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生產> 產後> 產後溫補有方法

產後溫補有方法

產後坐月子,是自古流傳下來的良好傳統。然而,並非想補而補就好,而是要在正確的時間,進補適合的食物,才對身體真正有益。生化湯、十全大補湯……這麼多的食補料理,該怎麼吃,才能幫助媽咪們恢復孕前健康呢?

從懷孕開始四十週左右,準媽媽必須投入全身心力,才能孕育出健健康康的小寶寶;雖說並非大病初癒,但也耗盡不少身體的能量,因此為了回復懷孕前的最佳狀態,產後一個月的調養非常重要。慈濟醫院台北分院中醫科主任陳建霖表示,這就是華人相當重視的「坐月子」的調補。

為何產後需要溫補?

雖然多數人都知道坐月子的重要性,但卻不一定能拿捏到準則,往往一味地認為「補」就是好。陳建霖主任表示,產後的確需要「補」,重點在於「不要太熱太燥」,因此「溫補」是比較中庸的方式;不過,仍需視不同體質,而做適當的調整,建議先請教專業中醫師為佳。

1 調理體質

坊間多認為,產後是改變體質的機會。陳建霖主任說明,這是因為一般人平日吃補品(如當歸)時,很容易促使體內火氣旺盛;但由於懷孕與生產時會消耗很多的能量與體力,這正提供了母體可以進行溫補的好條件。因此,只要多休息,搭配循序漸進地食補,不但能幫助恢復健康,還可能改善身體既有的問題。

2 恢復生理狀態

生產所帶來的影響,莫過於生理的變化,明顯的如子宮擴張與收縮、會陰處傷口、產後羊水的排出、出血等,而全身關節鬆弛無力痠痛等也是常見的問題。透過適當的調補,能幫助活絡生理機能,使其狀態逐漸回復。陳建霖主任以生化湯為例,按醫囑的劑量服用,其能促進受傷產道的血液循環,發揮活血化瘀的作用,幫助排出惡露;在改善血液循環,尤其是骨盆腔的循環後,才能再服用其他的中藥食補,加強復原的效果。

產後保暖‧恢復力更好

陳建霖主任表示,產後女性最好能讓身體維持在暖和狀態,這樣會有助於活絡機能和身體恢復作用;因為一旦變冷,就容易促使體內肌肉、血管的收縮,除了影響血液循環之外,還可能加重肌肉筋腱的緊繃感,使關節肌肉痠痛。從中醫學的角度來看,如果產後坐完月子仍腰痠的情況,表示身體狀況可能還沒有調養好。

1 不吃冰涼食物

生產會消耗大量的水分,因此適量地補充水分很重要,若水分不足,很容易造成尿道或膀胱發炎。補充水分不一定要米酒水,溫開水也很好。儘量不要吃冰涼的食物,以免對身體(如腸胃、循環等)造成不良的影響,如前所說的寒冷對於身體循環與筋骨的影響。

2 不要直接吹風

基本上,坐月子的空間以保持通風為佳,溫度不要太低,主要是為了避免感冒。陳建霖主任表示,尤其在夏天,如果不吹冷氣,產後女性會因為太熱而火氣大,不舒服,那也不是好的坐月子方法。因此室溫大約保持26℃左右最好。可適當使用冷氣非絕對禁止,但冷氣有個缺點,吹久了會降低人體局部表層的溫度(設定26℃,但人體表面可能已是24℃以下),有時太累不小心睡著,就很容易著涼;建議可蓋條小被子,或穿著薄長袖衣服,舒適休息之餘,還能保暖避寒。

 

產後四階段溫補

一般來說,會先給剛生產完的媽咪們服用生化湯,等惡露排出順利後(如子宮不會痛),從產後第二個星期開始,就會進行溫補的調養,尤其以恢復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為先。原則上,每個媽咪體質各有差異,建議就診時以自身當下狀況為主,由專業中醫師診斷而開立調養方劑為佳。陳建霖主任以自己安排的溫補方劑為例,分為四階段說明如下。

第一階段:生新血‧化瘀血

時間:產後一星期內

代表方劑:生化湯

服用數量:五帖

組成:當歸、川芎、薑炭、炙草、桃仁

煮法:

1 第一回用3碗水加入藥材,煮成1碗。

2 第二回用2碗水加入藥材,煮成0.7碗。

3 兩次的藥汁混合,分成二份,分別在早晚餐飯後一小時溫服。

基本上,西醫會在女性產後開立子宮收縮相關藥物,顧名思義即幫助子宮收縮。在中醫學來說,陳建霖主任表示,生化湯也有相同的作用;通常會在產後回家休養時開始,自然產者服用三至五天,剖腹產者服用三天左右。然而,如果惡露量還是很多,或開始下階段調補後仍下腹不舒服、疼痛,則要考慮體內瘀血是否尚未完全排除;可能需要再服用生化湯,具體情況建議請教中醫師較佳。

第二階段:養血化瘀兼補氣

時間:產後8~14天(第二星期)

代表方劑:加味生化湯

服用數量:七帖

組成:當歸、川芎、黃耆、黨參、續斷、杜仲、枸杞、炙甘草、山藥、炒白朮、紅棗等

煮法:1 所有藥材和排骨或烏骨雞一起放入電鍋中。

2 內加4~5碗水、少許酒,外鍋加1~2杯水,然後燉煮。

3 燉好後,再燜一小時,最後加入少許調味料即可。

生產時,母體耗費大量體力,人體因而變得虛弱,所以更需要藉由飲食補充回來。此階段的重點是使人體從生產傷後,逐漸恢復身體消化吸收功能為主,因此可以運用生化湯經由適量的「加減」藥味來做保健治療,除了延續活血化瘀的功效,也能幫助調補身體。不過,特別提醒,中醫治療都要依每個人的體質狀況而定,所以可請專業中醫師做診斷與處方,媽咪們最好不要自己隨便加味服用。

第三階段:補氣血,健脾腎

時間:產後15~21天(第三星期)

代表方劑:參苓白朮散

服用數量:五至七帖

組成:黨參、山藥、薏仁、茯苓、扁豆、大棗、芡實、蓮子、杜仲、桑寄生、續斷、黃耆、當歸、枸杞等

煮法:1 將豬肚、豬小腸、排骨或粉腸,加入5~7碗水和少許酒,一起燉煮。

2 燉煮至七分熟後,再放入所有藥方,燉至全熟即可。

懷孕後期到產後,女性普遍四肢浮腫、肌肉鬆軟、疲倦無力,同時腰和筋骨關節等痠痛也逐漸發生。陳建霖主任表示,這正是氣血不足、「脾虛濕阻」及腎氣虛弱的狀況,因此在第三階段持續服用健脾益氣補血方藥外,可以逐漸加重補腎強腰的藥物。

第四階段:補氣養血益腎

時間:產後22~28天(第四星期)

代表方劑:十全大補湯加味

服用數量:五至七帖

組成:黃耆、黨參、茯苓、白朮、當歸、白芍、川芎、熟地、炙草、首烏、枸杞、桂枝、杜仲、續斷、巴戟天、補骨脂、黃精、黃耆、肉蓯容等

煮法:1 第一回,用6~7碗水加2碗酒燉煮,之後過濾取藥汁成1碗。

2 第二回,用5~7碗水加1.5碗酒燉煮,之後取藥汁成1碗。

3 將前後2碗混合均勻,分2~3次服用即可。

陳建霖主任表示,此時身體脾胃的功能應已恢復,生產傷口大致也已痊癒,可以加強補氣血、強筋骨的藥物,例如十全大補湯有著較強的補氣血功效,是在坐月子的第四星期最常用以調補的方劑。此外,腰酸及關節痠痛也是這時期要注意的重點,因此杜仲、桑寄生及續斷,可視體質而加重運用。

體內狀態VS.對應食補

 

(資料提供/陳建霖主任)【注意:上述食補內容僅供參考,建議最好還是先就診檢查,確認症狀後,再依醫囑對症治療為佳】

小產也需要溫補

所謂小產,通常指以自然或人工的方式,將未足月(38週)的胎兒流產掉。雖然沒有像一般孕媽咪承受懷胎十月和生產的漫長過程,但仍然對母體產生不小的傷害;因此,即使是小產,還是需要調補。

由於小產使體內流失的能量沒有正常生產來得多,因此在調補內容方面,可縮短時間或減少份量,以免補過頭而導致火氣太大、口乾舌燥,反而失去調養的功效。

陳建霖主任補充說明,如按照以上所提的產後四階段調補,對於容易上火的媽咪,通常中醫師還會因體質狀況,添加些涼性藥材(即所謂的涼補,如麥門冬、天門冬、沙參、地黃、百合等)或減少易上火的中藥來做調整。


陳建霖主任

現任/慈濟醫院台北分院中醫科主任
         慈濟大學學士後中醫系教師
         長庚大學中醫學系兼任教師

經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內科醫師
         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醫院中醫婦兒科主任
         加拿大卑斯省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婦科訪問學者

學歷/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
         中國醫藥大學中國醫學研究所碩士
         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