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親子> 親子教養> 【焦點議題】「過了就沒事了」,讓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兒童疏於治療

【焦點議題】「過了就沒事了」,讓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兒童疏於治療

許多人一談到「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就聯想到遭受重大天災、或是經歷越戰的美軍戰士,事實上,幼兒如果遭受重大災變,例如家暴、社區暴力等,也可能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專家建議家長不要以「過了就沒事了」的態度來面對受苦的幼兒。


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施顯學指出,當孩童遭受、或親眼目睹極嚴重的創傷壓力事件後,容易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需要多系統、多角度的介入。

以美國流行病學來看,在遭受重大災變的兒童中,近3~6成孩童之後發展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在社區調查中,近4成孩童遭遇過某種家庭或社區暴力,約有3~6%的兒童青少年符合「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診斷。

台灣常用的診斷標準DSM-V,共分4大主要症狀群,分別為侵入性的災難經驗、畏避症狀、負面認知改變,以及與災難相關的警醒反應不正常提高(容易生氣、睡眠易中斷、過度警醒、過度驚嚇反應等)。

此外,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幼童還可能出現生活能力退化,像是肚子痛、魯莽行為、分離焦慮等身心症狀,必須接受長期治療,絕非家長一句「過了就沒事了」就能解決。

如何進行治療?首先應確認孩童的壓力源是否已解除,需要社工端、學校端等介入。在非藥物治療部分,兒童年齡層的實證研究較少,目前以認知心理治療為主,舞蹈治療、遊戲治療、動力式心理治療等在臨床上也是考慮選項。

至於藥物上,Clonidine、Inderal等藥物被認為對交感神經過度興奮的身體症狀(Sympathetic hyperarousal)有改善;選擇性血清素受器抑制劑(SSRI),如百憂解,在各類的症狀都有效果;抗焦慮劑的長期效益並不明顯,目前主要是在急性症狀上,建議短期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遭遇急性創傷事件時,病人當下的心理狀況往往極度不穩定,不建議立即深談,避免危害病人的身心健康。治療原則應是給予在環境上、心理上足夠安全的支持,酌量給予適當的藥物治療。

施顯學醫師指出,處理創傷後症候群,必須謹慎地考量心理治療的時間點與治療方向,避免造成病人身心的二度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