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不一定會被察覺!醫:心理健檢幫身邊人遠離憂鬱情緒
(2019.11.29更新)大部分人都做過健康檢查,抽血、超音波,以及量測血壓、身高體重,但最新研究顯示,如果能在一般健康檢查項目中,增列心理健康評估,能夠找出心裡困擾者,透過諮詢及治療,遠離憂鬱情緒。
丹麥1項世代研究日前刊登於《預防醫學報告期刊》,報告顯示,將心理健康作為健康檢查的一部分,有助於發現有精神問題卻未接受醫生或心理師協助的人,進而提供協助。
研究團隊於2012~2014年間,隨機抽取年齡介於30~49歲居住在蘭納斯市的公民,進行健康檢查,共有4,871人參與研究,接受身高、體重、血壓和血糖等測量,並填寫關於健康習慣以及他們如何評估自己健康狀況的問卷。
研究發現,近1成受試者在心理上容易受到傷害,其中一半從未尋求醫師或心理師的協助,這群精神健康狀況不佳的受訪者特質為教育程度不高,收入低或是獨居者。 (推薦文章:越是追求完美.越不利於心理健康?)
結果顯示,大部分精神健康狀況不佳的受試者在遭受心理困擾時,並未獲得幫助,但透過心理健康檢查,則能被找出來,提供後續心理諮詢,甚至藥物治療。
「沒有心理健康就不算健康」前高雄市立凱旋醫院院長暨顧問醫師陳正宗說,研究證實,民眾有憂鬱症狀不一定會說出來,且不易被察覺,如果基層醫師在門診時,主動詢問患者最近是否出現有重大生活、憂鬱事件,就能找出憂鬱高風險族群。
陳正宗醫師指出,台灣65歲以上的年長者進行健康檢查時,有關心理健康篩檢部分,僅有2項題目,分別是「有沒有失眠」及「心情好不好」,且大都在診所進行,如勾選任1題,通常建議進一步追蹤檢查,但其實不太足夠。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健康檢查有必要加入心理健康項目,讓心理健檢如同身體檢查的普及,讓有心理健康需求的民眾直接尋求身心科醫師的協助,避免民眾「逛醫院」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
葉雅馨主任建議,心理健康檢查可以從企業員工健診做起,許多企業已提供員工完善的身體照顧,除了身體部分,也應加入心理健康篩檢,因為唯有身心均健康,才是真的健康。(推薦文章:運動小孩較少憂鬱,專家建議從跳繩慢跑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