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篇】0個月~2歲依序發展‧手眼更協調
由於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有其差異,馬偕兒童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蔡詠如建議父母應該多觀察,先知道孩子本身的能力,對照發展表以了解該給予的訓練方向,再一步步引導、訓練孩子較佳。
0~6個月
此階段的寶寶仍像小動物,還處於用本能感受的狀態。大約在3~4個月開始,寶寶有較顯著的手部動作,視力也較成熟,可說是「手眼協調能力」的起點。
1.雙手想要碰觸身旁任何東西,彷彿在探索周遭環境。
2.對聲光效果明顯的物品,會有較大的(興趣)反應。
3.等到接近5個月時,有時候會出現左右手交換物體的動作。
4.在5~6個月左右,寶寶比較會翻身,更有能力去接近有興趣的物品。
5.開始吃副食品後,有時會自己抓食物(如:米餅)吃,但還不太能對準嘴巴,容易戳到臉頰。
6~12個月
俗話說:「七坐八爬」,此階段寶寶的肢體協調能力愈來愈成熟,眼睛也更能主動追尋目標物。只要是手抓到的物品,寶寶幾乎會直接「送入口中」。
1.從躺、坐到爬,寶寶轉換姿勢的動作愈來愈熟練。
2.手部活動逐漸多樣化,可以做出:抓、取、敲、掀、單手指物等動作。
3.常見的指標性動作,如:手拿奶瓶或奶嘴、主動玩拉繩或按鍵玩具、雙手敲桌子、打開玩具箱、捏取小饅頭點心、翻動硬皮書或布書(一次很多頁)、丟球遊戲等。
4.這時候的寶寶主動抓取食物,可以順暢地直接入口,已不太會戳到臉頰。
1~2歲
此階段的孩子,視野更廣、手部動作變化更多,且大部分能扶著支撐物(如牆壁、桌子)站著,有的甚至能獨立走幾步路(但仍不穩)。此外,有初步的認知概念,稍微可以懂大人的某些話,甚至模仿其動作。
1.知道書是由每頁所組成,加上手部運用較靈活,因此會一頁一頁翻書。
2.玩積木時,至少可以堆疊2塊以上。
3.可用揉捏、拍打、混合等動作,做出簡單的黏土塑形,如:長短、粗細。
4.可以藉由玩具等道具,練習配對、分類及認識形狀。這時候的孩子,能辨別出正方形、圓形、三角形。
5.孩子對父母手中的餐具表達出興趣,願意主動嘗試。一般來說,此時能使用簡單的餐具,如:小湯匙、含吸管的水杯等。
6.可以用整個手掌抓住彩色筆,在紙上自由塗鴉。
7.快2歲時,會嘗試脫襪子、鞋子,偶爾仍會出現不成功的情形,例如:脫襪子時可能會卡住腳踝而脫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