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議題】7%青少年曾嘗試自殺!心理師建議家長應正向不批判傾聽
小朋友、青少年也可能憂鬱成疾!即將升上高三張姓男同學,最近心情低落,情緒浮躁,常跟父母吵架,原來他憂鬱症併發,去年他一度因為生活及課業壓力而嚴重憂鬱,休學在家,接受治療。最近即將再度入學,壓力重重,以致再度病發。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中國兒童心智科主任林秀縵指出,暑假即將結束,對於焦慮症/憂鬱症學童、青少年來說,重返校園,面臨重大挑戰,最近門診發現,不少個案因此症狀惡化。
國健署調查發現,過去12個月內,學生經常或總是感到孤單、寂寞的百分比占7.9%,女生比例高於男生。在過去12個月內,學生曾經認真地考慮過自殺者竟高達21.2%,曾計畫自殺的百分比為13.4%,而曾嘗試過自殺的百分比7.8%。
15歲王姓女同學就是典型個案,今年升高一,原本個性就容易焦慮,自我要求高,國一時,因過度焦慮合併憂鬱而拒學,持續接受治療,病情才逐漸改善,重拾書本,通過國中會考,今年準備進入高中。
但暑假期間參加新生訓練,她又開始擔心許多問題,例如,能否適應未來的課程、新同學會不會很難相處,為此,整日焦慮,難以入睡,甚至又產生自殘的念頭,因而提前回診。
林秀縵主任說,青少年在情緒及人格發展上尚未成熟,面對壓力時,常會出現出現災難性的思考,例如:「人生沒有希望,完蛋了!」,有些人因此焦慮、失眠,重則憂鬱、拒學,甚至出現自傷行為。
林秀縵主任表示,張姓男同學就是因為擔心開學後課業成績表現不佳,給了自己過多的壓力,以及挫折感,加上家長不斷責罵,更讓小朋友受不了,以致病發。
林秀縵主任建議,家長應該以正向不批判的態度聆聽孩子的想法,並鼓勵孩子說出內心話,並給予適當的建議,減少孩子過度的擔憂,並保有合理的期待,以免病情惡化。
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青少年不喜歡家長過度干涉,但又希望爸媽可以幫忙自己解決大部分的難題。林秀縵主任分析,家長應給孩子適當的規範,規範之外,則要保留讓孩子能夠適度的探索的空間,讓孩子能從犯錯中學習及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