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生產> 哺乳> 新生兒照護圖解大全:常見問題QA

新生兒照護圖解大全:常見問題QA

常見8大症狀與照護問題‧輕鬆解惑 新生兒平安報到,新手父母的喜悅不可言喻,然而,新生兒有一些特殊但非異常的狀況,卻總讓新手媽媽感到擔憂不已。馬偕醫院台東分院新生兒科醫師林佳瑩表示,請新手媽媽放鬆心情,有問題時,可撥打生產醫院的育兒諮詢專線,取代無謂的慌張,並了解正確的照護方式。

Q:寶寶有黃疸,怎麼辦?

A:林佳瑩醫師指出,「東方人易有黃疸,算是一種常見的生理現象」,所以,請新手父母不要被告知「寶寶有黃疸」時,就陷入驚慌與自責中。她解釋「新生兒黃疸」的生成原因,是寶寶一旦脫離母體,肝臟還無法立刻自行處理膽紅素,當膽紅素製造量太多,無法順利代謝與排出時,就會出現黃疸。林佳瑩醫師表示,「大部分的黃疸是暫時性,多數不需要治療(指數不超過12mg/dl就不需要做特別治療,但仍要留意寶寶的精神活力)」。

「黃疸指數」通常在出生第三、四天開始上升,第七、八天慢慢降下,對自然產的產婦而言,可能已經出院返家,才出現黃疸,因此,需要父母留意觀察,以把握就醫時間。林佳瑩醫師指出,用大拇指輕壓寶寶的皮膚,觀察是否有呈現黃黃的情形,觀察時,最好把寶寶抱至自然光線充足的地方。「若寶寶的皮膚黃從臉一路黃到肚子,甚至到膝蓋,黃疸指數大約為15 mg/dL,已達需要治療等級,請父母儘速帶回生產醫院檢查,以扎腳跟血的方式化驗指數,並評估是屬於生理性或病理性的黃疸,以決定後續照顧或治療的方式。

她提醒,有些喝母乳的寶寶,黃疸持續的時間會較久,在排除其他病理性因素的可能後,可歸因為「母乳性黃疸」。一般狀況下,不需停止喝母乳,若母乳不夠時,可加一點配方奶,避免奶量攝取不足而增加寶寶脫水的機會。

Q:寶寶的皮膚長疹子,怎麼辦?

A:林佳瑩醫師表示,常見的新生兒皮膚問題有:毒性紅斑(在出生後兩到三天,若在軀幹上出現紅紅的斑點、丘疹、水皰,甚至是膿皰)、脫屑(新生兒皮膚最上層的角質層發育不完全而易脫落)、粟粒汗疹(皮脂腺阻塞造成)與痱子(包太多衣物或蓋厚重的被子),建議有這些問題的父母,「以清水洗臉即可,並加強塗抹保濕性高的乳液」,多數狀況可獲得解決。

她補充,「若寶寶有異位性皮膚炎時,很容易因為癢而不舒服,甚至影響睡眠品質」,因此,要斷絕過敏原在寶寶身邊出現的機會,以減少發作機會。

Q:寶寶常常拉稀便,怎麼辦?

A:觀察寶寶的便便時,應注意性狀,而非次數,因為在滿月前,喝母乳的寶寶排便不論一天七次或七天一次,只要排便時的表情不痛苦,媽媽不用擔心寶寶拉稀便。林佳瑩醫師解釋,「母乳具有好消化、好吸收的特質,而容易排出稀便」,加上母乳含乳糖,會讓大便有些許的酸味。

她補充,若排稀便又合併發燒的狀況時,就要小心是否感染了病菌,若是細菌感染,便便狀態較為黏稠;如果是病毒感染,便便性狀則是水水的。

寶寶便秘怎麼辦?

寶寶便秘也會令媽媽感到擔心,與母乳寶寶的便便相比,新生兒期喝配方奶的寶寶,便便質地稍硬。便便的質地太硬導致不易解出時,可考慮更換配方奶,但她提醒,「也有可能是寶寶的肛門裂傷,排較硬的便便會痛,於是堅持不便便」。林佳瑩醫師說,「可從觀察寶寶肛門的皺摺處是否與其他皮膚有所不同」?如有肛門裂傷,可在裂傷處抹一些藥膏改善。

Q:寶寶的體重比出生時還低,怎麼辦?

A:林佳瑩醫師指出,新生兒出生後的七天內體重有下降現象,稱為「生理性脫水」,她解釋,寶寶出生後,因新生兒的相對體表面積比成人大,消耗的水分自然比較多,加上可能還沒學會好好喝ㄋㄟㄋㄟ的方式,而造成體重逐漸減輕。「若是體重沒有掉,反而要擔心寶寶是否有腎功能不好的問題」。

足月兒約在第五天減少原來體重的百分之七到八;等七到十天大時,體重即慢慢回升。早產兒的水分散失更快,體重往下掉的幅度往往可達20%,得需要兩個禮拜才會回到出生時的體重。在餵食正常的情況下,寶寶的重量一天約可增加20~30公克,第一個月約可增加0.9公斤以上。

林佳瑩醫師提醒,若生理脫水期的體重下降幅度超過10%,或過了生理脫水期,體重沒有止跌回升,建議請醫師評估是否有「適當的哺餵」。

Q:寶寶的呼吸聲好大,怎麼辦?

A:由於寶寶的鼻腔頗為狹窄,加上呼吸道的軟骨組織發育未成熟(約60%的新生兒有「軟喉症」的問題,約六個月大到一歲間才會發育完全),再加上新生兒呼吸道一時無法適應空氣中溫濕度的變化及雜質刺激,因而導致小寶寶呼吸時會發出較大的聲音。林佳瑩醫師指出,大多數的寶寶一歲後,就無此現象了。

不過,她提醒,寶寶除了呼吸出現奇怪的喘鳴聲之外,還有呼吸急促、煩躁不安、食欲不振、發燒、咳嗽與胸凹等現象時,必須趕快就醫求治。

另外,有軟喉症的寶寶,若是睡眠經常中斷、吃奶狀況不佳並影響到體重時,有可能需要接受外科手術治療。

Q:寶寶怕冷要多穿(蓋)一點?

A:林佳瑩醫師指出,新生兒對於體溫調節能力較差,保暖雖然重要,卻也不能因此把寶寶包得緊緊的或穿很多衣物。她建議,讓寶寶待在室溫度25~28℃左右的環境中,父母即不用擔心寶寶會著涼了。

她提醒,把新生兒用包巾包得緊緊的,固然讓他有安全感,但是千萬不能像「包肉粽」一樣,綑緊緊的,因為寶寶有求生本能,遇到吐奶或噎到時,會藉由扭動身體掙扎像大人發出求救訊號,如果包太緊,將使寶寶無力掙扎而失去求救機會。

不以手腳冰冷斷定寶寶體溫低

有的媽媽以為寶寶的手腳摸起來冰冰涼涼,表示寶寶的體溫低,需要添加衣物。實際上,因為寶寶的四肢循環較差,溫度較其他部位來得低。林佳瑩醫師提醒,掌握寶寶的體溫必須透過正確的量體溫來了解變化。

Q:新生兒發燒了,怎麼辦?

A:若新生兒的體溫以肛溫量測超過38℃時,林佳瑩醫師請媽媽先冷靜,幫寶寶把衣物解開散熱,約五分鐘後再量一次體溫,可多量幾次求得平均溫度。當三個月以下的寶寶,確定肛溫度超過38℃,並排除環境、人為的明顯因素後,因為他們的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抵抗力弱,可能有較為嚴重的疾病,務必儘速送醫檢查。她提醒,如果體溫連續48小時都偏高,或寶寶的活動力與平常差異甚大時,也應送醫檢查。

Q:新生兒篩檢有問題,怎麼辦?

A:目前政府補助的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篩檢 (簡稱「新生兒篩檢」)共有11種項目。雖然這些疾病的發生機率低,然而,當媽媽接到原採檢醫院以電話通知「……是陽性,須回出生醫院或指定醫院接受複檢」,心情必然忐忑不安,林佳瑩醫師表示,現代人上網搜尋很方便,聽到篩檢結過呈陽性,馬上求教Dr.Google或Dr.Yahoo,就有一堆資料等著瀏覽,「愈看愈緊張、愈擔心」,她請媽媽放輕鬆,「疑似不代表就是,檢驗原本就存有誤差值,加上過程中可能有一些狀況,而影響了結果,既然安排了複檢,一切就等複檢結果出來再說,千萬不要自己嚇自己」。

林佳瑩醫師指出,寶寶出生滿48小時或開始進食24小時之後,由生產院所之醫護人員採集少量寶寶的腳跟血送去相關單位化驗,若篩檢結果「正常」,則家長不會接到任何人員的主動通知,但在一些網路較為不方便的偏鄉地區(如台東縣),家長仍可收到紙本的新生兒篩檢報告。她建議,「最快約半個月,父母就可主動上台北病理中心網站台大醫院新生兒篩檢中心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