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腸病毒 寶寶洗手有方法!
案例分享:
「ALBEE有個4歲的女兒喬喬,今年就讀幼稚園中班,星期五早上,老師發現她的嘴巴長了小水泡,懷疑喬喬可能染上腸病毒,馬上通知ALBEE媽咪帶女兒到診所就醫,醫師告訴ALBEE媽咪,有可能是腸病毒症狀,但還未嚴重發作,並開立藥方給喬喬,以服藥控制病情。ALBEE媽咪以為症狀不嚴重,週末在家並沒有按時讓孩子吃藥,也沒有勤洗手,結果星期一上課時,老師發現喬喬的水泡越來越多,避免傳染給其他小朋友,要她在家休息1個星期,ALBEE一時的疏忽,讓女兒病情加重,她心中自責不已!
Part 1基本觀念篇
什麼是腸病毒?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陳怡伶表示,腸病毒,是由一群性質相似的微小核糖核酸病毒所組成的病毒總稱,並非單一種病毒,目前發現共有六十幾種病毒,包括23型A群克沙奇病毒、6型B群克沙奇病毒、3型小兒麻痺病毒、31型伊科病毒及最後發現的68~71型腸病毒。
陳怡伶醫師表示,很多媽咪們會誤以為腸病毒是跟腸胃有關,其實,「腸病毒」是因為感染人體時,病毒進到胃中不會被胃酸消滅,能繼續存活再向下到腸道內繁殖,再進入血液裡,讓人體產生症狀,並非這個疾病會引起腸胃道不適,不過,要請媽咪特別注意的是,少數小朋友罹患腸病毒仍可能會出現拉肚子的症狀,只是機率還比較低。主要還是身體其他部位出現症狀的可能性更大,而且通常得過一次腸病毒,也沒辦法對其他類型的病毒完全免疫,還是有再次遭到感染的可能性,因為有不同病毒型可在同年流行,所以寶寶一年有可能得到2~3次腸病毒的感染,媽咪們不得不謹慎。
腸病毒的症狀有哪些?怎麼傳染的?
陳怡伶醫師表示,腸病毒將可能引起多種疾病,潛伏期約3~5天,有些只有發燒或類似一般感冒,有時候則會出現比較特殊的臨床表現,像「泡疹性咽峽炎」、「手口足病」都是最常見的典型症狀,其他如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急性心肌炎、急性淋出血性咽炎、發燒合併皮疹則比較少見。
「泡疹性咽峽炎」、「手足口病」是常見的症狀,兩者的病狀非常類似,其中「嘴巴出現潰瘍破洞」都會被拿來當作罹患腸病毒的一個指標。泡疹性咽峽炎與手足口病的水泡或潰瘍多生長在口腔黏膜,位置接近咽喉的深處,如果僅是單純將小孩的嘴唇翻下並不容易察覺到,不過如果腸病毒病程已經進展到第2、3天,水泡仍有可能蔓延到舌頭或是上顎的位置。
手足口病
是由A群克沙奇病毒及71型腸病毒所引起,主要特徵為發燒及身體出現小水泡,水泡分布於口腔黏膜及舌頭,其次為牙齦和嘴唇,四肢則是手掌、腳掌出現水泡、潰爛,在膝蓋與臀部也時常看得到相同的水泡,因此而稱為「手足口症」。
初期有點像感冒,病患可能會連續發燒約3~4天,但是手口足症狀將持續1至2週,寶寶可能因口腔潰瘍的不適無法進食,導致食欲低下。其引發腦炎、肢體麻痺等神經系統併發症的機率雖不普遍,但媽咪們仍必須特別留意
泡疹性咽峽炎
由A群克沙奇病毒所引起,特徵為突發性發燒、嘔吐及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如果媽咪發現寶寶只有口腔「後半部」出現水泡,其他地方沒有,則稱為「泡疹性咽峽炎」,最明顯的症狀是喉嚨很疼,進食困難,口水變多,同時也可能有高燒,平均約4~7天會痊癒。病例多數輕微無併發症,少數會併發無菌性腦膜炎。
腸病毒所引起的泡疹性咽峽炎,與另一種病「皰疹性齒齦舌炎」症狀類似,但是「皰疹性齒齦舌炎」的潰爛位置是在口腔「前半部」,一樣會疼痛、流口水,但是不是腸病毒造成的。寶寶口腔內若是出現破洞,需要請醫師診斷是否為腸病毒,並按時服藥,尤其「勤洗手」是最好的預防方法!
腸病毒怎麼傳染的?什麼情況下要就醫?
腸病毒以腸胃道與呼吸道為主要傳染途徑,包括糞口傳染、食物飲水汙染以及飛沫、咳嗽、噴嚏傳染等,病毒的傳染可能經由帶病毒的家長或小朋友的口鼻分泌物、咳嗽、打噴嚏飛沫,或吃進被含有病毒之糞便所污染的食物而受傳染,像「玩具」常成為嬰幼兒間傳染的媒介,尤其是帶毛的玩具更容易因接觸嬰幼兒口嘴造成大量病毒感染而發病。孩子換尿布或排便後未將雙手洗淨,或是孩子喜歡親親抱抱的飛沫噴嚏傳染、手上沾了口水摸到門把的接觸性傳染,或者接觸到病童的皮膚水泡液體受到感染等等,不管是直接或間接,都有可能被傳染,潛伏期約3到5天,以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所以醫師會建議家長讓孩子在家至少休養一星期不要外出,可能的傳染時間長達8到12週之久。
腸病毒以5歲以下孩子為高危險群,尤其是0~3歲寶寶,越容易引起嚴重併發症,不過即使是成年人或者是老年人,都有可能染上腸病毒,但通常只會出現類似感冒喉嚨痛的症狀而已。媽咪如果發現寶寶合併有「高燒3天不退」、「嗜睡」、「疲倦無力」、「肌躍型抽痛」、「胃口差」、「持續嘔吐」、「心跳急促」等症狀,則要趕快就醫治療,須依醫師判斷是否要住院觀察,因為有可能是腸病毒重症,可能會出現腦炎、心肌炎及肢體麻痺等嚴重併發症,甚至死亡,媽咪們必須特別注意。
Part 2抗菌照護篇
掌握正確清潔原則
勤洗手是預防腸病毒最好的方法,但是想讓雙手清潔溜溜,這可不是抹上肥皂泡沫,隨便搓個幾下就好,我們請醫師教導正確的洗手方法。
陳怡伶醫師表示,媽咪首先要注意「洗手的時機」,在照顧寶寶前、用餐前、上廁所後、擤鼻涕後、出入診所看病的前、後時間,都需要洗手,建議最好媽咪及寶寶都必須一起清潔,才能完整達到抗菌效果!
健康寶寶洗手有方法
為了教導正確的洗手觀念及方法,陳怡伶醫師指出,目前政府正大力推行「濕、搓、沖、捧、擦」的洗手口訣,只要跟著步驟一起做,就能輕鬆將大手、小手都洗得乾乾淨淨!
正確的洗手方法
Step1─濕:
打開水龍頭,將手掌、手指、手腕充分淋濕。。
Step 2─搓:
抹上肥皂或洗手液並搓至起泡後,將兩手心互相磨擦、兩手揉搓自手背至手指、兩手揉搓手掌及手背、做拉手姿勢以擦洗指尖,共30秒。
Step 3─沖:
用清水將雙手洗淨,沖洗10秒鐘。
Step 4─捧:
關水前先捧水沖洗水龍頭。
Step 5─擦:
用乾淨的紙巾將手擦乾或用烘乾機將手烘乾。
注重「搓洗」步驟 徹底清潔雙手
陳怡伶醫師表示,「搓」的步驟是洗手口訣最重要的一環,因此,也特別研究更詳細的搓揉技巧,「內、外、夾、弓、大、立、腕」,請媽咪們徹底執行,才能真正洗乾淨雙手。
洗手搓揉技巧
1.內:雙手掌心對掌心合掌,互相搓揉。
2.外:手掌心對手背搓揉,左、右手都須清洗乾淨。
3.夾:十指交叉搓揉指間夾縫。
4.弓:以手指背對手心搓揉。
5.大:仔細搓揉大拇指。
6.立:手指站在掌心持續搓揉,避免病菌藏在指甲縫隙間。
7.腕:最後也別忘記沖洗手腕。
擦乾避免使用公用毛巾
洗完手後,若沒有仔細擦乾手,病菌仍會再度附著在手上,讓洗手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擦手最好使用抽取式衛生紙或紙巾,很多家庭或是幼稚園會在廁所掛公用的擦手巾,上頭其實附著許多細菌與髒污,建議寶寶要避免使用公用的擦手巾,會比較衛生乾淨,減少感染機會。
孩子如果不喜歡洗手怎麼辦?
陳怡伶老師表示,寶寶洗手才能有效預防腸病毒,最好還是讓寶寶勤洗手。若是出門在外的情況下,或是寶寶真的不願意洗手,也可以使用「乾洗手液」,但一定要確實搓30秒,直到手掌整個乾燥才可以,乾洗手液則要儘量選擇天然性產品,避免過敏的情況發生,最好有點滋潤效果,才能避免造成接觸性皮膚炎的惡化。媽咪們平常在家可運用繪本或卡通來教育寶寶洗手技巧,引起他們的興趣,也要多多鼓勵、誇獎他們,寶寶才會接受並養成洗手的好習慣!
居家照護寶寶小撇步
陳怡伶醫師表示,媽咪平日就要清潔居家環境與用品,掌握「不可洗的物品曬太陽,可以洗的用品則要用沸水煮過清洗」的原則!每個星期儘量使用稀釋過消毒水擦拭家具、玩具、地墊等寶寶會接觸的產品,可取巿售漂白水20c.c.,加入清水混和,針對門把、課桌椅、餐桌、樓梯扶把、玩具、遊樂設施、寢具及書本等常接觸的物體表面,儘量將清潔完畢的用品移至外頭曬太陽。衣物床單棉清洗後在陽光下曝曬,而奶瓶奶嘴玩具等用具,由於腸病毒在50℃以上的環境很快就會失去活性,所以將接觸孩子口腔黏膜的奶瓶、奶嘴、小玩具丟入煮沸的滾水中殺菌消毒,可減少腸病毒傳播。
平日居家環境保持空氣流通,遵守洗手原則,咳嗽或打噴嚏時應掩蓋口鼻,也建議平日不要到人多擁擠的封閉空間另外,雖然年紀小的寶寶比較少外出,但病菌仍然可能由家人從外帶進家門,建議成人在外可使用口罩,寶寶則要加強洗手,返家後務必先更衣、清潔雙手再和寶寶接觸,確實做好個人衛生。
陳怡伶
現任/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學歷/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醫藥系畢業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所碩士畢業
經歷/輔仁大學醫學臨床講師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