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稀水水就是拉肚子?幾天解一次算便秘?母奶寶寶,便便型態「大」不同
文章目錄
受到傳統觀念影響,一般來說,我們總認為便便要成型才是正常的,如果解出稀稀水水的便便,有可能是腹瀉的徵兆。這種對便便型態的刻板印象,套用在喝母奶的寶寶身上,往往讓人有母奶不夠營養,寶寶才會解出水便的迷思。
個案分享
大家好,我是小魚,這是我送給爸媽的「黃金」唷!媽咪說,還沒滿月的我,一天都要便便5~8次,每次媽咪幫我換了布布,再讓我喝ㄋㄟㄋㄟ,只是喝ㄋㄟㄋㄟ的時候,我又會想要ㄣㄣ,人家在ㄣㄣ就沒辦法同時喝ㄋㄟㄋㄟ(哪個人會一邊ㄣㄣ又一邊吃東西哩?),所以,媽咪又得幫我換上新的布布,小屁屁乾淨了,我才要繼續喝ㄋㄟㄋㄟ!真是辛苦媽咪了!
寶寶便秘迷思1:稀稀水水是腹瀉嗎?
解水便的原因
新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蔡立儀說:「其實,因為上一代餵孩子喝配方奶的比例比較高,長輩已經習慣喝配方奶寶寶的排便頻率和型態,一天一次或是兩天一次,便便容易成型,且一次解便的量比較多。但是,母奶和配方奶的成分本來就不同,而且每個媽媽的母奶成分都不一樣,因此,母奶寶寶的便便型態自然跟配方奶寶寶不一樣,而不同的母奶寶寶,便便的型態也存在著非常大的差異。」
尤其是在出生的頭兩個月,母奶寶寶解水便的情況很常見,主要原因是因為母奶中的乳清蛋白含量比較高,會使便便呈現稀水、軟便狀態。
寶寶便秘迷思2:滿月後還沒「撿屎」,正常嗎?
邊吃邊拉很正常
不只便便很稀水,母奶寶寶邊吃邊拉的現象也很常見,寶寶何時「撿屎」(台語發音,意即便便成形且次數減少)?這是母乳媽媽的疑問。
蔡立儀醫師解釋說,邊吃邊拉的情況多發生在剛出生的第一個月,這是因為寶寶與生俱來的「糞口反射」反應還存在,「糞口反射」使得寶寶嘴巴在吸吮時會刺激腸胃蠕動,因此喝奶時就會同時排便,而由於母乳成分比配方奶更好消化,再加上母乳中的乳清蛋白含量高,以至於寶寶每次解便的量都不多,稀稀水水而且只解一點點,不過,這種現象在滿月之後就會逐漸改善。
然而,由於母乳的成分本來就因人而異,有些寶寶在滿月前便便次數就開始減少、且便便比較成形,但有些寶寶卻要等到開始吃副食品之後,才開始「撿屎」,所以,寶寶滿月之後還沒「撿屎」,媽媽也不需要太擔心。
蔡立儀醫師強調,母奶寶寶何時「撿屎」,本來就沒有標準的時間點,而且跟媽媽的飲食沒有太大的關聯,通常從出生到滿月、開始吃副食品的不同階段,寶寶便便的情況都會有很大的差異。
寶寶便秘迷思3:便便次數多,是母奶不夠營養?
好菌和活性物質會加速腸胃蠕動
「母奶寶寶一天便便很多次,是因為母奶不夠營養?」這是小兒科醫師最常被問到的問題之一。蔡立儀醫師表示,母奶最特別的地方就是會受到媽媽飲食影響,但是,母奶寶寶一天便便的次數比較多,是因為母奶中有很多好菌和活性物質,會讓胃部排空比較快,腸子蠕動也比喝配方奶寶寶來得快,所以排便次數比較多、比較稀水,都是正常的現象。
她說,照顧者要注意的是,如果寶寶排便的次數突然變多、便便呈現完全水狀、聞起來有酸臭味……,有這些情況就要提高警覺。「由於每個母奶寶寶便便的差異性很大,自己跟自己比是比較客觀的評估方式,如果便便的型態跟過去有很大的反差,而且寶寶的食欲變差,有可能是生病或受到感染的徵兆。受到病菌或病毒感染時,寶寶腸子裡的菌相會改變,所以便便的氣味或型態會有些不同,例如可能有酸臭味,這時就要特別注意。」
寶寶便秘迷思4:幾天才解一次,是不是便秘?
喝奶前做腹部按摩
母奶寶寶一天便便好幾次,媽媽會擔心是不是腹瀉?但也有些母奶寶寶,好幾天才解一次便,更誇張的甚至可能7天、10天才解一次,媽媽不免擔心寶寶「累積」這麼多天才排便,會不會便秘?對身體會有不好的影響嗎?
蔡立儀醫師表示,這種現象多發生在寶寶滿月之後,當糞口反射逐漸消失,寶寶解便的情形就很容易受到母奶成分的影響,由於母奶中的物質較好吸收,如果寶寶吸收得很完全,食物的殘渣很少,所產生的便便量自然也不多,因此就會累積在體內,好幾天才解便一次。至於「累積」多久才解一次便是可以接受的範圍?她說,沒有標準答案。
寶寶好幾天都不便便,真的不要緊嗎?蔡立儀醫師表示,判斷寶寶有沒有便秘,還是要從寶寶的日常生活狀況來評估。「媽媽可以觀察寶寶的肚子是不是鼓鼓的?食欲有沒有變差?感覺寶寶想要ㄣㄣ但是ㄣ不出來?如果有這些情形,建議媽媽可以在喝奶前幫寶寶做腹部按摩,以順時針方向輕輕按壓寶寶腹部,增加腹壓幫助刺激腸胃蠕動,也有助於排氣。」
然而,因為按摩使得腹壓增加會容易嘔吐,所以按摩的時間點必須是在喝奶前。但如果寶寶在喝奶前,肚子沒有鼓鼓的現象,而且食欲和平常一樣,其實不需要過於擔心。
避免刺激肛表神經
幫寶寶換尿布時,媽媽會發現只要輕輕刺激寶寶肛門口,似乎能幫助寶寶解便,這是因為寶寶解便需要依賴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協調,有些寶寶的自主神經還沒發展成熟,所以媽媽會感覺到寶寶似乎想要解便但力氣不夠,或是解不完全,當寶寶肛表神經受到刺激就能幫助順利解便。
「如果寶寶有排便困難的情況,通常會採取比較保守的處置方法,例如用棉棒沾凡士林,輕輕塗抹肛門周圍,刺激肛表神經幫助寶寶解便,但不會為寶寶通便或使用軟便劑。」不過,經常刺激寶寶肛門可能會造成受傷,讓寶寶更不敢用力解便,因此,蔡立儀醫師不建議媽媽在家做肛表刺激。純母乳寶寶如果沒有不舒服的狀況,即使超過一週沒有解便,可以再觀察。
照護方法1:觀察顏色
及早發現膽道閉鎖疾病
雖然母奶寶寶便便型態的差異性很大,在居家照護過程中,有3個要點是媽媽需要特別注意的。寶寶從出生到滿6週大以前,媽媽或照顧者必須特別留意寶寶便便的顏色,可對照兒童健康手冊中的大便卡顏色,以便能及早發現膽道閉鎖疾病,及早治療。
「金黃色或墨綠色的便便顏色都屬正常,寶寶解出墨綠色的便便,可能是因為媽媽吃了比較多深色、含鐵的飲食,所以影響寶寶便便的顏色比較深。但若便便呈灰白色就要提高警覺。」蔡立儀醫師說,臨床上曾有媽媽因為家中的燈光偏黃,比較昏暗,未能及時發現寶寶的便便顏色有異常,以致於延誤了治療膽道閉鎖的黃金時間。因此,她特別提醒應每天至少一次,將便便放在白光下觀察。如果有任何的懷疑,建議將有便便的尿布一起帶給小兒科醫師評估。
照護方法2:記錄頻率
排便頻率少可能沒吃飽
親餵或剛回家的兩週內,由於媽媽餵母乳還沒上手,無法確認寶寶到底喝了多少奶量,因此,在這段時間,寶寶解便的次數和頻率,就是媽媽判斷寶寶有沒有吃飽的重要訊息。
建議媽媽養成每天記錄寶寶便便的習慣,如果寶寶便便的次數很少,一天只有1~2次,經常哭鬧、睡不安穩,有可能是母乳喝得不夠。這兩週內,寶寶便便的次數一天應有4~6次以上。
滿兩個月大之後,便便就會有很大差異性,何時開始成型、次數,每個寶寶都不同,可能跟添加副食品的時間有關,所以如何判斷寶寶便便是否異常?應該是要自己跟自己比較。只要寶寶吃得好,肚子沒有鼓鼓的情況,就不需要太擔心。
照護方法3:勤換尿布
調整換尿布的時間點
在滿月前,寶寶很容易有邊吃邊拉的情況,媽媽才換了新的尿布,餵完奶就聽到寶寶ㄅㄨㄅㄨ的聲音,打開尿布,發現寶寶便得不多,是否可以不換尿布?蔡立儀醫師表示,小寶寶的屁屁肌膚很嬌嫩,屁屁若沾到便便,會對肌膚造成刺激,很容易有紅屁屁的現象,所以,只要有便便,無論量多寡都應該立即更換。因此,滿月前確實需要很頻繁的更換尿布。
照顧寶寶比較上手之後,有些媽媽會採取喝完奶再換尿布的方式,蔡立儀醫師提醒,對於容易吐奶或溢奶的寶寶,建議餵完奶過15分鐘後再換尿布,以減少寶寶吐溢奶的情形。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