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保護觀念.父母應以身作則(概論篇)
把握口訣.同時也別輕忽卡通帶來的效果
大多數孩子都會經歷一段認知發展的歷程,才能逐漸成熟,新光醫院臨床心理師張嘉紋提醒,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透過「給、演、睛」口訣,教導孩子保護自己:
「給」給予孩子簡單的判斷標準
父母可讓孩子知道,只要不是家人,就不可以隨意跟別人走,並且向孩子保證,不會找孩子沒見過的人接他。透過簡化的判斷標準,能幫助孩子在第一時間做出判斷,雖然這樣的方式可能無法讓孩子辨識陌生人的善意,但對於學齡前的孩子而言,太複雜的判斷標準也可能讓其陷入危險中。
「演」演練可能發生的情況
在日常生活中,爸媽可以帶著孩子演練不同的事故狀況,協助孩子有機會熟悉可能面對的突發狀況,以及對於這樣的事件進行沙盤推演。
「睛」外出時儘可能不讓孩子離開視線
在公共場合,除了父母須自己注意之外,也須讓孩子理解,當孩子離開父母時可能會產生的擔心及危險,並協助孩子與父母共同合作,而不是玩「你追我跑」的遊戲。
而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表示,看似好玩有趣的卡通其實也潛在危機,曾經發生過孩子因看了卡通人物利用飛傘跳下,因而模仿利用雨傘從家中一躍而下,父母就此與孩子天人永隔。她提到,由於學齡前的孩子模仿能力強,看卡通時最好有爸媽在旁陪同,隨時告知哪些行為是有可能危及生命,不要學習。(推薦文章:看卡通.不再是教養毒藥)
父母須留意家中行為擺設及其行為
對於年幼的孩子而言,環境的安全相當重要,張嘉紋心理師提到,孩子的好奇跟探索的心勝過外界的警戒,因此父母在家中須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家中的擺設,儘可能讓孩子活動的空間是安全無礙的,並在7歲前做好完善的保護措施,如此才能夠鼓勵孩子在家中自由探索,而不用擔憂居家環境中有潛藏危險可能讓孩子身陷危險。
等到孩子年紀大一些,父母能給予孩子適當的界線,漸漸使其了解什麼是「危險」,並帶著他實際認識,林月琴執行長也指出,除了實際帶孩子認識家中環境,也能透過繪本、影片等方式,引導孩子認識危機。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也該留意自己的行為,在孩子面對使用完像是打火機、剪刀等,也要確實歸位並放在高處,以免孩子拿到後做出危險舉動。(推薦文章:盤點家中暗藏的5大嬰幼兒安全危機)
0〜6歲的自我保護認知發展進程
學齡前的孩子有關自我保護力的認知發展,可從瑞士兒童心理學家Piaget的發展階段論來看,2至7歲的孩子在認知發展上處於自我中心期,因此孩子很難理解他人的想法及感受,僅能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也只能注意到事情的一個面向,而非全面,一旦面對危險情境時,孩子並無法像成人一樣,從多個面向思考事情發生的各種可能性。孩子的認知發展分為4個階段,透過以下說明讓爸媽了解該如何建立孩子的自我保護觀念。
0~2歲:林月琴執行長提到,此階段是孩子的第一個反抗期,經常為了反對而反對,也容易出現天馬行空的想法,這時父母採用的應是疏導,而不是禁止的方式,透過「如果……,你要怎麼做?」的問法,明確讓孩子知道發生狀況時,該怎麼反應。
3歲:不僅環境會對孩子造成危險,「身體」也是容易陷入危險中的一大原因。當孩子發展至這個階段,父母應教導孩子對身體部位的認識,提醒父母平常不要使用像是「小雞雞、小啾啾」等代號,要讓孩子明確了解「這是上廁所的地方」,也要明白能夠被碰觸的界線。若有人要抱、要摸,只要感到不舒服,孩子都要確實表達出感覺,爸媽應讓孩子了解「身體是我自己的,我有決定權!」即使是最親近的爸媽,也是如此,以免混淆孩子對身體保護的觀念。
4歲:這階段的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更加強烈,會以自己的想法為主,也會認為,很多事情與自己都是有關係的,若是爸媽問說「如果遇到壞人怎麼辦?」孩子就可能回答出「我要像音速小子一樣跑掉」,或是「我要像皮卡丘把壞人電傷」,爸媽聽到的當下,可能頭痛不已,但也先別急著否定,由於這年紀的孩子具有溝通能力,爸媽可分享可行的解決辦法,或是引用幼兒園中所教的方法,進而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觀念。(推薦文章:探索寶寶自我概念的形成)
5~6歲:雖然孩子於此時已發展成熟,但與進小學後相比,認知能力尚未發展完全,因此爸媽在與孩子講述如何自我保護時,說法必須更加具體。林月琴執行長提到,根據國外研究發現,爸媽在教導孩子自我保護能力時,須維持「4:6」,4成事前安全教育,6成做好保護措施,由於孩子記憶力有限,這樣的比例能減少傷害的發生,進入小學後,才會調整成「5:5」或是「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