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懷孕> 孕期百科> 有情緒問題時.主動求援+積極治療

有情緒問題時.主動求援+積極治療

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楊聰財建議,無論在懷孕或產後,媽媽們都應該多多關心自身的心理狀態;若察覺到狀態有異,千萬不要害羞、擔憂而隱忍不說,最好能主動且儘快向外求援,才能及時獲得最好的幫助。

懂得主動求救

臨床上,很多孕產婦患者常常是「有苦說不出」的狀況,而默默承受身心不適。事實上,最了解原因、能最快察覺、甚至改善情緒低落的人就是「自己」,其次才是身邊最親近的親友,所以,不要吝於主動向外求救。

善用坊間資源

若有需求,都可以主動尋求坊間相關資源的協助,如: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等等,這些單位同時也在網路上提供多種憂鬱症篩檢量表,供民眾自我檢測,掌握初步狀況。如果檢測後有任何疑問,最好請家人陪同至精神科就醫較佳。 

跟精神科團隊合作

就診後,若經醫師診斷有憂鬱相關疾病,會再安排進一步的檢查,以便訂立後續療程內容,而這需要患者的全力配合。他表示,精神症狀的治療具全面性,必須跟整個團隊配合,而團隊中包含:醫師、心理師、社工師、護理師、職能治療師等等,才能根據患者個人狀況,給予最適切的治療方針與照護。

成立3人小組

一般來說,治療期至少需要半年,因此,他建議患者的家人成立3人小組,採3班輪流照護(傾聽、陪伴、帶動),才不會讓大家身心壓力過大,生活節奏也比較不會被打亂。

9方法‧從生活預防憂鬱發生

從懷孕到產後,四面八方而來的大小事,難免會讓媽媽們難以適從、情緒低落。因此,楊聰財醫師特別提供9種方法,希望能幫孕產婦適時舒緩身心,進而減少憂鬱情緒發生的機會。

1.四能:能睡、能吃、能(運)動、能笑,是顧好身心健康的4根重要支柱。

2.四發:要有正確的紓壓方法,即「說、唱、做、寫」。尤其是「寫」,建議每天寫3種日記,分別是心情、感恩、快樂,最好在睡前1小時進行。若之後真的需要就診,日記也可做為重要參考。

3.放鬆訓練:多練習深呼吸,1天至少80次,早上、中午、晚上、睡覺前各至少20次,放鬆且慢慢做。

4.運動:1週至少3天,1次至少30分鐘,心跳至少每分鐘130次,以有出汗做為指標(產後為主,孕期需量力而為)。

5.30分鐘內入睡:上床睡覺前,要先自我催眠,讓腦袋關機,建議可採「默數一個最簡單數字」(如:7、7、7……)的方法,訓練自己不要想太多,慢慢入睡。

6.每天睡眠充足:以6~8小時為原則,有睡足7小時是最理想的狀態(黃金睡眠時間為晚上11時至隔天早晨6時)。

7.白天少躺床:若白天想睡覺,最多也不要超過1小時。

8.補足水分:白天要喝足夠的水,每天水量為「體重kg X水30c.c.」,但上床睡覺前4小時起(約晚上7時)要限水,毋須喝太多。

9.調整心態:放棄「章魚性格」,學習放手,調整「什麼都要管、什麼都擔心」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