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兒童> 兒童照顧> 完全解決父母最關心的5個教養問題

完全解決父母最關心的5個教養問題

3歲以前bobo的成長,有著不可思議的魅力,卻也常讓新手父母遭遇棘手的照護、養育困擾。本刊藉由網路進行「父母最關心的5個教養問題」票選,將票選結果彙整成5個育兒問題,請專家學者針對各項問題給予解答,提供父母參考。

許多學者都主張,與人親近的孩子才會快樂,如果缺乏父母的愛心,沒有堅持或紮實的依附關係,對孩子的未來有著深遠的影響。如果希望孩子未來在學習新技巧或新能力時,能擁有安全感與自信心,確實需要在bobo滿3歲前,就讓他與照護者有良好的親密關係,也只有這樣的成長條件,才能教出快樂的孩子。

第1名.幼兒特質

人格特質與天生氣質息息相關,但自幼培養正向、積極思考,有助未來發展。

培養孩子獨立與自信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格讓他未來具有負責任的態度,父母只需在平日給予協助,對他就有實質的幫助,同時也有助於創意力的發展,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講師薛婷芳提出具體方法供父母參考:

1. 協助孩子學習自己做決定:

鼓勵孩子讓他學習自己判斷與決定穿著;或在遊戲中自己分配任務、決定遊戲的玩法等。

2. 傾聽孩子的想法與意見:

在與孩子的對談中多多詢問「你認為呢?」、「你覺得如何?」等,也可規劃屬於他自己的分享空間,例如在牆壁上釘一個相框,展示他的作品。

3. 提供參與機會:

盡可能讓孩子擁有參與決策的參與感,並逐步建立獨立思考與判斷的能力。

4. 給他自由探索環境的機會:

陪伴孩子一起嘗試新事物,滿足他的好奇心。

5. 多用話語積極鼓勵孩子:

正面的肯定與鼓勵,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教出開朗個性的孩子

薛婷芳說,父母的性格容易影響孩子的性格發展。不過,內向並不是缺點,這類型的人通常內省能力較佳,清楚自己所做的事,也能享受一個人的獨處。她建議父母必須先了解孩子內向行為的程度,並評估是否會影響其日後的人際關係?有些孩子只是因為畏縮而內向,但這類型的孩子通常是因為缺乏安全感,並非天性。她提醒父母,想培養孩子樂觀開朗的個性,就要從自身做起,只有擁有開朗樂觀的特質,才有能力教導孩子也朝這方面發展。如果父母始終慣以消極、畏縮的方式面對問題,孩子通常也容易學到負面的態度。

第2名.飲食習慣養成

飲食習慣需自幼培養,只要習慣一養成,就能提高孩子對食物的興趣。

耐心養成好習慣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營養科主任林宜芬表示,想建立bobo良好的飲食習慣,最好從副食品階段就要開始建立。臨床上發現,有些孩子到了3、4歲卻仍然只願意吃稀飯,只要稍微硬一點的食物就不吃,通常是因為慣於吃軟的稀飯,懶得咀嚼所導致,因此,建議在bobo開始長牙階段,就要練習他試著接觸稍微硬一點的米飯或蔬果,訓練咀嚼能力,但父母仍須留意安全,不要讓他噎到。

其次,需要耐心等待,部分父母為了怕孩子弄髒環境或衣物,或是趕時間沒耐心等孩子吃完,就採取餵食的方式,雖然方便但卻易養成依賴的壞習慣。很多父母會自行決定bobo不喜歡的食物,林宜芬強調,最好讓bobo嘗試許多不同的食物,養成他喜歡接觸新食物的興趣,因此,即使是洋蔥等有怪味道的蔬菜,也可讓他嘗試,如果第一次嘗試後不喜歡,也不代表以後都不能吃,還是可以多試幾次,逐漸試探。想訓練他吃飯時的樂趣,林宜芬說,也可以試著偶爾讓他自己用手抓取食物吃,只要把手洗乾淨,就不會有太大的衛生問題,以手抓取食物不但可以增加樂趣,甚至還能訓練手眼協調,一舉數得。

點心必要.零食可免

林宜芬指出,bobo的胃容量較成人小,一次的飲食量不大,無法如成人般撐到下一餐,因此,父母給予適當的點心有其必要性,建議可以在餐與餐間的空檔,以半杯牛奶加上部分主食,或是優格、布丁等,都可以做點心。

至於零食,她建議不要有味道太重的食物,也不要在語言上有暗示的表現,即使想吃糖果也可以,但要先設定只能吃1顆的規矩,可以先要求他做完什麼事才能吃,也不要以鼓勵的方式,或一次給過多的份量。

第3名.情緒處理

管理孩子的情緒常令父母抓狂,先掌握自己的情緒較為有效。

以同理心協助舒緩情緒

三民托兒所所長李慧娟提醒,當孩子情緒失控時,最好先站在他的角度,以同理心表達關心、傾聽他的想法和感覺,而且要維護他的自尊不受傷害。僅量不要急著否定他或用負面的話責備,更不宜使用無關的物質酬賞做為情緒控制的獎勵,否則,孩子會認為只要一吵,就會有糖吃。

孩子正處在情緒不穩時,要如實鼓勵他對控制情緒或者情緒紓解的努力,比方說:「你小聲一點我就聽懂你在說什麼了,謝謝你!」「啊,我有發現你現在比剛剛溫柔一點了,我聽起來比較舒服。」「哭完了,有沒有舒服一點?」

這是提醒孩子:哭的目的是為了紓解,所以哭完應該會舒服一點,如果還是不舒服,我們可以再等他一下下,等紓解後再討論要怎麼辦。

李慧娟強調,情緒與道理要分開處理;也就是說,接納他的情緒與感受,不代表我們同意他的想法、做法和處理方式。如果相信人都有自省的能力,就不要急著教訓。當孩子正在發脾氣時,強說道理只是火上加油,他也會覺得很煩,不如等到頭腦回復冷靜時,再問問他的想法和下一次打算怎麼做,或者下次他希望爸媽怎麼幫他。

當然,不能因為孩子發脾氣,自己也跟著失控,父母要先穩定情緒才能幫忙孩子,更重要的是,要照原訂計畫或原則行事(可小幅修改),但不能因為孩子失控而妥協改變。父母須考量孩子眼中的大人世界,如果總是要求孩子遵守規定,自己卻從不要求自己,會讓孩子覺得困惑而不想遵循。

幫助孩子面對挫折

薛婷芳表示,遊戲競賽總有輸贏,如果孩子對輸贏顯得計較,就需父母帶領孩子學習,比賽的結果固然重要,但過程與經驗更勝於名次。她建議父母必須傳達正面的想法,讓孩子了解成功絕對不是偶然,背後需經過努力、嘗試錯誤與失敗累積而得;而培養孩子願意嘗試錯誤、正視問題、解決問題,是培養挫折忍受力的正確方向。

當孩子面對挫折與失敗時,也不要急著責備孩子,最好先肯定他在比賽過程中的努力與付出,緩和孩子的挫敗心情,等情緒平穩之後,一起陪同孩子檢討造成失敗的原因,並鼓勵再次嘗試,培養面對挫折的能力。

第4名.生活自理

即使孩子只是前進一小步,也值得父母大大的鼓勵一番。

漸進式培養自理能力

李慧娟說,父母必須先認知,孩子自我照顧的能力無法一蹴可及,必須一步一步慢慢建立,即使只是進步一點點,都值得大大的鼓勵。她以鼓勵bobo自己進食為例說明:進食的大忌,就是父母硬性強迫,讓孩子在壓力大的狀況下吃飯,不但吸收不良、影響消化,得不到原本希望其成長的目的外,還可能造成他日後飲食上的陰影,讓他對吃飯這件事產生排斥,長期下來,還易造成腸胃功能不佳或是過胖的情形發生。對於有些食欲不佳的bobo,父母最好先接受他在飲食上的偏好。李慧娟說,偏食與感官敏感及趨避性有關,部分孩子對特定食物的口感有所偏惡,無法強求。

但父母可以先試著每次給予一點點淺嘗,視孩子的反應再逐步增加份量。此外,也可採取「動機法」:可先試著讓他建立與食物間的關係,用愉快、鼓勵的方式誘導他主動進食,例如,可說「青菜想要到你的肚子裡玩,然後變成你的力氣耶!」「青菜哭哭說不公平,為什麼魚肉都可以去你肚子玩,青菜卻要留在碗裡,等下還要被丟到垃圾桶」等。

李慧娟建議,與孩子互動時,僅量避免與孩子正面衝突,比方:孩子說不要洗澡,爸媽可以說好,那我們去和鴨鴨玩水(澡盆裡有鴨鴨,或以其他洗澡玩具代替)。父母若能以互動的情境較能成功達到目的,不要讓孩子有破壞規定的機會,同時,孩子的玩性很大,可以利用擬人化的「動機法」引發他的興趣,同時還能激發他的創意來源呢!

第5名.管教方式

柔性與鐵腕必須視時機運用,但不要忘記,依附關係的掌握也相當重要。

愛的教育?鐵的紀律?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系主任陳若琳認為,教養的兩大主軸,不外溫暖回應與嚴厲管教,到底哪種方式適合自己的孩子,則需要視他本身的特質如何再來判定該偏重哪種教養。不過,她提醒,對於年幼的孩子,依附關係相當重要,還是以滿足他的需求為優先考量,也就是採取溫暖回應方式,掌握信任的原則。

有時,父母過分嚴厲或大聲斥喝是因為白天工作情緒、壓力所使然,有時則是因為孩子的生活規範沒有做好,導致心情更差,因此,陳若琳認為,教導實質的生活自理能力,是讓自己情緒不會突然發作的好方法。此外,遇到不聽話或有錯誤的行為需要斥責或責罰時,可以先讓孩子冷靜下來,限制他的活動空間,或是取消他的權力,例如,原計畫吃飯後帶孩子去散步的資格被取消等等。

父母的情緒發作與過分嚴厲,總是容易傷到孩子的自尊或身體,父母若能自我控制情緒,以策略性的方法鼓勵好的行為,同時教導他基本自理能力,就能減少許多不必要的責罰。

父母共親職.白臉黑臉交換當

夫妻間的合作、支持、同心教養,對孩子的未來影響大,切記別在孩子面前互扯後腿,如果教養觀念不一致時,陳若琳建議,也不要表現的太明顯,不同想法的一方先不插嘴,等到孩子不在現場時,再與對方溝通。特別提醒不要在孩子面前爭執,否則聰明的孩子,很容易鑽父母之間的小漏洞。

至於白臉黑臉該由誰來扮演,她認為可以互換,但夫妻雙方需要默契,當一人扮黑臉時,另一人可以適時插進來對孩子說明令人生氣的原因。陳若琳強調,即使不同意對方的管教方式,也要先緩和自己的情緒,不要過分抵制對方對孩子的責罰,雙方一定要相互溝通並了解對方的教養策略,當意見不同時,先解決彼此的情緒問題,再做討論,雙方都提出支持的理由,唯有先了解對方的想法,再做溝通較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