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正確就醫的8大觀念
一旦為人父母後,最無法忍受的事非「寶寶不舒服」莫屬。只要一看到寶寶不對勁,無不心急如焚而立刻就醫;就算是在半夜,也會不辭辛勞的帶孩子到醫院掛急診,就怕稍有延誤而讓寶寶受到不良影響。
通常在寶寶滿五、六個月後,父母會感覺到孩子生病的機會似乎多了起來,需要經常跑醫院。中華民國兒童保健協會理事長暨馬偕醫院小兒科部資深主治醫師邱南昌表示,這是由於寶寶體內來自媽媽的抗體約在5~6個月後會逐漸消失,需要靠自身的免疫機能獨立運作,只不過免疫機能有如新車,一開始並無法「完全」發揮效能,必須在一次又一次接觸病原體(生病)的過程中,慢慢學習、適應,產生抗體,也就是抵抗力。對父母來說,則是免不了反覆帶寶寶就醫,到底該怎麼做才能做到正確就醫呢?
Sense 1寶寶發燒一定要馬上就醫?→可先觀察退燒後的反應
邱南昌理事長指出,「寶寶發燒主要是感染病原體的反應,但也有少部分是天氣熱,又讓寶寶穿了過多的衣物而造成體溫上升所致」。很多父母一發現寶寶發燒不免趕緊抱去就醫,想知道「寶寶感染了什麼病菌?嚴不嚴重?」他說,「嚴重與否?必須觀察寶寶的整體活力,因此,父母一發現寶寶發燒,首先要做的事並非馬上衝到醫院,而是花點時間觀察寶寶的反應,尤其是在退燒後的反應」。不過,不滿三個月以下的寶寶應該還受到部分媽媽抗體的保護,萬一有發燒狀況時,表示可能媽媽的抗體都不足以抵擋,得到嚴重疾病的機會較高,最好儘速就醫為宜。
他解釋,體溫偏高時代表「免疫系統正在與病菌作戰」,寶寶看起來較為無精打采;這時,若藉由退燒藥或解開衣物幫寶寶散熱,或是寶寶仍有體力動來動去而出汗,也有助退燒。由於發病初期,除了發燒外,其他症狀可能還不明顯,面對種種會引起發燒的疾病,或許醫師一時間還真的無法鑑別到底是哪一種疾病讓孩子發燒,因此,觀察退燒後的反應很重要。若精神、活動力及食欲的表現與平常相差不多,就不用太過擔心寶寶的病況;若與平日相差甚多,甚至出現持續嘔吐、明顯嗜睡、四肢無力的情況時,就需要立即就醫。如果純粹是穿多了衣物而導致的體溫高,那麼,降溫後自然就沒事了。
為何寶寶總在半夜發燒?
不少父母總有「寶寶為何總在半夜發燒」的感覺,邱南昌理事長說,「孩子白天藉由活動出汗,有助退燒;但半夜睡覺時,大人往往怕寶寶冷,而習慣多蓋一些被子,厚重的蓋被無法散熱,體溫自然無法降低」。
他補充,雖然發燒的熱源在體內,但藉由出汗有助散熱退燒,「於是有的長輩故意把寶寶包得緊緊,好讓身體出汗。但是與其這樣做,還不如及早就幫寶寶適度減少衣物或被蓋,犯不著先故意讓孩子無法散熱,燒更高、人更不舒服,才利用出汗幫助退燒」。
為何寶寶在家量的溫度較高,到了醫院就降溫了?
有的父母會說,「明明在家幫寶寶量的溫度不低,才急著抱到醫院掛急診,怎麼到醫院量體溫,溫度就低了些」,邱南昌理事長笑說,「因為在來醫院的路上吹到風,發揮了散熱效果」。他強調,「父母半夜看到寶寶發燒難免會心慌,但靜下心觀察一下寶寶的狀況,如果寶寶還睡得著、喝得下夜奶,不妨打消掛急診的念頭,等到天亮再看門診」。
Sense 2寶寶感冒喉嚨痛、流鼻水,直接看耳鼻喉科就好了?→小兒疾病需要全面性觀察
喉嚨痛、流鼻水是上呼吸道感染常見的症狀,但也可能是過敏體質者常有的症狀,邱南昌理事長表示,「兒科的疾病往往並非單一器官有問題,到底有沒有合併嚴重的疾病,才是令人擔心的狀況」,這也是18歲以下的孩子生病時最好由兒科醫師診治的關鍵,「兒科強調以全人醫療,不同於其他專科是以器官劃分專業領域的局部診斷,每一項疾病都需要完整的檢查與診斷」。以發燒、喉嚨痛為例,兒科醫師對病童必須進行「從頭到尾看一遍、聽一遍、摸一遍」,包括聽心音、看喉嚨、耳朵、摸腹部等基本身體檢查,以確認病因。
此外,父母以為到耳鼻喉科看診,有抽鼻涕、洗喉嚨的服務,對寶寶的病有幫助,事實上不然,他說,「鼻塞是分泌物增加所致,現在把鼻涕抽掉,舒服半個小時,之後,又有新的分泌物生成。況且洗鼻子的感覺好像鼻子嗆到水,連大人都會感到不舒服,更何況是寶寶?」至於在喉嚨塗藥,雖然會讓寶寶暫時覺得發炎的喉嚨不痛,「不過,塗藥的時候,有的寶寶會出現嘔吐的反射動作,而造成哭鬧,這一哭鬧,又讓鼻腔的分泌物增加」。邱南昌理事長強調,「不舒服的看診經驗會讓寶寶『怕』看醫師,而增加下一次就診的困難度」。
Sense 3寶寶的病沒有比較好,要換醫師看?→固定醫師可掌握病程變化
父母無不希望生病的寶寶可以快點痊癒,因此,不免有著「已看過醫師了,寶寶就該好起來」的高度期待。邱南昌醫師指出,「病有病程(從潛伏、發病到痊癒一定要經歷過一段時間),不會馬上好,必須等免疫系統產生足夠的抵抗力,將病菌一一消滅」,這段時間的每一次就醫,只能讓兒科醫師看到「點」,「如果固定由一位兒科醫師診治,可將每一個『點』串連成『線』與『面』,而能充分掌握寶寶的病程變化,有助推斷病情更加準確、快速」。反之,父母若因為「寶寶沒有比較好」而頻頻更換兒科醫師,由於每一位兒科醫師都因只能看到「當下」,不僅有著不一樣的診斷結果,有時,還容易錯失診斷的先機而延誤了黃金治療時間。
他強調,「固定讓一位醫師看診,醫師可全盤掌握孩子的病程變化,當病況超出預期的變化時,診所醫師會安排轉診,將寶寶轉介給醫院及醫師」。
Sense 4該去大醫院或小診所?→小病到診所可省卻等待的麻煩
「寶寶生病了,該去大醫院或小診所」,相信不少父母對此感到困擾。邱南昌理事長說,「寶寶大部分的病屬於小病,建議就近讓值得信賴的診所兒科醫師看診,省卻去大醫院就診要耗時等待的麻煩」。他補充,就近找一位值得信賴的兒科醫師,當寶寶有問題時,除了可儘快得到專業的協助,也能讓醫師掌握寶寶的所有狀況,「從是否與平常一樣,可有助提供判斷病情的線索」。
邱南昌醫師強調,「診所的兒科專科醫師都經過完整的兒科專業訓練,對於一般的疾病診治沒有問題」。當然,兒科醫師也需要具有區分大病或小病的能力,從寶寶的種種症狀看出可能潛在的問題,並提前予以防範,如安排轉診。
Sense 5可自行決定繼續吃藥或停藥?→可與兒科醫師討論藥物內容
針對症狀治療的藥物,如果情況有所改善,可以不再服藥,邱南昌理事長說,「父母可主動問醫師,若情況改善時,哪些藥物可以不吃」,不過,「診所多將數種藥物混成一包,就難以適用這種方式,但一次至多兩、三天的藥量,問題並不大」。
值得父母留意的藥物是「抗生素」,他指出,「服用抗生素有一定的療程,不吃完,將影響疾病後續發展的治療成效」,因此,父母務必遵從醫囑,千萬不要自行決定停藥。如果對於服用抗生素有所疑慮時,邱南昌理事長建議,可與兒科醫師溝通「是否一定要吃」、「為什麼要吃」與「要吃多久」。
西藥有副作用.吃中藥沒關係?
擔心西藥有副作用的父母大有人在,於是,有的父母會想讓寶寶吃中藥補身,這樣做對嗎?邱南昌理事長表示,「在正確使用下,中藥是有相當的幫助,然而,凡是藥物都可能有副作用,不可不慎」。他解釋,「西藥的提煉與劑量使用都有科學化的數據做為後盾,即使是副作用,也經過臨床試驗的數據所歸納出的結果;有些中藥較為缺少科學化的數據,無法掌握劑量,也就無法掌握可能對人體產生哪些副作用,使用上要注意,以保護孩子的健康」。
Sense 6寶寶就醫時,應由誰陪同?→最好由主要照顧者陪同就醫
兒科醫師看診真的很不容易,對象不是口不能言的嬰兒,就是說不清楚的幼兒,這時需要最了解寶寶發生什麼事的主要照顧者提供線索,因此,若有就醫的需求時,主要照顧者最好能陪同就醫,這樣,才能清楚回應醫師的提問。然而,很多時候,寶寶是由保母或家中長輩照顧,就醫時則是父母帶去醫療院所,邱南昌理事長指出,「如果主要照顧者不能陪同就醫,也可透過行動電話與診治的醫師對話」。
他補充,譬如是寶寶因痙攣而緊急就醫時,「需要看到整個過程的目擊者一起到醫院」,因為可以協助釐清相關的因果順序,如「頭部受到撞擊而痙攣」或是「先痙攣而撞擊到頭部」。
Sense 7如何掌握「說病史」的技巧?→說重點迅速切入病情
主要照顧者的觀察內容,對於兒科醫師是否能正確診斷病情有極大的幫助,但是主要照顧者該如何掌握「說病史」的技巧,才能讓兒科醫師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寶寶的狀況呢?邱南昌理事長表示,主要照顧者敘述寶寶病史時,應包括以下的內容:
˙寶寶有哪些地方跟過去不一樣?
˙什麼時候開始的?持續多久了?
˙來此就醫前做了哪些處置?如果先前有去其他醫療院所就醫,務必將藥物明細帶著,避免影響醫師的判斷。
˙家中是否有其他的密切接觸者?是否也有相同狀況發生?
Sense 8寶寶喝配方奶需要諮詢兒科醫師嗎?→有意使用特殊配方奶時應主動諮詢
當無法以母乳哺育寶寶時,喝配方奶是不得不的選擇,邱南昌理事長提醒,「必須選購配方奶時,最好是買各大賣場皆可見的品牌,這樣對寶寶的餵食安全才有保障」。但隨著各家配方奶的成分略有不同,會影響寶寶的大便型態,父母可藉由觀察寶寶的便便型態,了解該品牌是否適合寶寶,通常也會以此決定是否需要換品牌。不過正常的寶寶大便差異性很大,若有問題也可把便便拿給兒科醫師看。在一般狀況下,若要更換配方奶廠牌,「直接換無妨,因為對餓了的寶寶而言,任何品牌都一樣」;若是因腹瀉或其他問題而有意更換特殊的配方奶時,他建議,「最好與兒科醫師討論,了解寶寶的問題所在,才能做出確切的選擇」。
資深兒科醫師的提醒
邱南昌理事長是一位資深的兒科醫師,他了解在少子化的年代,父母都抱著「生得少少,養得好好」的殷殷期待,不過,邱南昌理事長在診間看到,不少孩子被保護得太好了,有的在營養上補過頭,反而適得其反,「現在要營養不良很難,父母不用太緊張」;有的則因被過度保護而在行為出發展遲緩的問題,「只要用一根手指比一比,大人都幫忙做得好好,失去訓練讓孩子說話的機會」,這對孩子的發展有害無利,他提醒,「父母應適度放手讓孩子自己來」,才是真正愛孩子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