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自律神經失調不就醫,易罹患慢性疾病
(2021.09更新)42歲李小姐為知名瑜珈老師,除了教學之外,還希望學員追求內心平靜,在一個小時課程中釋放壓力,事實上,她自己卻是壓力沈重,因為同業競爭激烈,讓個性要求完美的她處於緊張狀態,加上過度訓練,引發肌肉疼痛,自律神經失調,焦慮、心悸、疲勞、失眠,以及慢性疼痛。
榮新診所疼痛科主治醫師梁恆彰表示,疼痛是身體發出的訊號,除了是身體出了毛病,也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門診中不少慢性疼痛患者屬於自律神經失調,其中以女性居多。以李小姐為例,從事健康產業,工作時,聆聽柔和音樂,環境令人放鬆,但她給自己太多壓力,加上職業過勞,長期累積下來,令她自律神經失調,產生慢性疼痛。
常熬夜、容易緊張、工作壓力沈重的人,容易自律神經失調,梁恆彰醫師表示,自律神經是由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組成,前者使人興奮、保持警覺、隨時準備因應環境中各種壓力狀態,後者讓人放鬆、休養、恢復身心等。
現代人常因工作壓力大、生活過度緊張,家庭生計因素等無法真正休息,導致交感神經過於活躍,自律神經無法維持平衡,長期處於亢奮狀態,而導致內心煩躁或情緒低落。此外,慢性疼痛也會造成自律神經失調,同樣的,自律神經失調也會導致慢性疼痛。
梁恆彰醫師說,當交感神經太旺盛,無法從緊張狀態轉換為副交感神經主導的休息狀態,身體處於發炎狀態,無法完全的修復,就會自律神經失調,出現焦慮、憂鬱、情緒失調、失眠、過勞、胸悶心悸、心跳快、血壓高、免疫失調、慢性疼痛等症狀。
如何治療這款文明病?梁恆彰醫師說,先依據患者臨床症狀表現,以及透過心律或心率變異檢測,在排除潛在疾病之後,確定病因,進行自律神經調節治療。一般以乾針或水針進行治療,以水針為例,用生理食鹽水或林格式輸液注射疏解末梢神經壓迫,藉此中斷腦部自律神經的不良反射。
梁恆彰醫師強調,自律神經失調並非疾病,但正代表著身體處於亞健康的狀態,必須積極面對,如果合併疼痛,沒有就醫,則可能衍生各種慢性疾病,形成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