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 細菌和病毒入侵寶寶身體
乾洗手、濕洗手缺一不可
許多家長外出時會使用殺菌效果的乾洗手,這種產品確實有功效,但要詳閱使用說明,留意用量和摩擦次數,不然只噴一點點又沒有認真摩擦,其實乾洗手液馬上就揮發掉,並不能有效殺菌。
乾洗手液雖然方便,但某些細菌無法被酒精類乾洗手液殺死,例如:腸病毒、輪狀病毒,因此回家還是要馬上用肥皂好好洗手。至於居家環境的消毒,可以使用稀釋後的漂白水擦拭(漂白水:水=1:100),因為酒精對腸病毒、輪狀病毒的殺菌效果很差,通常寶寶最常放嘴巴的物品就是玩具,所以玩具一定要用稀釋的漂白水擦洗乾淨後,再用開水清潔一次即可 。
常見的細菌及病毒
當嬰幼兒有感冒的症狀,進而帶去給小兒科醫師診療時,通常醫師並不會明確告訴爸爸媽媽,寶寶到底是被什麼病毒所感染,其實,臺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邵蓓嵐表示,由於台灣的氣候比較溫暖潮濕,像是腺病毒、腸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鼻病毒和冠狀病毒等,會讓寶寶出現感冒症狀的病毒,真的非常多,以下列舉數種常聽到的病毒和細菌,讓家長了解它們的特性。
騷擾腸胃的病毒
腸胃炎分成細菌性和病毒性,隨著傳染途徑的不同,不見得一定是吃壞肚子才會得到腸胃炎。每一種病毒都會在人身上找到一個適合的窩,而諾羅病毒、輪狀病毒這兩種,特別喜歡人類的腸胃道。
輪狀病毒的感染年齡很小,因為傳染力非常強,只要10隻病毒就能傳給下一個人,因此3歲以前的孩子幾乎都領教過輪狀病毒的威力;第一次得病時症狀會十分嚴重,又吐又拉不停止,1歲前的寶寶容易脫水,可能需要住院治療,第二次感染時症狀就會減輕。被諾羅病毒感染時的症狀和輪狀病毒很像,秉持吃清淡、喝電解水、補充水分,妥善照顧即可幫助寶寶度過病程。
上呼吸道常客
造成嬰幼兒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非常多,也就是一般所說的感冒,像是鼻病毒、冠狀病毒、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等,族繁不及備載,邵蓓嵐醫師表示,由於這些病毒所造成的症狀都差不多,同樣會造成一般感冒、肺炎、急性細支氣管炎等,同時也可能造成中耳炎和鼻竇炎等併發症,臨床上很難分辨。
這些病毒幾乎都沒有藥物可治療,必須依靠自身的免疫力打倒病毒,因此不是每次感冒都一定要吃藥,有時候吃藥只是控制症狀,讓寶寶比較舒服一點。家長可以詢問醫師,所開立的藥是一定要吃完,還是等症狀減緩就可以停止服藥。但是如果有使用抗生素來治療前述的細菌性併發症,則就算症狀看起來好轉,也還是必須吃完一個療程。
會引起重症的小刺客
報章雜誌常報導某某病正在大流行,造成多少寶寶的重症情形,總讓家長感到人心惶惶。邵蓓嵐醫師認為,引發寶寶重症的原因取決於兩項,一個是病毒或細菌的致病力強弱;另一個則是和宿主(嬰幼兒本身)的抵抗力有關。
若以致病力較強的病毒來說,腸病毒和流感病毒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尤其是腸病毒71型,會直接攻擊孩子的生命中樞─腦幹,因此3歲以下的寶寶要特別小心。
除了腸病毒之外,邵蓓嵐醫師表示,還要注意的是流感病毒,在所有的呼吸道病毒中,它是併發症最多的一種,輕微的併發症有:病毒性中耳炎、病毒性肺炎,流感可能會讓整個肺部的抵抗力變得較差,導致讓細菌乘虛而入,像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或肺炎鏈球菌的感染,至於流感本身所導致的重症也很多,例如:心肌炎、腦炎或全身系統性的重症。
其他病毒的致病力雖然較弱,但也可能因為寶寶當時抵抗力較弱,或是對這種病毒特別無法招架,就可能會容易造成重症。邵蓓嵐醫師表示,在2至3年前,曾有過腺病毒第7型的流行,很多小朋友有肺炎的併發症,或是肋膜腔積水的情形,也讓許多嬰幼兒受到病毒的威脅。
我家寶寶容易被感染嗎?
嬰幼兒會遭受感染,除了環境中的致病原之外,傳染途徑和抵抗力較弱的人體,也是寶寶容易生病的原因,以下先從環境和免疫力了解,為什麼嬰幼兒容易被感染呢?
台灣的環境
台灣是個四季不分明的國家,因此所謂特定季節容易感染的疾病,或者是某時間才會活躍的細菌或病毒,對台灣只是一個趨勢的參考,並不會如歐美等地,某些疾病在冬天爆發流行,夏天就完全絕跡。
以輪狀病毒來說,歐美只在冬季流行,台灣雖然也是冬季的病患較多,但一年四季都有人感染輪狀病毒;流感在台灣的高峰出現在每年10月之後,但3至4月、6至7月這段期間,也會有若干流感的病例出現。疾病的流行季不分明,會使得病毒和細菌一年四季皆有案例,對於嬰幼兒感染的機率也增加。
邵蓓嵐醫師表示,台灣的社會型態也是影響感染率增加的原因,人口稠密之外,托嬰中心和幼稚園等照護嬰幼兒的模式,頻繁的交叉傳染,都是讓致病原迅速培養戰力的原因。
寶寶的免疫力
新生兒的免疫系統還沒有能力保護自己,必須依靠母親給的抗體幫忙,才不會生病。到了寶寶6個月大之後,身體裡的抗體慢慢消失,這時感冒發燒的狀況就漸漸變多;到了1歲以上,媽媽給的抗體已經降到幾乎沒有,所以大部分家長會覺得寶寶小時候很少生病,但滿1歲之後就不時感冒發燒掛病號。
嬰幼兒如同一張白紙,第一次接觸這些致病原,症狀和反應都會比較明顯,寶寶身體沒有抗體或T細胞的免疫力,反應就比較劇烈。例如腸病毒,成年人一樣會被傳染,但在嬰幼兒身上會看到很明顯高燒和手足口的症狀,成年人則輕微得許多,是因為成年人從小開始接觸不同的致病原,身體裡已有一些抗體的紀錄,就算接觸到少量也不一定會生病,或是症狀很輕微、一下子就痊癒了。
餵母乳是保護寶寶的利器之一,母乳可提供黏膜抗體IGA,幫助嬰幼兒身體內的免疫系統成熟。
家庭成員的組織型態
嬰幼兒每天接觸最多的,就是家中成員和環境,如果家裡正好有上幼兒園的兄姊,小寶寶又正處在6個月到1歲,活動力強且會頻繁接觸家中環境的年紀,就很容易感染。兄姊會把幼兒園中流竄的病毒株帶回來,幼童的免疫力已經較成熟,可能不會發病但身體帶有病毒,因此,嬰幼兒生病的機率要比家中沒有兄姊的寶寶來得頻繁。
另外要提醒的是,如果家中有幼童就讀幼兒園,又同時有年長且患有慢性病的長輩同住,也要留意長者不要被幼童帶回的病毒感染。
做好衛生防護.降低寶寶被感染機率
要教導6個月以上、一歲左右的寶寶勤洗手,嬰幼兒在能力上無法達到,因此比起嬰幼兒自己的衛生,更要注意的是主要照顧者的個人衛生防護,以及家庭成員的衛生習慣,才能為寶寶築起預防感染的防護罩。
確實接種疫苗
邵蓓嵐醫師表示,不是所有病毒都有預防針可打,但接種疫苗讓寶寶不用接觸到真正的敵人,只要面對假的敵人,也就是抗原,寶寶的免疫系統就開始建立,日後就知道如何應戰。但疫苗的時效並非永久存在,以流感疫苗為例,因為每年病毒都會突變,因此防護期只有一年,每年都打有其必要性。
能夠上市的疫苗,都是經過多重的人體試驗,安全性沒有問題。但關於疫苗的問題,通常出現一個個案,家長就會很緊張,像是流感疫苗。不去施打流感疫苗會使得流感疫情暴增,等到重症變多,家長又覺得恐慌,這時要一窩蜂去打疫苗,流行季卻已經開始,打完疫苗要產生抗體,需要兩週到一個月,因此聽到重症案例變多才要去打,中間防護的時間會出現空窗期,防護效果大大減弱、為時已晚,因此,建議每年秋冬10月份流感疫苗開打時,家長就要積極帶著嬰幼兒去施打疫苗。
勤洗手.保健康
照顧1歲以下寶寶的情形而言,需要「勤洗手」的是家中主要照顧者及成員。首先是呼吸道的防護,家中有人感冒咳嗽,若病毒以飛沫傳染為主,咳嗽、打噴嚏、講話1公尺以內,都是病毒的傳染半徑,因此家裡有大人感冒,要記得戴口罩並且離寶寶遠一點,並減少抱孩子的機率。
成年人在外面搭公車、捷運和電梯,都可能摸到病毒或細菌的殘餘帶回家,如果馬上用手照顧寶寶,或接觸到寶寶口鼻等黏膜,嬰幼兒則可能因此被傳染。邵蓓嵐醫師建議,家裡有1歲以內的嬰幼兒,成年人從外面回來時,應該先換衣服和洗手再去照顧寶寶。除了勤勞洗手之外,在傳染病大流行時,儘量不要帶孩子出入公共場所,
邵蓓嵐醫師
現任/臺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經歷/台大醫院主治醫師
學歷/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