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新聞】哥哥糞便竟能救弟弟 國內首例兒童「糞便腸道菌叢移植」
圖說:整理糞便純化萃取(長庚醫院提供)
林口長庚最近完成國內第一例兒童「糞便腸道菌叢移植」案例,長庚醫院兒童內科部教授邱政洵指出,這是國內首例以精準醫學方式導引腸道菌叢移植,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法,分析小病童及捐贈者的腸道菌相。
基因檢測顯示,男童感染「困難梭狀桿菌」時,腸道內幾乎都是壞菌,但在移植了哥哥的健康腸道菌叢之後的兩週,腸道菌相恢復正常,好菌明顯增加,而連續三次糞便檢測,找不到「困難梭狀桿菌」。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腸胃科副教授陳建彰表示,該名男童誤飲了冰箱裡的強鹼液體,以致食道嚴重灼傷、胃部受傷,家人趕緊將他送至急診,院方立刻安排住院,因食道灼傷,無法進食,必須透過胃造口來灌食。
住院期間,小男童血液感染細菌,引發敗血症,又疑似感染黴菌,病情一度危急,經過搶救後,才順利出院。沒想到,回家不到一個月,腹部腫脹疼痛,血便、腹瀉,體重減輕,幾乎沒有食慾,吃下不東西。
為此,小男童再度住院,細菌培養,確定感染「困難梭狀桿菌」,導致腸道發炎,且合併毒性巨結腸症。醫師投以萬古黴素等傳統最後一線抗生素,仍治療不見成效。
陳建彰指出,美國發表過「糞便腸道菌叢移植」治療腸道嚴重發炎個案,由於小男童幾乎無藥可用,在向家屬解釋之後,進行了國內首例針對幼童的「糞便腸道菌叢移植」,糞便捐贈者為11歲哥哥,提供30公克新鮮糞便。
邱政洵說,「糞便腸道菌叢移植」就是搬家的概念,將良好健康、多樣化的腸道菌叢,搬至另一個人的腸道系統中,藉此治療腸道發炎疾病,可說是「合乎環保以及自然」。
先將新鮮糞便特殊處理,過濾了雜質,再純化、萃取,製成了腸道菌叢混合物,再加入250CC生理食鹽水,經由胃造口、大腸鏡等兩種方式,灌至男童的大腸、直腸。
陳建彰說,男童在糞便移植後第一天,腹部腫脹就消了下來,不再一直拉肚子,食慾也變好。兩周後,腸道菌叢煥然一新,幾乎恢復到正常菌相,連續三次糞便追蹤檢查,找不到「困難梭狀桿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