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胎營養補給站:胎兒生長所需重點營養素
懷孕初期.胎兒小檔案
懷孕初期是胎兒發育的關鍵期,從小小的受精卵,逐漸分裂各種不同功能的細胞,進而形成各組織與器官,約在妊娠第8週時,可看出具備人形的胎兒。
葉酸
補充足量的葉酸能幫助維持胎兒神經管正常發育,避免神經管缺陷。懷孕前4周是胎兒發展以胚胎DNA合成和神經發育的關鍵時刻,但多數媽咪於月經過期,約懷孕5、6周後才發現,因此,李芷薇營養師建議,有懷孕計畫時就應重視葉酸的攝取。
未懷孕的育齡女性建議每日攝取400微克,全孕期皆增加至600微克。建議可多攝取深色蔬菜、全穀類、肉類等食物。此外,她強調,具有穩定葉酸代謝的維生素C,在2013至2016年國民營養調查中,顯示國人水果攝取不足,所以孕媽咪必須重視維生素C的攝取。
碘
碘與胎兒的神經及腦部發育息息相關,也參與人體內甲狀腺素的合成,黃思穎營養師指出,如果缺碘,可能會有甲狀腺腫大或甲狀腺功能低下等問題,進而出現容易疲勞、新陳代謝變差、反應變慢等狀況;對胎兒的影響嚴重者,可能導致呆小症並增加死亡機率。(推薦文章:盤點5大礦物質 母胎健康的關鍵)
她指出,根據國民營養調查顯示,成年人有平均約5成 (35.2%~65.1%)缺碘,建議孕媽咪烹飪時可選擇加碘鹽,獲得母體及胎兒所需的碘。未懷孕的育齡女性建議每日攝取140微克,全孕期皆增加至200微克。建議可使用加碘鹽,攝取海帶、紫菜、貝類等。
Omega-3
研究指出,Omega-3中的EPA及DHA是胎兒神經、腦部、視力發育不可或缺的營養。人體無法自行合成omega-3脂肪酸,必須由飲食中獲得才能滿足人體需求。
六大類食物中,魚類富含人體所必需的胺基酸且吸收利用率高,不但屬於優質蛋白質來源,含有維生素E、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等多種營養成分。建議孕媽咪,每周都要攝取魚類,像是:鯖魚、秋刀魚、鮭魚等中小型魚種都是很好的選擇,此外,亞麻仁籽也含有Omega-3。(推薦文章:動物性?植物性?選擇DHA有學問)
懷孕中期.胎兒小檔案
此階段胎兒的發育會更加明顯,像是感官發育、臉型越趨細緻、軟骨發育至有硬度的骨頭、腎臟已能製造尿液等,漸漸進入穩定增長狀態。
鈣
鈣是建構骨骼、牙齒的重要營養素,此階段胎兒發育更加深入、快速,充足的鈣能幫助胎兒大腦發育及肌肉靈活。李芷薇營養師指出,若孕媽咪飲食缺乏鈣,鈣便會從母體的牙齒及骨骼中游離出,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孕媽咪的牙齒容易斷裂或是骨質疏鬆的原因。
黃思穎營養師指出,孕期與未懷孕的育齡女性一樣,每日建議攝取1,000 毫克,通常每1c.c.牛奶就有1毫克的鈣,是補充鈣質C/P值最高的來源,但許多孕媽咪不敢喝牛奶或有乳糖不耐問題,不妨改以優酪乳取代。此外,像是傳統豆腐或豆干在製造過程所使用的凝固劑也含有鈣,是不錯的補鈣來源,提醒孕媽咪們,孕期並非要特別補充鈣質,而是吃夠每日需要的建議鈣質攝取量。(推薦文章:懷孕需要額外補「鈣」嗎?)
維生素D
維生素D能穩定胎兒鈣質吸收及代謝。李芷薇營養師指出,雖然維生素D的來源可由飲食或體內合成(皮膚經陽光照射生成維生素D3,經代謝轉化成人體可利用的維生素 D),但依照2013至2016年國民營養調查顯示卻發現,國人有維生素D攝取不足問題。
她指出,未懷孕育齡女性每日建議攝取量為5微克,全孕期皆需增加至10微克。若孕媽咪不喜歡曬太陽,或是工作關係而得長時間待在辦公室,飲食中可加強奶類、鮭魚、蛋或曬過的菇類等食物。
蛋白質
蛋白質是胎兒器官與組織發育的重要原料,從懷孕開始就必須重視蛋白質的攝取。黃思穎營養師表示,國人飲食習慣調查發現,國人沒有蛋白質缺乏問題,反而是過量,所以並不擔心孕媽咪缺乏蛋白質。
6大類食物中的豆魚蛋肉類都是蛋白質的來源,李芷薇營養師提醒,全孕期建議每日皆應多攝取10公克的蛋白質,且飲食中的蛋白質最好一半以上來自高生理價值蛋白質動物性食物,如:蛋、牛奶、肉類、魚類等,植物性蛋白質方面則可增加黃豆製品的攝取量。
懷孕後期.胎兒小檔案
此階段胎兒生長相當快速,身體和四肢還在繼續長大,各器官與其功能也趨近成熟,為出生做最後衝刺。
膳食纖維
膳食纖維是幫助排便的重要營養素,若腸胃道不健康而影響營養吸收,會使胎兒生長發育受到威脅。據2013至2016年國民營養調查顯示,國人實際攝取量均低於建議攝取量,加上懷孕後期因荷爾蒙變化及胎兒壓迫的影響,孕媽咪很容易出現便祕問題。
膳食纖維每日建議攝取量為25至35g,常見的食物來源有:未精製穀物(如:糙米、紫米、燕麥等)、蔬菜水果。黃思穎營養師提醒,蔬菜及水果都含有膳食纖維,但水果糖分高不宜攝取過多,可以蔬菜為膳食纖維的主要攝取來源,另外,將精製白米改成全穀類食物,也能增加整日的膳食纖維攝取量。
維生素A
維生素A會影響胎兒毛髮、骨骼、皮膚、粘膜與視力發展。若母體中維生素A不足,不僅胎兒視力可能受到影響,出現夜盲症,也可能出現皮膚病變。值得重視的是,維生素A屬於脂溶性維生素,若攝取過多會囤積於脂肪內,也有可能造成胎兒先天性缺損的疑慮。
李芷薇營養師建議,維生素A僅於懷孕後期建議多攝取100微克,可攝取黃橙紅色的蔬果、肉類、蛋、魚肝油等。黃思穎營養師提醒,國人飲食調查並未指出有維生素A缺乏問題,孕媽咪不用太擔心,只要把握均衡飲食原則即可。
鐵
鐵是人體造血不可或缺的營養素。比起懷孕初、中期,在後期,鐵之所以倍受重視,是因為胎兒會將從母體吸收的鐵存於肝臟中,以供出生後4~6個月使用,且為了彌補懷孕分娩過程中失血狀況,所以應增加鐵攝取量以做好準備。(推薦文章:懷孕後期更要補「鐵」)
黃思穎營養師說明,一般未懷孕的育齡女性每日建議攝取量為15毫克,懷孕後期建議攝取量增加至45毫克。含有鐵的食物來源有紅肉類、肝臟類、豬血鴨血、蛋黃、未精製穀物及深綠色蔬菜等,她指出,過去曾將約3盎司的菲力牛排及市售的1份豬血糕相比,竟發現豬血糕的鐵含量比牛排高!提醒孕媽咪,除了多樣化的選擇各種高鐵食物,如有需要也可以在醫師評估及營養師建議下,補充鐵劑或營養品。
更多母胎營養補給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