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兒> 嬰兒照護> 揭開寶寶的氣質密碼

揭開寶寶的氣質密碼

俗話說,龍生九子,個個不同。這是因為與生俱來的天生氣質,會影響一個人的個性和行為表現。父母若能了解寶寶的天生氣質,在教養的路上就能對孩子有更合理的期待,並減少親子之間的磨擦,甚至還能挖掘出孩子的潛能,引導孩子走出自己的精采人生。

近幾年來,親密育兒派、百歲醫師派……不同派別的教養理論,讓為人父母者超為難,為什麼同一套教養方法對老大管用,對老二卻不管用?這是許多父母的共同疑惑。

舉例來說,寶寶哭了,到底該不該立刻抱起來?傾向親密育兒教養理念者,會建議父母應立刻回應寶寶,能幫助寶寶建立依附感;但是,也有些教養理念主張,若寶寶一哭家長就抱,反而會讓寶寶太黏人。哪一種做法對寶寶才是最好的?事實上,並沒有標準答案。

天生氣質左右孩子的行為表現

因為,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天生氣質,這種與生俱來的特質,左右了孩子的內心、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模式,進而影響孩子的行為表現。所以,有些寶寶哭一哭會自我安撫,很快就能安靜下來;但有些寶寶若沒有立刻得到照顧者的回應,反而會哭得歇斯底里,怎麼哄也哄不了。

朝陽科技大學幼保系講師暨彰化縣樂耕幼兒園創辦人劉冷琴老師表示,從50年代開始,兒童發展心理學家就提出了行為科學上「天生氣質」的論點,發現每個嬰兒與生俱來對外在環境的刺激,會有不同的反應,表現的外顯行為也完全不同。

相關學者歸納出「九大氣質」,包括:反應強度、規律性、活動量、趨避性、反應閾(包含五種感官知覺和社會覺,社會覺即察言觀色的能力)、堅持度、適應度、注意力分散度、情緒本質等。劉冷琴老師表示,在這九大氣質中,每個孩子受到外在刺激之後,會因為反應向度(接受刺激量的多寡)的不同,而展現出大異其趣的性格特色。

舉例來說,趨避性的反應向度會決定孩子對新事物的接受度。趨性高的孩子對新事物的接受度高,什麼都想嘗試;而趨性低的孩子,遇到新的挑戰比較容易退縮、膽怯,需要多一些時間去適應新事物。另外,堅持度高的孩子,一旦做了決定就不容易妥協,這些孩子面對困境會越挫越勇;而堅持度低的孩子比較容易妥協,但做事往往也只有三分鐘熱度。

寶寶滿3個月大可做氣質評量

劉冷琴老師建議在新生寶寶滿3個月大之後,父母就可以帶寶寶到各大醫療院所的兒童心智科做氣質評量,從中了解孩子的氣質,同時也能提供新手父母一個明確的教養方針。

當孩子滿3歲之後,建議再做一次氣質評量,劉冷琴老師解釋說:「0到3歲的嬰幼兒,具備潛意識的吸收心智,父母可以透過生活中的習慣養成、建立規律性來調整寶寶的氣質向度。例如,規律性低的孩子,肚子餓、睡覺的時間會讓父母比較傷腦筋,摸不著頭緒。因此,在維持規律生活這方面,父母就需要多一些堅持,並且要更有耐心,因為這類孩子通常會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才能建立規律性。」

3歲之後,孩子的生活常規已逐漸成形,建議這時候再做一次評量,透過評量可以更具體的了解孩子的氣質向度,也幫助父母隨時調整自己的教養方式。

天生氣質可歸納為三大類型

氣質評量的方式是由嬰幼兒的主要照顧者填寫評量表,再由專科醫師評估。綜合九大氣質向度之後,一般醫師的評估,會將寶寶的天生氣質歸納為三大類型:好飼育型(活潑快樂型)、磨娘精型、慢郎中型,其中,磨娘精或慢郎中還可以區分為中間偏易或中間偏難。

大部分父母都會期待自己的孩子是好飼育型,但其實,父母本身的氣質也會影響自己對孩子氣質的解讀。例如,有些父母擅於交際,但孩子察言觀色的能力卻比較弱(社會覺需要較大量的刺激才能感受到別人對自己的不滿);有些父母對人很溫和有禮,但孩子卻常用強烈的反應來表達自己的需求……。

九大氣質向度說明

整理/吳碧芳 資料來源/《與孩子的天生氣質共舞》(劉冷琴著‧蒙特梭利文化出版)

父母的氣質會影響自己對孩子氣質的解讀

性子比較急的父母如果遇上慢吞吞或敏感型孩子(反應閾向度偏低,來自外界的一點點刺激就會讓孩子產生極大的反應),親子互動過程中會特別容易起衝突,父母甚至會認為孩子是個磨娘精,其實,孩子只是與生俱來的感官知覺反應比較強烈,如果父母能夠理解並採取較溫和的做法,相信就能化解緊張不安的情緒,讓孩子感到安心。

劉冷琴老師表示,天生氣質其實無關好或壞,事實上,父母本身對外在人事物的反應,也是在社會化過程中,不斷調整、修正的結果。她說:「天生氣質雖然是與生俱來,不會完全翻盤,但還是可以透過遊戲或活動,幫助寶寶將九大氣質向度調整到趨近中間值。」

因為大腦的運作法則是用進廢退,神經迴路會因為行為、想法、習慣而改變,因此,可塑性永遠都存在,如果父母能掌握寶寶的天生氣質,尊重孩子的差異性並給予適當的引導,就能幫助孩子快樂成長,避免生命的本質被誤解、被扭曲。

避免給予孩子錯誤的引導

此外,讓寶寶接受氣質評量的另一個目的,在於避免父母或照顧者用不適當的方式教養孩子。劉冷琴老師舉例說,小寶寶哭了,父母或照顧者最常用以安撫孩子的方式,就是轉移注意力。好飼育型的孩子,比較容易哄騙,但如果孩子的注意力天生就較短暫,這種哄騙的方式,沒有真正理解孩子的內在需求正中紅心地回應,反而讓孩子的注意力更容易分散,日後學習就容易分心。

如果父母已經知道孩子的注意力是短暫型的,就可以給與孩子適當的協助。例如每當孩子對某項事物展現出好奇心,父母可以透過遊戲慢慢延長孩子專注在這個事物的時間,並避免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讓孩子分心。

此外,應該避免讓嬰幼兒處在大量聲光刺激的環境中,也會影響他們的專注力。她進一步解釋說:「0~2歲是嬰幼兒學習的敏感期,這段時間,大腦仍在持續發展中,長時間處在聲光刺激影像中,孩子的大腦會習慣影像快速轉換的學習模式,腦部結構會改變,使他們只能適應這樣的學習和思考模式,上學後就容易坐不住,而且會有過動的傾向。」

劉冷琴老師也提醒,在孩子滿6歲以前,應該讓他們處在真實世界裡,幫助大腦建構完整的概念並和語言結合,將來才能運用正確的概念和語言去學習更高深或更高層次的學問。

至於磨娘精型的寶寶,由於與生俱來的生理時鐘規律性低,夫妻和家人之間更需要彼此體諒,可以採取輪流、分班照護的模式,讓自己可以得到片刻放鬆,恢復元氣,再重新出發。

她強調,最重要的是,父母應全心接納孩子的天生氣質,不要拿孩子跟他人作比較。唯有了解和接納孩子的獨特性,給予孩子適當的指引,才能養出快樂的小孩。

延伸閱讀~《這樣因材施教,就對了!》

每個孩子都有獨一無二的天生氣質,不管他敏感或白目、開朗或憂鬱,父母都很難改變。聰明的父母懂得順著孩子的毛來摸,學會了解與接納,而不一味強加自己的期望在孩子身上,就能在教養的過程,發現生命的驚喜與熱情。如何才能徹底了解孩子的的氣質特性呢?資深臨床心理師張黛眉特別沿用國外行之有年的專業心理測驗,幫助家長從9大氣質小檢測深度理解自己的孩子,也更加了解自己。所謂「知彼知己,百戰百勝」,用對了方法,教養才輕鬆,孩子也更能放鬆。(圖文提供/天下雜誌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