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新聞】選擇性緘默症.孩子不愛講話可不是好事
開學了,對於部分家長來說,又得開始頭痛,因為孩子罹患社交恐懼症,個性越來越內向,不主動與人交談,在學校被欺負也沈默不語。臺灣諮商心理學會李玉嬋理事長提醒家長,孩子不是乖就沒問題,如果過度沈默,反而應該必須多加注意。
圖說:如果孩子過度沈默,反而容易出問題。
李玉嬋理事長指出,「選擇性緘默症」常見於內向孩子被長期霸凌欺侮,也不敢說的案例,通常要等到紙包不住火,而爆出自傷、傷人等驚人行動時,家長及師長才發現孩子長期以來飽受同學的欺侮。
網路越來越發達普遍,選擇性緘默症個案似乎就越來越多,不少小孩子最好的朋友就是手機、平版,反而欠缺處理人際的能力,個性內向,不知道如何交朋友。
李玉嬋理事長提出了選擇性緘默症孩童的六大症狀,包括不太與人溝通、內性內向、講話量變少、社交上出現退縮、不主動交朋友以及家長一再詢問,孩子還是不願意講出內心的話。
她提醒家長,如果幼兒有上述這些情況,應主動關心,如果症狀持續惡化,甚至應該至身心科尋求專業醫療協助,一旦確診為選擇性緘默症,就需接受治療。
許多家長認為孩子很乖,平常不吵不鬧、不多話,就沒問題。李玉嬋理事長強調,這是錯誤的觀念,如果孩子過度沈默,反而容易出問題,即在學校被人欺侮、霸凌,也不敢對外求救。
「事情講出來就好了一半」,家長應該多鼓勵孩子與人對話,講出心中的感覺。此外,也可尋求學校輔導老師的協助,或是透過書寫日記,達到紓壓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