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過程,究竟會經歷什麼?自然產、剖腹產有什麼不同,產前注意與產後傷口照護15疑問一次釐清
文章目錄
生產是人生大事,即使聽過再多的分享,真正面臨到生產時,對準媽媽來說真的是既興奮又忐忑啊!不論做了多少的心理建設,大多數的媽媽還是會感覺無比擔心,所以,當生產在即,到底自然產,以及剖腹產的生產過程是怎麼樣?自然產到底會很慢還很快?剖腹產術後照顧會不會很久?關於這些生產過程的疑問,就讓專家幫你一次解答!
自然產生產過程1:第一產程
第一產程分為「潛伏期」和「活動期」,通常可入院待產,表示已進入活動期,即「潛伏期之後到子宮頸全開(從開4到10公分)的階段」,這段時間的宮縮頻率將更為密集,強度也更強,台北長庚醫院婦產部主任蕭勝文建議,「產婦可選擇自費減痛分娩,控制子宮收縮引起的不適。」
而子宮頸口擴張的狀況為:初產婦每小時約開1.2公分以上,經產婦則為1.5公分以上,整個活動期的時間普遍而言,初產婦平均耗時6至8小時,經產婦為4至6小時,但實際狀況因人而異,「如果產婦使用減痛分娩,活動期的時間可能要再多1至2小時」。
婦產科醫師宋承嬡補充,「對初產婦而言,即使子宮頸全開,還要看胎頭是否下降到陰道口,呈現『呼之欲出』的程度,代表是可送入產房生產的時候了」,但第二、三胎,大約開6至8公分,即可推進產房。
自然產生產過程2:第二產程
第二產程是指子宮頸全開到胎兒娩出的階段,產婦每隔1至3分鐘會感到陣痛1次,每次持續60~90秒。蕭勝文醫師表示,「第二產程需要產婦配合子宮收縮來用力,讓胎頭隨著子宮收縮的力量被擠出產道」,因此,當收縮開始時,產婦必須深吸一口氣,憋住約10秒以上,等到收縮停止再休息,等待下一次收縮的開始。
一般而言,初產婦在2小時以內,經產婦在45分鐘以內會分娩。如果先生進產房陪產,請配合醫護人員的指導,成為產婦最大的支持力量。蕭勝文醫師補充,「若是初產婦,通常需要剪會陰,一般做法會先打麻藥再剪,若是全程使用減痛分娩,就不需要另外打麻藥了」。
自然產生產過程3:第三產程
胎兒娩出到胎盤娩出稱為「第三產程」。通常胎兒娩出後,醫師一手輕拉臍帶,胎盤自然會輕輕被拉出來,另一手同時從腹部往下壓住恥骨部位,避免因大力拉而造成子宮外翻。這段時間大約5至10分鐘,至多不超過半小時。為了讓胎盤順利娩出並預防產後大出血,蕭勝文醫師指出,「胎兒娩出後,護理師會在點滴中注射子宮收縮劑,幫助子宮收縮」。
胎盤娩出後,醫師須確認胎盤的完整性,必要時,以手伸入子宮內檢查是否有殘留胎盤組織,然後進行會陰縫合,縫合的難度與時間須視會陰裂傷程度而有所差異。完成縫合後,由護理師清洗傷口,為自然產產程畫下句點。
自然產生產過程4:產後觀察
生產結束後不是直接推回病房,而是留在「產後恢復室」觀察1至2小時,確定無恙再送至病房。專業護理師李佩蓉表示,觀察項目包括血壓、呼吸與心跳等生命徵象、會陰水腫和子宮收縮狀況(配合子宮按摩),還有產後解尿是否順暢。如果產後4至6小時內未解尿,就要進行單次導尿,避免尿液積在膀胱內而影響子宮收縮,甚至造成子宮出血。同時間,可能還延續親子肌膚接觸,並進行相關衛教。
李佩蓉護理師提醒,「因生產時耗費不少體力,產婦第一次下床時,務必請家人或護理人員陪伴以預防跌倒,建議從起身到下床走動前,逐步改變姿勢,而不要猛然改變姿勢而引起低血壓」。
剖腹產生產過程1:術前準備
術前準備包括:禁食8小時、更換手術服、取下身上所配戴的飾品、完成皮膚準備(僅剃除下刀位置附近的毛髮)與靜脈注射等。李佩蓉護理師繼續補充,因為術中可能會使用電燒刀止血,萬一身上有無法取下的金屬飾品,會事先以布膠帶包覆飾品與皮膚隔離,避免因金屬飾品導電而造成皮膚燒傷。
離開病房後,產婦會先到待產室等候進入手術室,此時,護理師會再次核對產婦身分與病歷,還有提醒相關注意事項。進入手術室後,醫護人員會為產婦小腿纏上彈性繃帶,並將子宮往左推,育禾婦幼中心院長蘇河仰說到,「連同術前靜脈注射給水1,000c.c.,都是為了避免產婦在手術中發生低血壓的預防措施」。
剖腹產生產過程2:進行麻醉、置放導尿管
蘇河仰醫師指出,剖腹產通常採用以脊椎注射的半身麻醉。先由麻醉護理師為產婦裝上測量血壓、心跳、血氧的儀器,待麻醉科醫師確認產婦狀況後,即進行麻醉作業。透過醫護人員的協助,產婦將身體彎成蝦子狀,麻醉科醫師在腰椎第4~5節之間,將麻醉藥物打入脊髓腔內,以達到麻醉下半身脊髓神經的作用,但產婦仍能保持清楚意識及上半身活動。
數分鐘後,麻醉科醫師會確認麻醉效果是否發揮。確定麻醉發揮效果後,接續進行放置導尿管、手術部位消毒,位置涵蓋乳房下緣到大腿上段及會陰部,以酒精性優碘反覆消毒,並蓋上無菌鋪單,僅露出手術部位。最後,再次確認相關事項,即將進行手術。
剖腹產生產過程3:手術進行
蘇河仰醫師表示,一般是以橫切方式進行,傷口癒合後較為美觀,且下刀位置約與恥毛齊平,日後即使穿比基尼也不擔心。至於長度,則要考量可順利取出足月兒的頭部,約8至10公分。如為第二胎,必須先移除舊疤。「下刀力道要拿捏好,避免胎兒剛好貼在子宮壁而被刀子劃到,若羊水已破者,胎兒少了羊水保護,更要小心劃刀」。
寶寶出來後,胎盤多會自動剝離,胎盤取出後,護理師會在點滴加入抗生素與子宮收縮劑藥物,預防感染與產後出血;醫師清理子宮,再一層一層縫合,並儘可能將血水清乾淨,避免日後出現傷口感染。他補充,「為預防沾黏,產婦可於術前考慮自費使用防沾黏產品;想要產後傷口疤痕不那麼明顯,可善用預防疤痕產品」。
剖腹產生產過程4:術後觀察
剖腹產結束,產婦會被送到「麻醉恢復室」觀察,由麻醉科醫護人員照顧,觀察生命徵象是否穩定,是否有產後出血與其他狀況,確認無特殊狀況才送回產後病房。蘇河仰醫師提醒,接受半身麻醉(脊髓麻醉)者,必須平躺6至8小時,可避免頭痛的併發症。
至於產婦所擔心的術後疼痛,有止痛藥可進行疼痛控制,除了健保給付的藥物外,也能選擇自費自控式止痛,自行依照個人疼痛需求按壓給藥,不必等醫護人員處理,讓止痛需求能被及時滿足。
生產過程後,最親密的產檯親子皮膚接觸
李佩蓉護理師提醒說到,「通常評估孩子的生命徵象正常,無論自然產或剖腹產,都可在完成初步護理(擦拭身體上的羊水、抽吸口腔與鼻腔的羊水、施打維生素K等)後,進行產檯親子皮膚接觸。不過,剖腹產的產婦若處於不清醒狀態,就無法執行皮膚接觸」。
她補充,但兩者的進行時間與寶寶擺放位置有所差異,就時間而言,自然產至少20分鐘,剖腹產則至少10分鐘;至於寶寶擺放位置,因剖腹產產婦下半身為手術無菌區,會特別避開,而將寶寶放在靠近產婦頭頸處。
只要經歷生產過程,產後都可能漏尿
迎接新生命的到來,不論自然產或剖腹產.產後都可能會漏尿!
不少人認為,自然產會造成產後漏尿,但早在懷孕後期,就可能有漏尿問題,與選擇自然產或剖腹產的生產方式並沒有相關。三軍總醫院婦產部婦科主任蘇國銘
表示,「懷孕後期,骨盆底肌肉、韌帶受力大幅增加而造成支持力降低,膀胱承受日益增大的壓力,會造成無法用意識來控制尿意,導致發生漏尿情形」。
蘇國銘醫師解釋,把女性的骨盆底肌想像成一個吊床,上面有膀胱、尿道、子宮以及直腸等,當吊床負重過度或時間久了(如:懷孕、體重過重、產道傷害、年紀增長),就容易造成吊床支撐力變弱,進而產生漏尿症狀。所以,不只自然產的產婦可能會漏尿,剖腹產的產婦也有發生產後漏尿的可能。
尿失禁不致命.卻影響生活品質
蘇國銘醫師指出,「孕婦發生漏尿的比例大約有四成,產後若是能夠勤做凱格爾運動(Kegel’s exercise),大部分的人在產後六週會慢慢改善,但也有部分的人仍持續漏尿,卻不知道可就醫解決。曾有患者羞於就醫,問題一拖就拖了10年,讓問題變得更為嚴重」!
他強調,「尿失禁不會致命,但會讓生活品質大受影響」。最常見的就是不敢出門,更不要說路程較長的旅行,幾乎是與之絕緣,同時,擔心身上有異味而總是刻意與人保持距離,久而久之,不免衍生出人際關係的問題,進而對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產後及早,解決漏尿問題
由於不少女性的尿失禁問題,多開始於懷孕生產所造成的傷害,除此之外,又隨著年齡老化,讓問題變得更加嚴重與複雜。因此,尿失禁之外,還有骨盆腔器官脫垂及停經後生殖泌尿徵候群,蘇國銘醫師強調,「產後及早解決漏尿問題有其必要性」!
生產過程與產後照護Q&A

Q1:入院後,需要進行哪些例行檢查?
育禾婦幼中心產房護理長姜憶芬指出,入院後,除了填寫相關資料與簽署手術麻醉同意書,同時,也會進行術前例行性檢查,包括:抽血、驗尿、量測血壓、體溫等,抽血的同時,會先打上靜脈留置針建立點滴管路;之後,再視實際狀況接上點滴。
還有裝上胎心音監視器觀察產婦的宮縮與胎兒的心跳約半小時,如果產婦是因胎位不正而接受剖腹產,需要進行超音波檢查,再次確認胎位,並以檔案做為申報健保的佐證。因應隔天的手術,需要進行皮膚準備,即剃除下刀位置的毛髮,以減少手術後的感染,也增加貼美容膠帶的密合度。
Q2:生產前手上的飾品拿不下來,該怎麼辦?
由於手術時可能需要電燒止血,為避免身上的飾品導電,姜憶芬護理長提醒,「剖腹產的產婦術前應將身上的飾品通通取下,若真有拿不下來的,護理人員會用布膠或是手套包起來」。
如果口中戴有金屬矯正器,無法取下,「就不用電燒方式處理」,還有「身上不要塗抹乳液,這也會造成導電,增加手術危險」。她提醒,「生產時,產婦最好素素的進產房,現在有不少產婦做指甲彩繪,因剛做而捨不得在術前卸掉,但這樣會影響透過指甲觀察血色,因在監測心血氧時,夾子必須夾在食指上,將會因為指甲上的彩繪凸起物而影響準確度」。
Q3:產後我有多少時間能跟寶寶相處?
順利娩出胎兒後,產婦最期待的就是能與自己的寶寶相處,這時的親子肌膚接觸,有助於穩定寶寶的生命徵象及建立安全感,台北慈濟醫院婦產部產科主任張銀光表示,當將胎兒順利娩出,胎盤也順利脫離母體後,醫師會利用縫合傷口的時間,將寶寶抱到媽媽身上,讓寶寶依循乳房的特殊氣味,使其做尋乳反射,李孟蓉督導補充,持續時間可由媽媽決定,若不怕辛苦,還可直接抱著寶寶回到產後休息室及病房,進行親子同室。
Q4:產後第一次下床,要注意什麼事?
台北慈濟醫院日照中心副主任李孟蓉提醒產婦,由於經過長時間的躺姿後,突然改變姿勢,容易因「姿勢性低血壓」而有頭暈的狀況發生,因此在下床前,可請照顧者先將床頭搖高,靠坐幾分鐘,再試著站看看,即使身旁一時沒有照顧者,也要請護理人員幫忙,千萬別一人獨自行動。
Q5:產後我很想尿尿,但尿不出來怎麼辦?
產後約4小時,產婦必須排出一次尿,最多可再觀察至6小時。台北慈濟醫院日照中心副主任李孟蓉指出,若是無法順利排尿,會讓產婦利用蹲馬桶、聽水聲等方法來刺激排尿,或是採用溫水沖洗會陰,使其感覺尿意。產婦無法順利排尿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生產過程用力時間過長,導致膀胱乏力,若是以上方法皆無幫助,醫護人員則會使用單次導尿或是藥物來協助。
Q6:剖腹產手術結束,我會被直接送回病房嗎?
剖腹產手術結束後,產婦並不會直接被送回病房,而是先到「手術恢復室」觀察約1小時。張銀光主任表示,產婦在恢復室的這段時間,主要會觀察尿量、尿液的顏色(正常為淡黃色),必要時進行子宮按摩,觀察血塊及各項生命徵象是否正常。
Q7:剖腹產麻醉什麼時候會退?如果覺得痛,止痛藥怎麼用?
多數產婦採用半身麻醉,若沒選擇使用自控式止痛,麻醉藥效約2~3小時就會消退。而擔心術後子宮收縮痛及傷口疼痛者,可選擇效果較好的自費自控式止痛。術後,醫師會在產婦旁接一台幫浦機器,只要媽媽感到痛感,可自行按壓,藥劑會透過術前進行半身麻醉時使用的軟管,直接進入腰椎以達到止痛效果。
其他健保給付的止痛藥,多為口服或是點滴式,但張銀光主任指出,些許產婦擔心藥物會對母奶造成影響,是否要選擇,決定權在於產婦。
Q8:剖腹產多久以後,可以開始進食?
產婦經歷艱苦的生產過程,加上術前又禁食6~8小時,想必一定會想吃東西來補充體力。產婦從麻醉恢復室回到病房休息後,確認產婦意識清醒,就會先讓她喝水,若喝了水無恙,就可開始吃些半流質食物。
若想要吃些軟的食物,須等到約生產完隔天,順利排氣後,才能開始進食,進食時,也要留意避免食用到易產氣的食物,減少腸胃的蠕動,能避免造成傷口的不適。
Q9:剖腹產術後多久,能拔除導尿管?
插上導尿管,多少會讓產婦感到不適,李孟蓉督導表示,約產後24小時,就能將身上的導尿管拔除,降低尿道因細菌感染的危險性,這時產婦也應多下床走走,有助於自行正常排尿。
Q10:惡露會在產後多久出現?何時會結束?
產後2至3天,正是惡露量最多、顏色最深的時候。李孟蓉督導指出,惡露顏色會從原先的鮮紅色,慢慢轉變成暗紅色、褐色,最後變成淡白色,就與女性的經期顏色變化差不多,產後約22〜25天都會結束。另外,她也提醒產婦,生產完的第一次下床,陰道有可能突然流出較多血液,這屬於正常現象,不須過於擔心。
Q11:如何分辨惡露有無異常?
要吸附產後的大量惡露,通常會建議使用看護墊,每隔2、3小時就要更換,李孟蓉督導指出,其實惡露就能代表產後出血的狀況,不妨在每次更換時,多留意產墊上的流量面積,以掌握惡露量是否正常。惡露開始出現的前幾天,量應大概占棉墊的三分之一面積。
如果一直呈現量太多,就可能有產後出血的狀況,量太少,則可能是子宮收縮不佳,另外惡露飄散出異常的腥臭味,都須告知醫護人員,以便妥善處理。
Q12:會陰部的傷口該如何清潔及護理?
在正常狀況下,會建議產婦24小時後就可使用溫水泡盆,或從上往下的沖洗方式來清潔,傷口約2星期就會恢復。但若傷口不慎出現紅、腫、熱、痛,可採用冰敷來舒緩,李孟蓉督導表示,依照醫囑,產後約2小時,就會讓產婦冰敷其會陰部,1次約15分鐘,若狀況沒有改善,則會改成4小時冰敷1次,1次維持15分鐘,並觀察1天的時間,必要時會再搭配消腫藥物使用。如果術後1〜2小時出現劇烈疼痛,應馬上與醫師聯繫,即時進行處理。
Q13:剖腹產也會有惡露嗎?
剖腹產與自然產一樣都會有惡露,顏色會從鮮紅色轉為淡白色,但因手術過程中,醫師在清理子宮內部時,會順便將一些惡露清出,因此剖腹產產後的惡露會比自然產的量來得少,持續時間則是差不多。
Q14:剖腹產該如何照顧傷口?恢復期為多久?
剖腹產都會在產婦身上留下最長15公分的傷口,出院回到家中,都會擔心傷口照護問題。李孟蓉督導表示,由於剖腹產屬於「乾淨的傷口」,即使坐月子期間洗澡,都不會造成問題,只要注意洗完澡後,再將膠帶移除,且清理傷口時,注意衛生問題即可。在住院時間,醫護人員也會教導產婦使用美容膠,以及膠帶的黏貼方式,都能讓傷口恢復得較為平整,約至產後1個月,傷口就能恢復良好。
Q15:如果剖腹產傷口發炎了,該怎麼辦?
傷口是否發炎,最簡單的方式為觀察是否出現紅、腫、熱、痛,若不慎讓傷口發炎,一定要到醫院進行引流,將傷口切開,把血跟膿清除。不過現今要發生傷口發炎的機率少之又少,但像是胎兒早產,子宮已受到感染,或是產婦本身抵抗力較差,如糖尿病患者,才有可能發生傷口發炎症狀,這些都是須特別觀察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