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新聞】新生兒黃疸7天未退‧恐為延遲型黃疸易膽道閉鎖
陳小妹妹為早產兒,24週就出生,體重過輕,出生後住進新生兒加護病房,接受呼吸器及保溫箱的密切照護,一度黃疸值為10,經照光治療4小時後效果未達預期,經黃疸換血治療才獲得改善。
臨床觀察,7至8成嬰兒會出現黃疸,部分幼兒黃疸值偏高,需照光治療,效果如未達預期,甚至需要換血。
成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陳東華表示,極度早產兒的黃疸處理需特別小心,照光監測的效果如未達預期,可能屬於「病理性黃疸」,在確認病情後,務必進行黃疸換血,以避免是因膽道閉鎖導致的風險。
陳東華指出,身體紅血球破壞過程中會產生「膽紅素」,並與酵素結合,經由肝臟代謝與糞便排出體外。如果血紅素破壞過多,或是身體無法排出體外,膽紅素持續累積在體內,皮膚、體表和眼睛看起來黃黃的。
陳東華表示,嬰幼兒血紅素比成人還多,血紅素壽命較短,加上肝臟機能較弱,容易產生黃疸,這種現象稱為「生理性黃疸」,約在出生2至3天出現,並於1至2週左右消退。
成大醫院2014至2015年院內471名足月嬰兒,前7天黃疸值大於15mg/dl,共有140人,大於18mg/dl,則有34人,代表出生1週黃疸的變化,仍需仔細評估。
一旦黃疸超過1週,代表幼兒可能罹患延遲型黃疸,陳東華表示,必須進一步評估直接型與總膽紅素的比值,以避免忽略膽道閉鎖疾病的診斷。
臨床觀察,7至8成嬰兒會出現黃疸,部分幼兒黃疸值偏高,需照光治療,甚至需要換血,原因可能包括合併蠶豆症、血型不合、出血血腫、紅血球過多,或是先天代謝異常如甲狀腺低下症等原因,這種狀況稱為「病理性黃疸」。
陳東華表示,黃疸是否需要治療,這須參考許多因素,包括出生週數、病情狀況及初生後的時間。為此,家長應留心觀察嬰兒的膚色、活力、大便顏色等,如發現異狀,應提早回診,請醫師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