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兒> 嬰兒照護> 三大原因破解寶寶口水流不停的秘密,4技巧訓練寶寶嘴巴不再「漏水」

三大原因破解寶寶口水流不停的秘密,4技巧訓練寶寶嘴巴不再「漏水」

隨著寶寶慢慢成長,發現其流口水的狀況似乎也愈來愈頻繁、量愈來愈多。或許這是因為嬰兒身處口腔期的重要特徵,但是口水量是否正常呢?總是濕濕黏黏的,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才不會讓寶寶不適或有症狀呢?

文章目錄

一歲前的嬰兒正值口腔期,喜歡把到手的物品往口中放、不時地流口水等,是幾個最常見的特徵。隨著寶寶慢慢長大,許多父母都想要幫他們「收涎」,除了希望寶寶健康長大外,也希望不要再不停地流口水。然而,從發展進程來看,耕莘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師賴怡如表示,其實這儀式並無任何實質作用。

為什麼寶寶口水多?

一般嬰兒剛出生時,比較不會流口水;三、四個月左右,口水量增加(這也是會有收涎儀式的主因)。事實上,會不會繼續流口水,與實際的生理發展相關;一至兩個月大的口水量約50~80ml,到三、四個月會增加到200ml,因此三至六個月間的口水量較多,也比較容易流出嘴角。

嬰幼兒│口水 

1. 口腔構造淺

由於嬰兒的口腔深度淺,因此只要口水一增多,很容易滿溢出來。不過,賴怡如治療師表示,隨著年齡增長,大約在寶寶一歲半的時候,口腔構造會慢慢地變深和變寬,到兩歲之後會更成熟。其實口水的量還是沒變多少,但變得比較能儲存在口中,因此就比較不容易發生流口水或喝奶喝一半流出的狀況。

2. 幫助濕潤食物

通常在寶寶4~6個月左右,會開始攝取副食品;當然不同生理階段,寶寶有吃泥狀或固狀物的差異,須因時制宜。但確定的是,較多的口水,能夠幫助濕潤和軟化食物,以方便寶寶進行吞嚥動作。

3. 長牙的刺激

正常來說,大約六個月大後,寶寶會慢慢開始長牙。賴怡如治療師表示,從神經學來看,長牙會刺激到面部的三叉神經,進而增加唾液的分泌量。

流口水的意義&狀況

按照正常發展進程,通常一至兩個月寶寶不太會流口水,三至六個月則有明顯大量流口水的狀態。提醒父母,如果寶寶的狀況有異,也可能代表發生某些症狀,建議最好能帶去就醫檢查較佳。

1. 生理不舒服

如果口水量真的特別多,可能是口腔內有狀況,如不舒服、發炎或有破洞。假如寶寶總愛張開嘴巴,或本來不太會流口水但突然又流出許多,則可能是因為「過敏」或「感冒」:鼻子塞住,只能以口呼吸,進而影響吞嚥,多的口水只能流出;而喉嚨痛或發炎時,不太能吞口水,也會讓充滿病毒的口水流出。

2. 肌肉協調性

當寶寶在不該流的時候,持續地流口水,建議父母直接帶來治療室做詳細評估。通常就診時,會先檢查寶寶的口腔功能(指「口功能」,包含口腔感覺和口腔動作),或是其肌肉張力程度等是否有問題。因為這些功能,影響到舌頭、喉嚨的協調,有助於進一步了解寶寶是否有足夠的吞嚥力氣。

3. 神經的影響

倘若牽扯到神經因素,代表一定連帶影響到腦部問題。寶寶可能剛出生是健康的,但後來因為感冒併發腦炎等疾病,導致其患有腦性麻痺,因而轉變成「持久性流口水」狀態,而影響到吞嚥口水的能力,甚至無法自主性地掌握與控制。一般來說,神經性因素並非判斷口腔症狀的優先考量。

4. 其他口腔疾病

針對某些有口腔疾病的寶寶,如唇顎裂,可能一有吞的動作,口水就會從鼻子跑出來。不過,此症狀大多在初生兒時就會被發現,通常一歲前就會修補完整;需要加強的是嘴唇力量的訓練,但通常不會帶來太大的影響與不便。

基本的口腔功能評估

如果寶寶被安排到治療室做評估時,會先觀察幾個簡單的動作,確認看看他有沒有這些能力。例如寶寶的嘴巴閉不起來,總是開開的,有的還會跑出一小段舌頭,外觀上易引人側目;這就可能是因為寶寶嘴巴的力氣比較小,甚至連臉頰力氣都比較小所致。這樣的寶寶或許口水不會時常流出,不易被察覺異狀,卻有很高的機率總是含在口腔裡;需特別留意,可能實際上他的口功能並不是很好。

嬰幼兒│口水

如何引導&訓練

寶寶的生理發展,有其固定的進程和順序。因此,建議父母可在不同階段,藉由適當的媒材(如食物和器具),引導寶寶反覆練習包含流口水等口腔相關動作,有助於累積和加強功能的熟練度。

1. 副食品的選擇

最主要的重點是「該吃什麼的時間,就要讓寶寶吃什麼」,就能讓寶寶在最自然的情況下,訓練到基本能力。以副食品為例,餵四個月大寶寶時,須從米麩、麥精、果泥或蔬菜泥等開始,有助於訓練其吞嚥能力;六個月時可能已長出第一顆乳牙,有基本的咀嚼能力,父母可嘗試餵帶點顆粒(但仍是較軟狀態)的稀飯。

寶寶的口腔能力發展,與主要照顧者給予的副食品種類、形態有關,如果他正逢長牙或口部表現出想磨東西的樣子時,就要給他吃一些可以磨牙的食物;透過磨牙,會發現寶寶的下巴出現用力嚼的感覺,這可以訓練他的臉頰肌肉。

到了一至二歲,除非是太硬或太有韌性的食物,基本上就維持應有的口腔能力,沒有太大的變化,且也不會一直流口水。如果還是有此狀況,建議儘早帶來治療室進行訓練。

2. 器皿的使用

各階段的副食品,也需要對應符合的餐具器皿;藉由實際的使用方式,寶寶被引導而學會某些口部功能,如上下唇的力量掌控等。

最初喝奶時的奶瓶,會用到含與吸的功能;開始添加副食品後,建議使用湯匙,幫助訓練上下唇如何閉合,但奶瓶仍繼續使用;等到滿一歲時,可將奶瓶改為鴨嘴杯,這是因為如果寶寶想喝到東西,就需要讓嘴巴變得更扁、抿的更好才行;再來,可進一步以吸管加強,尤其一歲半的寶寶如果流口水狀況仍很嚴重,就要多練習;最後,必須進步到能夠用杯子喝,且水不會從嘴角漏出來。

如何得知一歲後的寶寶,口功能是否成熟?當杯內的水沒裝滿,但寶寶喝水時還是會漏水,可能代表他的上下唇「抿」的功能不夠熟練。因為喝水時,嘴唇要控制一定寬度,才可以把水喝進去又不會漏出來。完整的動作應該是:如果寶寶覺得喝的差不多時,嘴巴就要閉合,同時要把杯子放下來。

需要到治療室的常見狀況

在強化口腔能力的過程中,寶寶的認知、理解和表達能力,將會影響到學習的結果。賴怡如治療師舉例,通常會進入治療室評估和訓練的孩子,多落在一歲半至兩歲間(此時父母才警覺到不對勁);如果有基本認知,可能是生活中缺乏引導,通常可循序漸進加強。

然而,如果有智能障礙或認知不佳,外觀上可能會有嘴巴張開或流口水持續較久的狀態,有些動作不一定教了就能學得起來,學了也不一定會做得很好。此外,他們的自我敏感度也不高,可能之前才提醒過,幾秒後馬上忘記。對此,勢必需要花較長時間和他相處,適時給予正負向感覺連結和親自示範。例如當孩子老是嘴巴張開時,治療師示範正確的嘴唇閉合,並用手碰觸給予他一些觸覺的提示,幾次下來,可能還沒碰到他,嘴巴就會先閉起來。

嬰幼兒│口水

4大口腔基本技巧

口腔控制的能力,以嘴唇為大宗。最基本的口型變化,如發出「啵」或「啾」的聲音,都有助於加強嘴唇動作。以下說明四項基本嘴唇技巧和平日訓練方式。

1. 

藉由小遊戲,讓寶寶更樂在「吹」的過程中,如小一點的寶寶可吹小紙片、衛生紙,大一點的寶寶可吹泡泡、紙捲笛,只要一開始教他怎麼吹,接下來他自己就能熟悉和學會。

2. 

建議可運用吸管,從喝飲料開始。吸管從大到小,愈小支愈難吸;飲料從水到奶昔,黏稠度愈大愈需要力量;這些都有助於唇部的訓練。通常有在用吸管的孩子,吸的能力在一歲半就會出現,兩歲時會更成熟。

3. 

例如在孩子嘴唇表面,塗上他愛吃的食物(果醬),讓他想辦法運用嘴唇吃到東西;或可使用木製冰淇淋匙(或壓舌板),讓孩子抿住,父母稍用點力去拉,但不要拉掉,像拔河般;這些都能訓練嘴唇閉合的力量。

4. 咀嚼

有些大一點的孩子,臉頰力量可能不足。建議可給他嚼不爛但有味道的食物,如魷魚絲或軟糖,讓他放在口中咬,就能直接用到咀嚼肌的部分。但需注意食物不要太大顆或太長,以免被噎到,且要在大人的監督之下才能做喔!

練習時注意事項

在訓練寶寶控制口水的過程中,父母不要操之過急,應循序漸進強化其能力,並且也別忘了在維持寶寶健康下,做好基本照護。

1. 漸進改變質地

從泥狀到固狀的飲食改變,父母需要多點觀察和耐心,從泥狀到帶點顆粒,可能先在餐點中給少許,然後看寶寶含入口中的狀況,如果會自己在嘴巴內多處理(咀嚼)一下再吞下去,代表可以慢慢轉換食物形態(到完全顆粒狀);如此便可漸進式強化其口腔功能。

2. 隨時保持清潔

口水含酵素,如果長期留在皮膚上,將可能形成濕疹;如果流太多而弄濕胸前衣服,也可能讓寶寶著涼感冒。提醒家長隨時保持寶寶口腔周圍的乾爽清潔很重要,尤其用餐過後更應如此。然而,由於嬰兒皮膚嬌嫩,建議選擇不含酒精的濕紙巾、或可用柔軟又吸水的紗布巾擦拭,減少酵素和酒精對嘴唇和下巴的刺激。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劉德華不給女兒手機,只能使用學校會用應用程式和網站,坦言:「要用就用我的,我還會在旁邊看著她用。」

老公婚前婚後,判若兩人,多少妻子懷疑眼前這個人到底是誰?,是外星人吃了他再穿上他的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