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懷孕> 懷孕備孕> 疲累過度.小心讓你又癢又痛的帶狀疱疹上身

疲累過度.小心讓你又癢又痛的帶狀疱疹上身

之前,天后蔡依林傳出因病毒感染而住院,當時並未對外明確說清病因,後來則在IG寫道「等三叉神經上的疱疹病毒掉痂中。」根據描述推測,蔡依林有可能感染了「帶狀疱疹」。一時之間,帶狀疱疹成為媒體版面的熱門話題。要提醒大家,在流感季節盛行時,也要慎防帶狀疱疹伺機而動。


帶狀疱疹又有「皮蛇」或是「飛蛇」之稱,這是因為帶狀皰疹發作時,會在身上出現一長串的紅斑、水泡,看起來就像是蛇的模樣,民間甚至有此一說,「當帶狀疱疹繞著身體一圈生長,連成一線,病入膏肓,藥石無效」。 

傳說當然只是傳說,臺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暨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皮膚科教授蔡呈芳指出,「神經分布雖是左右對稱的,但帶狀疱疹通常只發生單側的一個神經節,要繞身體一圈的機會相當低」。

 

第一次是水痘.第二次是帶狀疱疹

究竟帶狀疱疹從何而來?蔡呈芳醫師表示,帶狀疱疹是水痘-帶狀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再次活化的表現,第一次感染表現為「水痘」,出過水痘後,有一些未清除的病毒潛伏在感覺神經節中伺機而動,當免疫力低下時,病毒將再度活化,即為「帶狀疱疹」。

他指出,帶狀疱疹與免疫力息息相關,年齡愈大,發生率愈高。就時間點而言,50歲以上的成人,風險逐漸增加,「因人體的T細胞免疫系統退化,使得免疫功能下降」。但也不乏年輕時即發作且病情嚴重的病例,「可觀察家族中是否有人提早發作?同時,也與生活型態、壓力有關,學生多在放寒暑假時,因作息不正常而發病;上班族則容易在元旦或農曆年節的前後發病,多是為了放假做準備,難免比平常疲累而影響了免疫功能,讓帶狀疱疹病毒有機可趁」。

根據統計,台灣的帶狀疱疹年發生率逐年上升,約每3人就有1人有機會得到帶狀疱疹。除了年紀是主要風險因子外,若為慢性疾病患者,如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癌症或是自體免疫疾病患者,還有生活壓力大、過度疲倦或是經歷外傷與重大手術者等,也都是罹患帶狀疱疹的高風險族群。

 

發作症狀多元.初期不易診斷

蔡呈芳醫師表示,帶狀疱疹發作常見以下症狀:

1.針刺性疼痛

身上沒來由地出現如針刺般的疼痛感,這是因為帶狀疱疹病毒會破壞神經,往往在出疹前期就會開始感到疼痛,有人甚至一開始覺得是胃痛,「雖然有痛覺,但疹子還不明顯,故以痛覺來診斷並不是務實的方式」。

2.皮膚症狀

皮膚上出現如帶狀排列小水泡,而這也是做為確診的症狀。疹子不是全身到處長,而是密集出現於侵犯在單側的特定感覺神經支配區域內。蔡呈芳醫師補充,「有時剛開始只有長幾個小水泡,容易被當成過敏,或是先有其他疾病的問題,之後才長疹子,就可能會延誤確診時間」。

他說,帶狀疱疹會出現在特定部位,可能是該處聚集最多的病毒,根據統計,以胸部、背部為主,約占50%;約3成分散在頭頸部;腰部、大腿部與四肢約占3成。值得注意的是,出現在頭頸部的帶狀疱疹,若靠近眼睛,會有眼睛肌肉麻痺,嚴重時易有失明的風險;若在耳朵附近,恐會引起聽力障礙,或是導致顏面神經麻痺、頭暈等稱作「雷洪氏症候群」的嚴重後遺症,進而造成終身的遺憾。

看似症狀典型的帶狀疱疹,有時並不容易診斷,蔡呈芳醫師指出,患者主訴的疼痛感千奇百怪,但有疼痛感的部位經檢查卻又沒大礙,直到3天後,水泡密集出現,才知道是帶狀疱疹惹禍;疼痛之後3至5天出現疹子,屬於正常狀況,不過,「100天後才長出疹子也不意外,因為免疫系統反應不佳所致」。

因此,同為帶狀疱疹,但隨著出疹、疼痛的部位不同,患者會至不同的科別求診,包括:皮膚科、家醫科、眼科、神經內科等。

 


治療原則

蔡呈芳醫師表示,治療原則是以縮短急性疼痛,並加速水泡結痂、癒合為主,同時,降低後遺症的發生。

口服藥物

目前,透過口服抗病毒藥物Acyclovir/ Valacylovir/Famciclovir可縮短病程、降低疼痛並有效抑制病毒的繁殖。原本這類藥物的健保給付範圍限於頭頸部、生殖器周圍等部位,以及免疫機能不全、癌症及器官移植的病人發生疱疹時使用,不符合給付規範的患者需要自費。不過,自2018年12月1日起,開放以acyclovir 400毫克國產藥品治療者,不限發生部位及病患族群,預估有50萬人受惠。

外用藥物

如同其他水泡的照護一樣,保持傷口清潔,預防感染,千萬不要故意弄破水泡,等水泡乾掉、結痂,以免造成次發性的細菌感染,也可依照醫師指示塗抹藥膏。若水泡破掉,除了擦藥膏,也須使用敷料或紗布以保護傷口維持清潔。

疼痛處理

依照患者的疼痛程度與身體狀況,選擇合適的止痛藥,以適度止痛。

特別處理

蔡呈芳醫師表示,以上的藥物,可由每一科醫師處方,但若有不明原因皮疹,建議找皮膚科醫師確認原因;若病毒侵入神經節,需要復健科或麻醉科介入處理。

 

預防方式

蔡呈芳醫師強調,帶狀疱疹一般並不會危及生命,只是擔心出現難纏的後遺症「帶狀疱疹後神經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即使皮膚的疹子痊癒,但包括癢、麻木或肌肉受傷的慢性疼痛或神經痛依然揮之不去。尤其年紀愈大的患者,發生的機率愈高,疼痛的時間可能長達好幾個月,嚴重的人甚至會長達數年。有的患者因劇烈疼痛而影響生活品質,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患者憂鬱、厭世。有些患者即使靠藥物,也未必能夠減緩疼痛,甚至還需要進行神經阻斷手術才能減緩疼痛!

由於不知何時會發作?發作的嚴重程度為何?又,是否會受到後遺症所苦?因此,更加凸顯預防的重要性!


直到2004年,台灣才全面公費接種水痘疫苗,換言之,在2004年前出生者,有很高的機率得過水痘,很多人都有殘留水痘病毒潛伏在體內的神經節中,隨著年紀增長,提高發病的機率。面對年齡無法逆轉的局面,大家只能努力讓自己的免疫力處於正常運作的狀態,方式不外乎:作息規律,避免熬夜;降低來自生活或工作的壓力;均衡攝取各類營養素等。

蔡呈芳醫師建議,滿50歲的民眾不妨考慮自費施打帶狀疱疹病毒減毒疫苗,以為預防發作之用。打一劑的保護力約可維持10年,不須追加第二劑。多數民眾可以放心接種疫苗;至於免疫力特別低下的族群,如:因疾病而呈現原發性或後天性的免疫不全狀態,接受免疫藥物治療等,還有孕婦,就不適合施打這類的減毒疫苗!不過,國外已經有新的帶狀疱疹病毒死疫苗上市,對這些患者應該更為適合。

得過帶狀疱疹者,還有接種的必要性嗎?他說,「理論上,施打仍可降低再次復發的機率,但建議等待一年後再接種即可,因為剛得過,身體的免疫力可保護一段時間,其實正常免疫力者,不論是否再接種疫苗,之前有研究指出2年內再發帶狀疱疹機會也只有0.1%,即使 20年追蹤也只有5.3%。在所有帶狀疱疹患者中,只有6.41%為復發患者。也有研究指出,正常人得過帶狀疱疹者,在相同時間追蹤下,與沒有得過帶狀疱疹者相比,得到新發帶狀疱疹機會下降將近7成。 不過,不同研究結果稍有不同,但可以確定的是一般患者,有帶狀疱疹復發機會並不高,但如果是有免疫性疾病,或是本身或家人很年輕就有帶狀疱疹發作,情況可能就有所不同。

 

Q&A

Q 1.打過水痘疫苗,也會得帶狀疱疹嗎?

蔡呈芳醫師:公費施打的水痘疫苗是活性減毒疫苗,雖然活性低,但還是可能有病毒潛藏其中,等到50、60歲會不會發作帶狀疱疹,目前還不是很確定。

要注意的是,即使接種過水痘疫苗,但疫苗的保護力會逐年遞減,即使有抗體,也不表示可完全免疫,日後仍有感染水痘病毒的可能,不過,水痘症狀會減輕許多,也不太會出現高燒的症狀。

萬一家中有帶狀疱疹患者,如果家中有人沒發過水痘,最好與大家保持距離,減少密切接觸的機會,因為帶狀疱疹是會傳染的,即使打過水痘疫苗,也仍有微小可能被感染而出現輕微的水痘症狀,更不要說1歲以下還未接種水痘疫苗的幼兒,一旦被帶狀疱疹患者傳染,就會產生水痘。

 

Q 2.懷孕階段也會發作帶狀疱疹嗎?

蔡呈芳醫師:通常孕婦發作帶狀疱疹的機會很低,萬一不幸發作,由於病毒並不存在血液內疾病,不致對胎兒健康造成影響。可使用抗病毒藥劑治療,倒是控制疼痛的止痛藥,可能有所影響,要小心評估適合使用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