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議題】捐糞不但可救人一命.還有錢拿

感染「困難梭狀桿菌」患者植入糞菌得救
33歲曹先生今年3月起,因感染困難梭狀桿菌,而反覆腹瀉,經多次抗生素治療,仍無明顯改善,7月接受微菌叢植入術後,腹瀉明顯緩解,排便恢復正常。
台北榮總胃腸肝膽科主任黃怡翔說,人體中約有40兆的細菌微生物存在著,協助維持人體健康與正常運作,絕大多數的微生物生存在腸胃道之中,一旦微生物失調,便會造成疾病,感染困難梭狀桿菌就是典型症狀。
困難梭狀桿菌為腸道菌叢的厭氧細菌之一,在健康者的腸道中不會引發症狀,但當患者長期接受抗生素治療、住院,或使用制酸劑後,腸道菌相遭受破壞,造成感染,症狀為腹瀉、腹脹、腹痛、發燒及腸胃道出血,嚴重時可能引起偽膜性腸炎、毒性巨結腸症,甚至可能致命。
國內困難梭狀桿菌感染人數逐年增加,每10萬人中約30至100人感染,許多患者對於抗生素有抗藥性,治療無效,為此,在衛福部通過特管辦法後,台北榮總積極投入微菌叢植入治療領域。
台北榮總內科部主任侯明志說,該院每年約有365人次感染困難梭狀桿菌,平均每天就有1人發病,如果抗生素治療無效,又反覆性感染,就符合照特管辦法,嘗試植入糞菌改善腸胃道菌相。
北榮「微菌植入治療小組」成立迄今,已執行7例經大腸鏡微菌叢植入治療,其中5例成功,2例仍在追蹤中。
「微菌叢植入治療」需大家捐糞救人
黃怡翔醫師指出,微菌叢植入治療是利用健康捐贈者的腸道微生物,利用新鮮、冷凍或膠囊等方式來製備,再以上下消化道內視鏡、鼻腸管、灌腸或口服膠囊等方式植入患者腸道內,改變其腸道菌相。
不過,並非人人都能捐贈便便,必須符合六大條件,例如,年紀需介於20歲至65歲、BMI小於25、無特殊重大疾病、1個月內無腸炎、3個月內無境外旅遊、3個月內未使用抗生素。
黃怡翔醫師表示,想要捐糞救人,可至北榮感染科接受諮詢,先填20題問卷、抽血,並接受1個月的身體追蹤,皆無異常才會通知到院捐贈,院方每次支付500元車馬費。目前實驗室冷凍庫約可保存80至100份檢體,希望大家一起捐糞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