各大醫院看診之外,你也可以在各大電視台、廣播電台的中醫保健單元中發現她的身影。不過,你也許不知道,她曾經是個獸醫!大四那年暑假,因想預先準備未來的「獸醫針灸」課而接觸中醫,第一次就深深愛上其魅力,之後,即固定修讀中醫相關課程。
莊雅惠走向中醫路途的推手,是一隻13歲的老狗,因患有老年型腹瀉,使用西醫的支持療法兩個星期後,不見改善,而她老狗帶回家,為她調配中醫藥材調養身體,居然腹瀉情況好轉,也開始有了食欲。她心想:「中醫在動物身上都可見到如此功效,用在人身上,是不是也會更好?」
而後,她遠渡重洋至美國學習中醫,雖說並不熟悉,但她卻總是感到開心無比,對她而言,學習總會有所得,而且只要「想學」的念頭沒有停止,喜悅也就不會中斷。面對不同症狀的病人,莊雅惠說,她會幫其量身打造藥方,就好比買衣服,買成衣雖能將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不過,卻不比訂做衣服般更能穿出完美曲線,依病人個別情況調配藥方,好讓病情改善,對她而言,這也是一種學習。裝雅惠強調「只要喜歡,你就可以感受學習樂趣。」

台灣大學化工系教授

呂宗昕:最初的學習動機.決定快樂與否

學習究竟是不是一件快樂的事?呂宗昕說,透過許多演講觀察發現,對於現階段孩子而言,學習似乎不大可能是快樂的!因為教育制度逼迫孩子必須比較成績,不過,他也指出一個有趣現象──學生成績表現優異的學校,反而較能給予孩子多元發展的自由度,這些孩子對於學習更加喜愛,形成優者恆優,劣者愈劣的狀況。
他分享了其學習日文的四個不同階段,發現當你擁有正面的學習動機時,快樂學習就絕對不是難事!
 
第一階段:讀大學前,為了聽懂大人交談時所使用的日文,他學習了一些簡單日文會話,並且藉此得知大人的一些秘密。對他而言,這是一段快樂學習日文的時光。
 
第二階段:等進了大學,正式開始學習日文時,因為其他課業繁重,無暇顧及外語課程,結果愈學愈辛苦,愈學愈陷入愁雲慘霧之中。對他而言,那是一段辛苦的學習過程。
 
第三階段:初至日本留學時,必須在三個月內,將一至兩年的日文課程融會貫通。迫於時間壓力,根本無法體驗日文的奧妙,努力只是為了成績。那些日子可說是一段痛苦的學習歷程。
 
第四階段:進入研究所後,有時間體會日文的箇中涵義,發現相同的漢字,卻可能在日文裡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含意;針對同一件事情,中文與日文可能用完全不同的漢字描述,在探討這些中文與日文的同異問題時,他找到了學習日文的樂趣,又是一段樂趣無窮的學習時光。
 
從他自身的經驗來看,雖然學習目標相同,但因為學習動機不一,即能對個人情緒造成極大差異,所以,學習是否快樂?不能妄下定論,但是他說,只要保持愉悅的學習動機,相信學習過程絕對是快樂的!

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陳藹玲:做自己感興趣的才會快樂

曾有知名主播光環,先生是台灣前三大金融集團掌門人,目前擔任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陳藹玲,還有一個平凡的職銜──四個孩子的媽。
即使身在豪門,陳藹玲仍堅持為孩子選擇平民化的教育,也不要求一定要念國內外的第一志願,她表示,「給孩子多元的環境,讓他們做自己感興趣的,好讓他們有機會去發揮就夠了」。自己的孩子分別有不同的興趣,像是三女兒成績並不特別出色,但對日文和畫畫有極高的興趣,更對她說,之後要念專攻美術的復興商工,陳藹玲倒也樂觀其成,「只要是她喜歡的有興趣的,有何不可?」
她也特別提到,在學習時,每個孩子的耐受力都不同,有些很ㄍㄧㄥ、有些特別容易放棄,父母要扮演的角色就是啦啦隊,和孩子一起分析問題處,並且給予鼓勵、支持,當孩子真的做不下去時,也不要再逼迫,或許過些時候孩子會再找回學習的動力,「有時放棄不見得是壞事」陳藹玲這麼說。
她認為,讓孩子自由發展,學習他們有興趣的就能快樂學習,只是仍然要在一定的範圍內給孩子限制,像是三女兒喜歡看日文漫畫,也會花時間去鑽研,為了讓孩子能在興趣和學識中取得平衡,陳藹玲僅規定孩子必須在漫畫外,還要讀幾本日文小說,這就是陳藹玲的教養哲學。

親子教養書作者

蔡穎卿:和自己比較才會有滿足的學習

怎麼樣才能讓孩子快樂學習?親自帶養兩個小孩長大,同時也是《我的工作是母親》一書作者的蔡穎卿開宗明義的說,「快樂學習不等於沒有負擔的學習」。這樣的體認來自於孩子接受過台灣和國外的教育,大家總是以為歐美式教育愉快且不具壓力,但她認為,學習的過程必須具備某些負擔才能達到目的,歐美式教育的壓力是來自於自己,和自己比較,希望自己有所進步,一切努力是為自己;而台灣,多半是和其他的孩子比較,並且爭取在團體中的菁英位置,為了比其他人好,也為了父母和師長的期待而努力,她表示,動機不同,自然會有不一樣的學習態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節奏,當眼光停留在其他孩子身上比自己孩子身上還多時,又如何能看到自己的問題?「讓孩子跟自己比較,就長遠來看,持續的進步會是一項很可觀的成就」,蔡穎卿這麼說。
此外,台灣的孩子下課總是忙著上才藝班,不斷吸收老師給予的知識和技巧,卻沒有時間消化、思考,蔡穎卿認為,讓孩子有足夠的時間去感受、思考對於學習也相當有助益。她說,在孩子還小的時候,自己曾經在做菜前跟孩子說「這個菜的名字叫做『金不換』,因為這是很珍貴又很好吃的東西,所以,有好多人用黃金去換,老闆都說不要」,孩子想了想接著問:「那媽咪你是怎麼買到這個連黃金都換不回來的菜呢?」當下,她不僅訝異於孩子的邏輯思考能力,同時也證明了孩子有思考的能力,她強調,讓孩子從小學會思考,和自己比較,才會有正向的學習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