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熱痙攣4大特徵與應對措施
「熱痙攣」即熱性痙攣,是一種合併發燒和痙攣的現象,好發於6個月~5歲的嬰幼童,在兒科門診中很常見。目前有一說法為「此階段嬰幼童正值腦部成熟的過程,對溫度的敏感性較高」,所以當溫度迅速升高,就可能出現痙孿症狀。
雙和醫院兒科部主任暨小兒神經科主治醫師郭雲鼎表示,熱痙攣與「家族遺傳」可能有關,就算是足月出生、沒有腦部問題的寶寶,只要有此體質,就有可能發生熱痙攣;但他也補充,並非單純體溫過高就會有此狀況,父母毋須過於擔憂。
典型熱痙攣4特徵
郭雲鼎醫師表示,熱痙攣分為兩種:典型(單純型)和非典型(複雜型)。一般常見的熱痙攣多為典型現象,可能的特徵如下:
1.體溫高達38.5°C。
2.發燒的第1天內,就會出現痙攣(抽搐)的症狀,且只發作1次。
3.發作時間通常低於5分鐘,會自行停止。
4.全身且對稱性的痙攣症狀,除了手腳,還包含眼睛上吊、嘴唇發紫等。
第一次發作.先就醫確診較佳
當父母第一次看到寶寶全身抽搐、眼睛上吊,難免焦急、驚慌。他建議,若察覺寶寶第一次發生疑似熱痙攣的狀況後,可先至小兒專科就診並做詳細檢查。以他的方式為例,通常會建議寶寶先住院,而醫師會透過觀察臨床症狀、詢問是否有熱痙攣家族病史等,輔以神經學檢查,並在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痙攣的原因後(如:頭部外傷、腦膜炎、癲癇等等),才能確診為熱痙攣。
基本上,典型熱痙攣屬於良性現象,不會出現任何腦部、代謝性等併發症、後遺症,更不會影響智力等發展。大部分的寶寶,5歲後就不會再發生熱痙攣的狀況。
非典型熱痙攣4特徵
有時候,可能寶寶疑似出現熱痙攣的狀況,似乎符合上述4項特徵,但又好像不太一樣,那就要特別小心。郭雲鼎醫師表示,如果符合以下特徵,則有可能是「非典型的熱痙攣」,建議儘快就醫。
1.體溫38°C或接近38°C就開始發作。
2.第1天內發生痙孿,且發作2次以上。
3.每次發作的時間太長,約10~15分鐘。
4.痙孿症狀是局部發作,而非全身性。
痙攣的其他可能起因
在門診裡,兒科醫師同樣會透過問診、神經學檢查的方式,了解寶寶的熱痙攣起因。他說明,若懷疑痙攣的原因來自於以下症狀(之一),則建議患童接受進一步的檢查,以確定病因。
1.頭部嚴重外傷
2.感染症狀,如:中樞神經感染、上呼吸道病毒感染、中耳炎、玫瑰疹、泌尿道感染等。
3.腦部腫瘤。
4.腦內出血或有血塊。
5.癲癇。
6.代謝性疾病。
7.藥物等物品中毒。
8.電解質不平衡。
9.其他原因。
舉例來說,若痙孿症狀可能由腦膜炎或腦炎所引起,則可能需考慮進行腰椎穿刺檢查以確診、治療。此外,若家族有癲癇病史,則往後被誘發出癲癇症狀的機率偏高,因此,在緩解當下的痙孿狀況後,會建議長期密切追蹤。基本上,最好在痙攣發作後1~2週回診檢查,以進一步評估是否有罹患癲癇的可能性。
突然發生痙攣.應採取措施
熱痙攣的狀況,往往說來就來,無法預測。因此,郭雲鼎醫師提醒,若父母察覺到孩子突然痙攣,應立即採取以下措施:
1.保持口鼻暢通,不要往口中塞入任何物體(包括手),以免受傷或堵住呼吸道。基本上,寶寶發作時,幾乎不會咬到舌頭。
2.讓寶寶躺下,頭部側一邊或採側臥,讓口水、異物等流出,避免嗆到。
3.儘量少移動寶寶身體,保護頭部,同時記得移開身旁任何堅硬、尖銳等可能傷害寶寶的東西。
4.如果熱痙攣發作超過5分鐘,直接就醫。
觀察痙攣之外‧儘快處理發燒症狀
郭雲鼎醫師表示,典型的熱痙攣「並非癲癇」,因此,「不需要長期服用抗癲癇藥物」,只要按前面描述的措施,觀察並適當保持呼吸道暢通,至寶寶症狀緩解即可。
比起痙攣,他認為,父母更應該關注的是「發燒」,因為這可能代表寶寶身體某處有不適,例如:受到病毒感染而感冒、發燒。以此為例,就他的角度來看,建議等痙攣發作停止後,立即針對感冒症狀進行治療;通常等寶寶身體恢復健康,體溫狀態穩定,發生熱痙攣的機率也會降低。
降溫有方法.不建議服藥
部分家長仍有迷思,認為「發燒就一定會造成痙攣」,因此只要寶寶一發作,就會急著想幫他降溫、要求醫師開立退燒藥和抗痙攣藥。對此,郭雲鼎醫師再次強調「並非每個孩子都會如此,有此體質者才可能熱痙攣發作」,並提醒父母,若想幫寶寶退燒,不宜採用冰枕等會快速降溫的方式,反而會造成身體不適;建議使用「物理性降溫法」,用溫濕的毛巾擦拭寶寶身體,使其體內的熱散發出去,達到逐漸降溫的作用。至於藥物方面,退燒藥就只是降溫,無法預防熱痙攣發生;而抗痙攣藥物則可能會造成「昏睡」的副作用,一般醫師並不會主動開立。
兒科醫師線上回覆
爸媽育兒大小事👇
延伸閱讀
.孩子抽搐 病毒性腦炎、熱痙攣怎麼分辨?
.寶寶熱痙攣該怎麼辦?兒科醫師曝4大常見症狀與照護
.孩子確診發高燒,到底要不要衝醫院?家庭醫生:非必要狀況請善用退燒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