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兒> 嬰兒照護> 寶寶不爬直接走路?該怎麼辦?家長需識別發展階段的肢體表現,但毋須過度擔憂,可以透過遊戲來補充這部分的發展

寶寶不爬直接走路?該怎麼辦?家長需識別發展階段的肢體表現,但毋須過度擔憂,可以透過遊戲來補充這部分的發展

一位朋友在聚餐時分享剛滿周歲小女兒的近況,她說,女兒在10個月大就學會走路,幾乎沒有經過「學爬」的這個階段,相當煩惱孩子會不會有「大腦刺激不足的問題」,到底爬行和大腦刺激有什麼關係呢?整理寶寶不喜歡爬的原因,以及補救措施。

文章目錄

寶寶不會爬就會走?爬行的好處1:探所環境.促進整體發展

當然寶寶較早學會爬行,也等於可以更快探索環境,自然能促進其他方面的發展唷!像是小狗姿爬對刺激四肢關節、強化肩膀資髖關節及膝蓋的力量,對站、跳等協調動作的發展,以及手眼協調操作、學習閱讀都會有幫助。兒童發展治療師吳怡璇笑說,爬其實是一個很費力的動作,可以增加孩子的心肺功能、強化肌肉力量,而且爬是抗地心引力的動作,對頭頸部刺激是很直接的訓練。 

寶寶不會爬就會走?爬行的好處2大面積觸覺刺激

吳怡璇表示,「爬行時,寶寶能夠大面積的接收觸覺刺激,對感覺統合很有幫助,像是透過觸覺,寶寶才能知道手的樣貌是一根一根的以及實際位置,也就是說,肢體的探索需要大量的觸覺感受,而且爬的時候可以降低觸覺敏感問題」 

寶寶不會爬就會走?爬行的好處3:刺激本體動作覺

當然感覺統合不只有觸覺,若以動作的角度來看,學會爬的過程中,刺激感覺統合裡的本體動作覺,可以讓寶寶學會如何控制自己的肢體並達到目的;前庭覺刺激,能幫助寶寶適應移動時的感覺、平衡,往後學習走路也會比較勇敢、不懼怕。

寶寶不會爬就會走,有關係嗎?

「學爬對於寶寶的感覺統合、動作、肌肉、關節等都有所幫助,但是沒學爬就會走,並不代表未來發展會有問題。」吳怡璇老師強調。照顧者可能會發現,沒學爬或爬沒多久就會站的孩子,走路姿勢可能比較不協調、不穩定,或像是交替型的活動(騎腳踏車)、操作時的手眼協調和觸覺辨識能力可能比較弱,但只要透過「多練習」就會做得愈來愈好。

「沒爬行就會走」對兒童發展上,影響的大多是動作「品質」差異。若是還來得及,爸媽應儘量營造適合寶寶爬行的環境,幫助寶寶大腦發展得更好;但如果已錯過時機,沒爬多久就站也不必過度擔憂!

如果寶寶站很久還不敢放手走,可能是前庭刺激不足,或前庭覺比較敏感,所以害怕跨步,這時候家長就是要多花耐心陪孩子練習,同時多給孩子大腦前庭覺刺激,例如:玩盪鞦韆、攀爬等活動。

至於寶寶為什麼沒學爬就會走,吳怡璇老師指出,「可能是環境根本不需要爬」,不論孩子跑得不好或走得不好,都只是動作品質的問題,可以透過專業的治療師評估,找出問題並提供最好的解決方式。

爬行能強化核心與肩膀肌肉,這對日後的姿勢控制、寫字、拿筷子等精細動作很重要。爬行時,嬰兒學習雙眼對焦、掃視與距離感,這些技能有助於閱讀和手眼協調。爬行能幫助身體左右協調,如果缺乏這段經驗,部分孩子可能在運動時表現較差,如跑步容易跌倒、爬樓梯困難等。

以下媽媽寶寶整理寶寶跳過爬行,直接走路的原因。

寶寶不爬行直接走路,通常與以下因素有關

1.環境因素

  • 缺乏足夠的爬行機會:如果嬰兒長時間被抱著、使用嬰兒車或學步車,可能減少爬行的動機。

  • 地板表面影響:過於光滑(如磁磚或木地板)可能讓嬰兒不願意爬行,而地毯或拼圖墊可能提供更好的抓地力,促進爬行。

2.肌肉發展與感覺統合

  • 核心肌群與上肢力量不足:爬行有助於加強核心肌群、肩膀與手臂力量,如果嬰兒肌力較弱,可能會直接跳過爬行。

  • 前庭與本體覺發展:爬行能夠刺激前庭系統(平衡感)與本體覺(對身體位置的感知),這對未來的運動協調至關重要。

3.個別發展差異

  • 天生氣質:有些嬰兒較急於探索世界,因此選擇直接站起來學走路。

  • 發展軌跡不同:雖然大部分嬰兒會經歷爬行,但每個孩子的發展方式不同,有些可能透過其他方式來強化肌肉與協調能力,例如扶著家具行走更久。

需要擔心嗎?如何補救?

並非所有跳過爬行的嬰兒都會有問題,但家長可以透過遊戲來補充這部分的發展,例如:

  • 隧道遊戲:讓孩子在軟墊或地毯上爬行,增強核心與上肢肌肉。

  • 動物模仿遊戲:如「熊爬」或「螃蟹走」,幫助左右協調。

  • 平衡遊戲:如走平衡木、跳躍遊戲,促進平衡與本體覺發展。

如果孩子在學走後出現經常跌倒、跑步不穩、無法雙腳交替上樓梯等問題,建議醫師,評估是否需要進一步介入。

兒童肢體發展的各階段

兒童的肢體發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嬰兒時期的基本動作到青春期的精細協調,每個階段都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以下介紹兒童肢體發育的各個階段,並探討不同年齡層的發展重點。

一、嬰兒期(0-12個月)

在嬰兒階段,身體發育主要集中在基礎動作的掌握,如翻身、坐立、爬行等。

  1. 0-3個月

    • 頭部控制:新生兒的頸部肌肉尚未發育完全,但3個月左右可短暫抬頭。

    • 手腳動作:反射性抓握、踢腿等。

  2. 4-6個月

    • 翻身能力逐漸發展。

    • 可穩定支撐上半身,學習坐立。

  3. 7-9個月

    • 開始爬行,有些嬰兒可能會先用肚子滑動。

    • 手指靈活度提高,開始抓取小物件。

  4. 10-12個月

    • 嘗試站立並邁出第一步。

    • 進行手眼協調的遊戲,如敲擊物品。

二、幼兒期(1-3歲)

  1. 1-2歲

    • 能夠穩定行走,並開始嘗試跑步。

    • 會使用雙手抓取並投擲物品。

    • 開始學習用湯匙進食。

  2. 2-3歲

    • 平衡感進一步發展,可單腳站立片刻。

    • 能夠爬樓梯並嘗試跳躍。

    • 精細動作如翻書、畫簡單圖形。

三、學齡前期(3-6歲)

  1. 3-4歲

    • 跑步速度提升,可靈活閃避障礙物。

    • 能夠用雙腳跳躍並嘗試單腳跳。

    • 可以畫出更複雜的形狀,如圓形和簡單的人物。

  2. 5-6歲

    • 平衡與協調能力加強,如跳繩、騎腳踏車。

    • 手指靈活度提升,可自行繫鞋帶。

    • 參與體育活動,如踢球、投球。

四、學齡期(6-12歲)

  1. 6-8歲

    • 肌力增加,可進行更多體能活動。

    • 能夠精準控制鉛筆,寫字流暢。

  2. 9-12歲

    • 進一步提升運動技能,如游泳、打球等。

    • 身體協調性提升,反應速度加快。

五、青春期(12歲以上)

  1. 快速成長期

    • 骨骼和肌肉發展加速。

    • 運動能力顯著提升。

  2. 身體控制與成熟

    • 精細動作達到高峰,如彈奏樂器。

    • 肢體協調能力趨於成熟。


寶寶不爬,是肌力異常?可能原因與處理方式

寶寶的肌力發展對於運動技能、姿勢控制與日後活動能力至關重要。如果家長發現孩子的肌力異常,例如無法支撐頭部、四肢無力、肌肉緊繃或動作遲緩,應儘早尋求醫療評估。以下是嬰兒肌力異常的可能原因、相關罕見疾病及處理方式。

一、寶寶肌力異常的可能原因

  1. 先天性因素

    • 早產:早產兒的肌肉發育未成熟,可能表現出肌張力不足(Hypotonia)。

    • 遺傳因素:某些遺傳疾病可能影響肌肉發展,如肌肉萎縮症或代謝性疾病。

  2. 神經系統問題

    • 腦性麻痺(Cerebral Palsy, CP):由於腦部受損,可能導致肌肉張力過高或過低,影響運動發展。

    • 脊髓損傷:可能影響肌肉控制與力量。

    • 周圍神經疾病:如Charcot-Marie-Tooth病,影響肌肉運動。

  3. 肌肉疾病

    • 肌肉失養症(Muscular Dystrophy):如杜興氏肌肉失養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DMD),會導致漸進性肌肉無力。

    • 先天性肌病(Congenital Myopathy):一組影響肌肉發育的遺傳性疾病。

  4. 代謝與內分泌疾病

    • 甲狀腺功能低下(Congenital Hypothyroidism):會導致嬰兒肌力減弱與發育遲緩。

    • 粒線體疾病(Mitochondrial Disorders):影響細胞能量供應,導致肌肉無力與疲勞。

二、可能的罕見疾病

  1.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 SMA)

    • 由SMN1基因突變引起,影響運動神經元,導致肌肉萎縮與無力。

    • 嬰兒型(SMA Type 1)表現為嚴重肌張力低下、無法支撐頭部、呼吸困難。

  2. 杜興氏肌肉失養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DMD)

    • 主要影響男孩,會在幼兒期開始出現漸進性肌無力,特徵包括無法輕易站立、行走困難。

  3. 先天性肌張力低下綜合症(Congenital Hypotonia Syndrome)

    • 可能與多種遺傳性疾病相關,如Prader-Willi綜合症。

  4. 粒線體肌病(Mitochondrial Myopathy)

    • 因能量代謝異常,導致肌肉乏力、運動能力下降。

三、寶寶肌力異常的評估與診斷

如果家長發現嬰兒有以下情況,應諮詢小兒科醫師或兒童神經科專科醫師:

  • 無法支撐頭部(3個月後仍無法抬頭)

  • 四肢過度無力或僵硬

  • 肌肉顫抖或抽搐

  • 發育遲緩,如無法翻身、坐立或站立

四、治療與介入方式

  1. 物理治療(PT)

    • 透過運動訓練,幫助嬰兒強化肌力與改善協調性。

  2. 職能治療(OT)

    • 促進精細動作發展,如手部控制能力。

  3. 藥物與基因治療

    • SMA 可使用新型基因療法(如Spinraza、Zolgensma)。

    • 甲狀腺功能低下可透過甲狀腺素補充治療。

  4. 營養與代謝調整

    • 針對粒線體疾病、代謝性疾病,透過特定飲食方案改善症狀。

嬰兒肌力異常可能源於多種原因,包括早產、神經系統疾病、肌肉失養症與代謝疾病。家長若發現嬰兒發育異常,應儘早尋求醫療評估,以確保能夠及時介入治療,提高嬰兒的生活品質。

寶寶不爬直接走路,與孩子的天生氣質有關

從心理醫師的角度來看,天生氣質(Temperament) 與嬰兒的肢體發展有密切關聯。天生氣質指的是嬰兒先天的情緒特質、活動水準與對環境刺激的反應方式,這些特質會影響嬰兒探索世界的方式,進而影響其肢體發展。

1.天生氣質如何影響嬰兒的肢體發展?

活動量(Activity Level)

  • 高活動量的嬰兒:這類嬰兒通常較早開始學翻身、爬行、站立甚至走路,因為他們天生愛動,會主動探索環境、嘗試不同的動作。

  • 低活動量的嬰兒:較安靜、不愛動的嬰兒可能較晚開始發展肢體技能,例如較晚翻身或爬行。他們可能需要額外的刺激或引導來促進運動發展。

對新事物的接受度(Approach vs. Withdrawal)

  • 喜歡新事物的嬰兒:這類嬰兒通常比較勇敢,願意嘗試新動作,例如爬樓梯、扶著家具走路,因此肢體發展可能較快。

  • 較謹慎或敏感的嬰兒:可能會對新動作感到不安,如對爬行或走路感到恐懼,這可能會讓他們的肢體發展稍微延遲。

反應強度(Intensity of Reaction)

  • 反應強烈的嬰兒:當他們嘗試新動作時,若遇到困難可能會哭鬧或放棄,因此家長需要給予更多鼓勵與引導。

  • 反應較溫和的嬰兒:這類嬰兒通常會慢慢適應新技能,可能需要較長時間來掌握爬行、站立等動作,但他們的學習過程通常較穩定。


2.可能出現的發展狀況

  • 跳過爬行直接走路:氣質較急躁、好奇心強的嬰兒可能會想直接站立走路,跳過爬行階段。然而,爬行有助於手眼協調、核心肌群發展與左右腦協調,因此若嬰兒跳過爬行,家長可透過遊戲(如爬行隧道)補足這段發展。

  • 較晚學會走路:天生氣質較安靜、不愛冒險的嬰兒可能較晚開始走路,這並不一定代表發展遲緩,而是他們需要更多時間來建立信心。

  • 動作協調性較差:某些氣質較敏感的嬰兒可能對身體運動較謹慎,因此在學習爬行、走路時顯得較笨拙,這時家長可以透過正向鼓勵與感覺統合活動(如平衡遊戲)來幫助他們。

3.如何依據嬰兒氣質提供適當的肢體發展支持?

  • 高活動量嬰兒:提供安全的探索空間,讓他們自由爬行與攀爬,避免過度限制活動。
  • 低活動量嬰兒:增加肢體活動遊戲,如輕輕滾動嬰兒、鼓勵趴著玩,以促進肌肉發展。
  • 較謹慎的嬰兒:用玩具或家長的陪伴來吸引他們移動,減少對新動作的恐懼感。
  • 容易放棄的嬰兒:給予溫和的鼓勵,分段練習新動作,讓他們逐步建立信心。

嬰兒的天生氣質影響其肢體發展速度與方式,家長不必過度擔心發展的快慢,而是應該根據嬰兒的特質提供適合的支持,幫助他們在安全、自信的環境中學習運動技能。

寶寶不爬,似乎很不愛動,怎麼幫助他?

嬰兒的活動能力對於感覺統合、肌肉發展及動作協調至關重要。然而,有些嬰兒天生較安靜、不愛動,可能影響其運動發展與整體發育。幫助嬰兒建立活動興趣。以下是可能的原因及建議做法。

1.為什麼寶寶不愛動?

  • 天生氣質影響:有些嬰兒天生較安靜、內向,對環境變化不敏感,因此較少主動探索。
  • 肌肉張力低(Hypotonia):肌力較弱的嬰兒可能覺得移動困難,導致活動量低。
  • 前庭覺發展不足:前庭系統負責平衡與動作控制,若發展不足,嬰兒可能不喜歡翻身、爬行或站立。
  • 感覺防禦(Sensory Defensiveness):對某些觸覺或動作刺激感到不適,可能會抗拒趴著玩或爬行。
  • 環境刺激不足:缺少適當的活動機會,例如嬰兒經常被抱著或躺在嬰兒車內,可能減少探索的機會。

2.如何幫助不愛動的嬰兒?

提供感覺刺激,提升活動興趣

  • 前庭刺激:輕柔地搖晃、擺盪或讓嬰兒趴在大球上滾動,幫助促進平衡感與肌力發展。
  • 觸覺刺激:用不同質感的布料、按摩或輕拍嬰兒四肢,幫助刺激感覺接受度,提升活動意願。
  • 視覺與聽覺吸引:使用有聲光效果的玩具,吸引嬰兒轉頭、伸手抓取或爬行。

增加日常動作練習

  • 增加趴玩時間(Tummy Time):每日數次讓嬰兒趴著玩,幫助頸部與核心肌群發展。可用鏡子、玩具吸引他們抬頭與翻身。
  • 引導翻身與爬行:用玩具吸引嬰兒轉動身體,或輕輕協助他們翻身,幫助提升活動能力。
  • 減少長時間躺著:避免讓嬰兒長時間待在嬰兒車、學步車或搖椅中,鼓勵他們更多主動活動。

 透過遊戲促進運動發展

  • 地墊活動:讓嬰兒在地墊上自由探索,比較容易發展翻身、爬行與坐姿平衡。
  • 隧道爬行:使用軟墊或隧道吸引嬰兒爬行,增加樂趣。
  • 踢球遊戲:將小球放在嬰兒腳邊,鼓勵他們踢球,訓練腿部力量與協調能力。

建立安全且有趣的運動環境

  • 家長陪伴與示範:有些嬰兒需要父母的示範與鼓勵,家長可以陪著一起爬行或玩球,讓嬰兒更願意參與。
  • 改變活動場地:在公園、遊戲墊或不同空間進行活動,刺激嬰兒探索環境。

寶寶不爬,藉由運動來改善

在動作發展中,分為「粗動作」與「精細動作」,「粗動作」是指嬰兒較大動作的發展,包括頭部、頸部、軀幹與四肢等稱為「大肌肉」的動作與控制;「精細動作」則是指由手、眼負責的精細動作,包括手掌、手指等稱為「小肌肉」的運作,以及嘴唇、顎、舌頭、眼皮與眼球的活動。

粗細動作發展有一定的運作與原則,當大肌肉成熟,可促成身體神經系統體系有更細緻的發展,讓大小肌肉的掌握度更加純熟。

粗動作

‧由頭到腳

當頭部、頸部肌肉成熟後,才到軀幹,再到四肢,所以,寶寶會從頭、頸部先發展動作,依序是肩膀、胸背部,然後是上肢,緊接著發展骨盆、臀部,還有下肢的動作。

‧由軀幹到肢體

按照由頭到腳的發展原則,寶寶才能慢慢抬頭,再發展到翻身、手撐趴姿、手撐坐姿、獨立坐姿、站立及行走等功能,這些動作需要等中樞神經系統機能成熟並有效控制後,才能再分化許多局部動作,當身體的局部動作可完全控制後,寶寶才能整合並進一步發展較複雜的粗動作技能。

一般而言,這些發展大約以6個月大為分水嶺,6個月大以前,頭部和軀幹上部的發展速度較快;6個月大以後,下肢的成長速度加快,身體的比例也有所改變,新生兒期的「頭重腳輕」現象慢慢消失,身體的質量重心則逐漸下移。

精細動作

‧發展時間長

當寶寶出生起,即具備了抓握動作的能力,只是在兩三個月前的表現並不明顯,然而,在配合粗動作由軀幹到肢體的發展順序下,之後精細動作的發展即陸續展開,以寶寶手握東西為例,只要把手指放到寶寶的手心,他就會自動把手握起,這是一種「原始的抓握反射」,約在2、3個月後,轉變成有能力自主性的控制抓與放的動作,持續的把東西緊握在手中。

‧過程複雜

就手眼協調的能力而言,這是高度神經系統運作的結果。以吃東西為例,寶寶看到小饅頭想要吃,他必須用手拿起並放入嘴裡,過程中,包含視知覺傳遞到中樞神經,經過一連串迅速的處理後,大腦出現想要拿來吃的念頭,產生神經肌肉動作而伸出手去拿取小饅頭放入嘴巴的複雜過程。

‧細動作能力展現

包括手眼協調、手部精細動作與感覺統合(神經連繫與反應恰如其分,是一種自然發生的過程)。每一項精細動作都需要寶寶從重複的刺激、經驗與學習中發展而來。 

清醒時間進行互動

由於粗大與精細動作發展需要不斷累積經驗,父母應利用寶寶清醒的時間,與寶寶進行互動,例如喝奶時,可抓寶寶的手練習抓握;換尿布時,拉著寶寶的下肢,或摸或拍,讓他出現踢、蹬的動作;再大一點時,可拿餅乾誘導寶寶抓食物,互動過程中,寶寶從父母的聲音、表情,了解自己的反應是否適當,以此奠定再往前一步的發展基礎。能自主活動身體任何一部分,即可視為運動,運動機會多,有助增進動作的成熟度。

如果寶寶的反應安靜,也不太動的話,要懷疑是否肌肉張力出了問題,影響了活動意願。以7個月大的寶寶而言,已有能力進行不少身體活動,如果寶寶在父母誘導下,仍不甚有意願活動,對外界進行探索的話,建議請專業醫師加以評估。 

親子互動引起動機

除非有病理問題,不然只要提供寶寶適當刺激與足夠機會練習,身體動作各階段的能力通常會在該出現的時候,自然而然的做到;若是刺激與練習都不夠,很容易「用進廢退」,造成之後要花更多時間與心力完成。由於寶寶需要花時間練習,建議父母多花時間陪伴,讓父母的聲音、撫觸,安定寶寶的神經並穩定情緒,增進寶寶練習的意願,並展現出更好的互動品質,進而促使寶寶打開學習之窗,以更高的學習動機探索更多有趣的事情!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寶寶順利長大了嗎?0~3個月嬰兒身心發展 ,身體張力過高過低 ,都是隱憂一定要注意
補鐵,妳吃對了嗎?吃對鐵質連寶寶一起補,嚴重不足可能引發智力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