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生產> 產後> 4大類型熊熊媽咪產後減重大作戰-調查篇

4大類型熊熊媽咪產後減重大作戰-調查篇

.

八成媽媽產後需減重

產後瘦身,是永遠的熱門話題!為進一步了解新手媽媽的減重現況,透過《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平台,進行「產後瘦身大作戰」網路問卷,針對產後減重需求、想要減重的理由、減重失敗的原因、生活飲食習慣進行調查。

此次調查結果發現,有八成媽媽認為自己產後有減重的需求,而想要減重的原因,不外乎「為了恢復到懷孕前的體重」,占四成一以及「為了讓體態更輕盈」,占三成三。

減重失敗的四大元兇

雖然,大部分媽媽都了解「少吃多動」是減重的不二法則,持之以恆更是減重成功與否的關鍵;不過,仍有超過四成三的媽媽,因為「無法持之以恆」而瘦不下來,超過五成媽媽「不常運動」、三成五媽媽「對炸物總是難以抗拒」、還有三成媽媽「經常晚上9點過後還會吃東西」。

想瘦,得從孕期開始

近七成媽咪,孕期體重增加幅度在6~15公斤的區間;而孕期體重增加超過16公斤者,也有兩成。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營養師王夢玲表示,其實從懷孕時就要注意體重的變化,如果懷孕時體重增加過多,產後減重的難度就更高。至於整個孕期體重增加多少最理想?依照衛生署建議,懷孕初期應維持原本體重即可,不需要額外增加熱量;從懷孕中期到產前,平均每天可額外增加300大卡的熱量;產後哺乳期間,平均每天增加500大卡即已足夠。

產後坐月子,多吃少動難消瘦

不過,傳統「一人吃,兩人補」的觀念,再加上坐月子期間強調要多休息,但又吃得多、飲食太油膩的生活飲食方式,長期下來,多吃少動的後果,往往生一胎就會胖上好幾公斤,讓媽媽難以消「瘦」。想要健康減重,王夢玲營養師認為,還是要回歸到「什麼是肥胖」的定義?

造成肥胖的原因是因為熱量攝取超過身體所需,過多的熱量會轉變成三酸甘油脂和能量,並儲存在脂肪細胞,使得脂肪細胞變得肥大,因而造成肥胖。所以,肥胖不是因為肉多,而是因為脂肪層厚。

只節食,不運動,減重易失敗

王夢玲營養師表示,減少熱量攝取,雖然在短時間內就可以看到減重效果,但是如果不運動,純粹靠調整飲食、少吃澱粉來減重,這種方式減掉的是瘦肉組織,減少瘦肉組織會影響人體的新陳代謝,使得代謝率變慢,而且,當人體熱量攝取不足時,身體也會啟動保護機制,就是降低代謝率,如此一來,不只容易復胖,而且胖回來的是脂肪,所以會越減越難瘦,這就是因為減重方式錯誤所引起的溜溜球效應。

不復胖且瘦得健康,是減重的終極目標。王夢玲營養師表示,瘦下來就不要再復胖,以免影響生理的運作,有礙健康。因此,她特別強調,除了總熱量攝取要減少之外,一定要運動,因為運動才能降低體脂肪率,並提高身體代謝率。然而,根據此次調查,有超過六成一媽咪會採取「調整飲食」策略來減重;但卻只有四成六媽咪,會選擇「運動」方式來減重。

吃得少更要吃得巧

如果想要依靠飲食策略來減重,只是要求自己吃得少一些是不夠的。王夢玲營養師表示,人體增加1公斤的體重相當於增加7,700卡的熱量,當我們所攝取的熱量大於需求,每天累積一點點,不知不覺中體重就會失控。

所以,在減重的過程中,不只是飲食內容要改變,還要注意如何讓自己吃的巧,補充人體必需的營養素,了解自己到底能夠吃多少的份量,而不是只在乎要吃哪一種食物。「理論上,減少熱量就會瘦,短期可以見到效果,但是長期處在營養缺乏狀態,身體會出狀況,例如抵抗力下降、小病不斷,甚至還會大量落髮、面色枯黃。就算瘦了,既不健康也不好看」。

審視生活飲食習慣

減重者常會碰到體重停滯期的狀況,這時候更要誠實面對自己的問題,重新檢視個人的飲食習慣,偏食、經常試吃、喝下午茶、晚上吃宵夜、三餐不定時等,都是影響體重控制的細節。為了讓媽媽更了解自己瘦不下來的原因,找對方法,依據媽媽們目前的生活型態,分為四大類型,深入解說,並提供合適的飲食和運動建議。

每天攝取1,200卡的飲食原則

不是只在乎熱量夠不夠,總熱量要減少,但食物要均衡,營養要足夠,才能健康享瘦!王夢玲營養師表示,減重過程中,每天的熱量攝取應控制在1,200大卡左右,但避免低於1,000大卡。對食物的選擇要有清楚的認識,六大類食物都要均衡攝取,過量攝取會增加身體臟腑的負擔,不足也會影響生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