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與「讚美」大相逕庭
正確鼓勵.讓孩子發展出勇氣
究竟該如何正確給予孩子鼓勵?陳奕維心理師提供下列原則:
1.避免價值評斷
不為孩子的行為套上「好」與「不好」等價值評斷,例如:「你這次考試考了100分,真的很棒」。這句話隱含著認為100分才是好的,會逐漸養成孩子只著重於追求分數的習慣,長此以往,若分數不理想,孩子不會肯定自己的努力,只以分數界定自己,會變得容易失去信心,但若改成「準備這次的考試,媽媽發現你真的很認真準備,很棒」,則會讓孩子覺得被重視的是自發「努力的過程」、獲得的成果是自己認真得到的,因而對自己的能力與成就感到自信。
2.以孩子為中心
若家長總是說「我真為你感到驕傲」、「你很聽話,很棒」,會讓孩子只為了得到家長認可而表現,未來也會習慣追尋別人的認可而採取行動,但當覺得自己有可能會表現不好、無法獲得讚美時,就會對自己感到沒自信。反之,若是鼓勵式的話語,如:「你一定很為自己感到驕傲」、「你有遵守約定,很棒」,則會讓孩子覺得「是我以自己的能力達成目標、完成任務的」,並對自己的能力有所肯定。陳奕維心理師補充,鼓勵的話語,以孩子為出發點,主要在滿足孩子,讚美則是為了滿足家長的期待。
3.避免比較
讚美通常隱含著「比較」,如:「說孩子做得比誰好」或「你是最好的」等,都隱含將孩子與他人比較的期望,這會讓孩子的行動或表現是為了勝過他人,並養成對輸贏有嚴重的得失心;但鼓勵的話語強調孩子與自己相比,看重的是個人能力的增長,當孩子未來在比賽中受挫、輸了競爭,也不會否定自己的成果。
4.增強孩子的內在動機
「你彈琴比賽得了第一名,好厲害」與「你用心彈的旋律,我們覺得很感動」,前者的稱讚讓孩子認為獲得「名次」是重要的,一旦沒有得到名次,可能就會有強烈的沮喪感;後者的鼓勵,讓孩子明白「用心」可以讓曲子深入人心,名次的追求成為其次。
陳奕維心理師表示,只要能讓孩子感受到「自我價值感」就算是鼓勵,自我價值感好的孩子,通常會有「我能(I can)」的信念,他相信自己的能力,對任何事情都會比較勇於嘗試,而關注孩子本身的興趣、強項、進步與表達對他的相信,都算是鼓勵的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