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新聞】同時染燙超傷髮質,食藥署:染劑產品將須加註警語
為了節省時間,許多女生在髮廊裡常是同時染燙,不過,皮膚科醫師警告,在短時間內又染又燙,恐傷及頭髮及頭皮健康,為此,衛福部食藥署預告訂定草案,要求染髮劑、燙髮劑、脫色脫染劑等產品,必須清楚標示「一周前後不得進行另種處理」等字樣。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指出,有鑑於同時染燙較傷髮質,因此預告草案中要求製造或輸入業者在產品上加註相關警語,包括,「染髮一周前後不得進行燙髮」、「燙髮一周前後不建議進行染髮」、「脫色脫染後一周前後不建議進行燙髮」等。
另要求業者標示,如果同時混合使用不同廠牌染髮劑,可能易造成傷害。新制預計於110年7月1日上路,屆時如果未依規定標示,最高可處百萬罰鍰。
為了配合新法「化妝品衛生安全管理法」實施,食藥署翻修相關子法,最近針對染髮劑、燙髮劑、脫色脫染劑的標籤、仿單或包裝應標示等事項,預告草案。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發言人黃毓惠表示,染燙或脫色脫染,都是以化學藥劑打斷頭髮的蛋白質鍵結,將毛鱗片打開、讓化學藥劑進入,因此短時間內同時處理,理論上傷害較大。
中華美容暨健髮教育學會理事長、開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指出,燙髮劑與脫色脫染劑相較,染髮劑對於人體傷害較大,因為所含有害化學成分較多。
趙昭明醫師說,大部分染髮劑都含有「氨」(ammonia、阿摩尼亞),藉此突破開毛髮角質層,讓染劑進入毛髮比曾,但阿摩尼亞相當嗆鼻,可能刺激呼吸系統。
至於,「對苯二胺」(PPD)則是氧化染髮劑的主要成分,能幫助毛髮上色,但不少文獻顯示,它常引發皮膚過敏反應,甚至對泌尿生殖功能有害,誘發膀胱癌。
為此,趙昭明醫師強烈建議,「能不染就不染」,如果想染髮,應該每次至少間隔三個月以上,另外,在染髮一周內最好不要再接受燙髮,避免傷及髮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