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絞痛,為何寶寶總在半夜哭鬧不休?聽醫生怎麼說
臺安醫院小兒胃腸科主治醫師陳慧文說道,從前對於腸絞痛的治療方法,大多是給予寶寶專用的鎮定劑,讓寶寶能睡得安穩。但現今醫師改變做法,希望從日常生活中著手,如:餵奶方式、拍嗝、腹部按摩改善。若症狀嚴重者,則在兒科醫師的建議下,服用益生菌、消脹氣藥等等。
有些父母希望寶寶好睡,應請教醫師是否可以給予治療流鼻水、過敏的抗組織胺藥物,但在服用時,用量上須多加留意,若不小心服用過多抗組織胺中的希普利敏,將過度促進腸蠕動,腸絞痛的症狀會更加嚴重。
腸絞痛該如何分辨
陳慧文醫師表示,腸絞痛常發生於0~3個月大的寶寶身上,出現症狀的時間較為固定,通常是在吃晚餐後、半夜或是清晨。而寶寶會哭鬧以表達身體的不適,且哭鬧時間較持久,約為半小時到一小時,哭聲多很淒厲,較難安撫。若要確定寶寶是否因腸絞痛而苦,建議父母可先檢查身體狀況,排除需要換尿布、被蚊蟲叮咬、肚子餓、起紅疹等因素後,如果寶寶仍然持續哭鬧,是腸絞痛的機率就很高,應適時尋求醫師協助。
Wessel的「333準則」
除了透過上述所提及的徵兆,在臨床上,要評估嬰兒是否為腸絞痛,醫師大多會透過Wessel的333準則判斷,其標準為:每天哭鬧超過3小時、每周超過3天、症狀持續超過3周,爸媽可先在家依循這些標準,判斷寶寶的身體狀況。(推薦文章:【Doctors call in】馬偕兒醫專欄:嬰兒腸絞痛評估「333準則」)
約3個月大.症狀會漸漸消失
當腸絞痛發作時,會發現寶寶的手腳伸得很直,且變得僵硬,臉也會因長時間的哭鬧而脹紅。陳慧文醫師提到,其實腸絞痛大多因腹脹所引起,有時寶寶排氣後,腸絞痛的症狀就會改善許多。但常常寶寶哭鬧時間長,多數新手爸媽不知所措,就會選擇帶到門診諮詢,她表示,腸絞痛並不算是一種疾病,約在寶寶3個月大後就會慢慢消失,建議爸媽多以耐心陪伴以度過這段時期。
常見的發生原因
腸絞痛的發生原因,多與生理性有關。有著乳糖不耐症、對配方奶中的奶蛋白消化不良,都可能導致寶寶腸絞痛,建議媽媽更換具有水解蛋白配方、低乳糖或是無乳糖配方的奶粉,大多數寶寶能因此改善症狀,也可減緩未來發生異位性皮膚炎的機率。
至於全母奶的寶寶,醫師則建議媽媽繼續哺餵,但方式要留意。事實上,喝母奶的寶寶不太容易脹氣,陳慧文醫師指出,可能是因為媽媽哺餵的方式不對,寶寶的嘴巴無法完全貼合乳房,或者部分媽媽會先擠出再瓶餵,寶寶就可能因此吸入太多空氣,而造成腸胃不適。
另外,有時腸絞痛發生的原因,與寶寶的氣質有關。個性較為固執的寶寶,一哭起來,就會停不下來,在哭的過程中吸入太多空氣,因而發作。(推薦文章:常見嬰幼兒的急性腹痛)
腸絞痛VS.腸套疊
時常聽到媽媽分享,容易將寶寶的腸絞痛症狀與另一種症狀「腸套疊」搞混。陳慧文醫師說明,腸套疊主要發生在6個月以上,3歲以下的寶寶,當病情發作時,不僅僅是晚上,任何時間都會哭鬧,還會伴隨嘔吐,哭聲也會越來越淒厲。當小腸與大腸套得越緊,哭得就會更嚴重。
當套住的時間越長,被套住的腸子附近黏膜會開始出血,這時寶寶可能排出像是草莓果醬般的大便,更嚴重的話還會出現一攤血便,必須趕快就醫,請專科醫師以氣體或鋇劑等灌腸復位,萬一套住時間太久,可能導致腸缺血壞死,需要進行緊急手術。灌腸處理後48小時內得住院觀察,且後續半年內復發機率高。然而,腸絞痛則不會出現以上類似的病狀,爸媽應學習分辨寶寶的腸胃症狀可能非同小可,以免延誤就醫。
減緩不適的方法
陳慧文醫師提到,因腸絞痛來看門診的寶寶,通常會先解決腹脹問題,同時教導媽媽多運用平常寶寶不哭鬧的時間,進行腹部的圓周式按摩,方式為:以肚臍為中心,大圓周或小圓周的順時鐘方向按摩,也可以握住寶寶的雙腿做踩腳踏車運動,不僅能暫時減緩寶寶的不適,也能藉此增進親子關係。時間得挑選在寶寶空腹時,否則易加劇吐奶及腹脹情況。
在飲食方式上,市面上有相當多奶瓶奶嘴的款式及功能,提供給爸媽們挑選,要特別留意的是,口徑大小與寶寶的嘴巴是否相符,不要因追求特殊功能而忽略了這點。另外,多數媽媽認為喝母奶的寶寶不需要拍嗝,但其實親餵與瓶餵一樣,寶寶都有可能不小心吸入過多的空氣,因此拍嗝動作不可少。
而對於喝配方奶的寶寶,醫師通常不會一開始就建議爸媽們更換奶粉種類,除非腸絞痛狀況一直無法緩解,排出的便便質地也不太正常,才會建議適時更換,試試看能否減緩症狀。
提前預防.必要時使用安撫奶嘴
夜半時分,寶寶因腸絞痛而不停哭鬧,相信是許多爸媽頭痛的問題,不知如何才能讓寶寶穩定情緒,陳慧文醫師提到,透過吃飽飯或是白天的時間,趁著寶寶還沒開始哭鬧,與寶寶多互動,玩一玩、按按摩,有助於晚上的失控。(推薦文章:舒緩寶寶脹氣5法)
若是寶寶已哭鬧不止,建議爸媽使用安撫奶嘴,暫時讓寶寶安靜下來,奶嘴也要定時清潔,避免長出黴菌。也可透過其他方法安撫,像是:聽音樂、抱著寶寶散步、緩慢搖晃寶寶等,可依據寶寶的習慣選擇適合方式,達到安撫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