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幼兒談性】孩子喜歡光溜溜──關於裸露,你可以知道的事
對於裸露.你有什麼想法
下班回到家洗澡,孩子打開浴室的門,嘰哩呱啦說著「我同學#$%%^&*@#」。這時門開著,五歲的女兒說「媽媽,阿嬤已經回家了,你可以不用關門了。」女兒過去曾好奇我在哪些人面前可以自在的裸露身體。她一一唱名生活中的家人:爸爸、自己與妹妹、阿公、阿嬤、外公、外婆等,與我核對,她清楚我裸露身體的界線。我們在哪些情境下能自在展現自己的身體?裸露身體,帶給我們什麼感受?然而,自在展現身體在孩子身上卻是顯露無遺。
我家孩子經常洗完澡,全身光溜溜跑出來,有時飛撲衝上坐在客廳的阿公撒嬌。孩子在覺得安全的空間下,對於身體是感到自在與放鬆的。而我目測阿公、阿嬤目前對於孩子的裸露也是自在放鬆的。但幾年前開始,當然不是如此,像是「快穿衣服,不然會感冒」、「沒穿衣服,羞羞臉或不好看」等言語漫天飛舞。家中孩子的爸,也曾提出這樣的疑問,裸露會不會類似「細漢偷挽匏,大漢偷牽牛」,長大了會不會隨意裸露?
我嘗試離開對錯,從孩子與家長需求層次的視角來看。裸露光溜溜的身體,是在安全的情境下,孩子對於自身身體的掌控與體驗,並不造成他人的損失或受害,是個正常的發展。而我們真正的擔憂是:孩子在其他情境也會裸露,因而受到傷害,或被說行為很奇怪?不禮貌?甚至可能被責備。
我們為了保護孩子,而希望不要有這些行為,禁止的同時,卻可能也讓孩子失去對身體的接納與自在,常覺得身體帶來麻煩與責罵。於是,身體對我們而言,是什麼意義?是免於被侵犯、被傷害?原本的欲望呢?當想要免於不好的感覺,好的感覺又何去何從呢?能不能有其他可能?照顧孩子的需求,也讓家長稍微安心些。究竟我們如何回應孩子的裸露呢?支撐孩子的發展需求,也安自己的心?
知識帶來力量.理解看見善意
家長以知識安頓自己,裸露是孩子正常的發展過程,並不是我做不好。然而,也不是阿公、阿嬤不好,他們可能是因缺乏新知的能力。如同孩子感冒發燒,過去我們在第一時間就覺得要立刻服用退燒藥,現在愈來愈多的訊息,讓我們知道如何觀察孩子發燒,服藥對發燒的影響,讓我們透過知識緩解孩子發燒的焦慮。
阿公、阿嬤擔憂孩子的健康,說出沒穿衣服會感冒,或承襲了集體文化的價值觀,說沒穿衣服羞羞臉,擔憂行為類化到不適合的情境。穿透言語,看見背後,阿公、阿嬤的善意是擔憂孩子受傷,那是一份愛。
支撐孩子需求.理解連結彼此
孩子為何在阿公、阿嬤面對也會裸露?因為對我家孩子來說,這是他們感到安心的情境。而其他情境,像是幼稚園中班健康檢查,孩子感到怪怪的或不安,就會表達出不願意在他人面前裸露。理解鬆開防衛或攻擊,回應他人帶來力量。所以,在一開始,我們家阿公、阿嬤也會要求孩子穿好衣服,孩子會說「不要」,在一旁的我,可能會幫忙翻譯,說「這階段的孩子都是這樣啦,喜歡光溜溜的,想要感覺沒穿衣服是什麼感覺,感覺冷,他們就會自己去穿衣服。」以微量的速度,幫助他們對孩子的裸露減敏感。同時,我也翻譯阿公、阿嬤的善意給孩子,「阿公、阿嬤擔心你們沒穿衣服會冷喔,才會一直叫你們穿衣服,如果會冷,記得自己去拿衣服來穿喔。」(推薦文章:【與幼兒談性】性教育屬於關係教育──談性感受愛)
我們與「社會規範」的距離
家長支撐孩子,如何與社會規範之間,找到安適的位置,是重要的省思。我們需自評環境壓力與回應能力。例如:你覺得要回應公婆孩子的裸露是正常的,對於公婆的言語,你會感到有壓力,為了顧及關係,所以你照顧自己的需求。於是,你可以讓孩子知道,阿公、阿嬤不習慣小孩不穿衣服在客廳活動,但在我們的房間是沒問題的。在房間,你可以支撐孩子發展,也讓自己感到安心,免於與公婆的人際應對。
關於裸露,原則是:家長至少可以創造一個安全自在的空間,讓孩子經驗身體自在的裸露,感受到對於身體的掌握。也讓孩子知道,在哪些情境下不宜裸露。家長成為性教育的主人,建構性發展知識,理解自己認同的社會規範,與評估人際回應能力,才能在理解孩子與理解自己中,找到性教育的沃土,逐步種下性教育的種子。(推薦文章:【愛從了解開始】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打破不正確的教養觀念)
芸光親職性商團隊心理師
芸光親職性諮商的心理師,受過依附關係親職團體訓練與兒童性諮商培訓,擅長協助家長建構以健康依附關係為主的親職效能技術,協助家長理解孩子的性發展樣貌、性好奇與性探索行為的意涵。同時彙整家長個人、伴侶或家族影響親子關係的因素,協助家長建構能支撐孩子性發展的家庭性教育方法。
「芸光兒童與青少年性諮商中心」臉書粉絲專頁:www.facebook.com/beyoungplace
陳姿曄 臨床心理師/性諮商師
現任/
芸光兒童與青少年性諮商中心心理師/性諮商師
黃偉俐身心科診所臨床心理師
證照/
台灣臨床心理師高考(心理字000797號)
台灣性諮商師證書(編號17005)
經歷/
嘉南療養院精神科專科醫院臨床心理師
大里仁愛綜合醫院身心科臨床心理師
專長/
親職教養、親職團體帶領、性議題諮商、伴侶諮商、壓力調適、人際或情緒困擾(焦慮/憂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