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恰好的愛!妳擔心自己過度溺愛孩子嗎?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距離,應是保持一定的物理距離,留給彼此適當的空間,就像太陽與地球一樣,父母(太陽)給予孩子(地球)生命,同時也是在完成自己生命的意義,維持剛剛好的愛,親子雙方才能互相彰顯而茁壯。(推薦文章:家有盧小孩.溫和堅定教養從頭學)
父母常會有的4點問題
在台灣,少子化現象日趨嚴重,多數父母常會因生得少,加上忙碌,沒時間多陪伴孩子,捨不得管教,因而寵壞孩子,親子作家彭菊仙提到,父母常會不自覺地過度關注孩子,幫孩子設想得過於周到,不知不覺就會被孩子的情緒勒索,使得自己深陷痛苦當中。她提出現今父母容易有的4點問題:
過度為孩子排除萬難
曾經有位媽媽幫孩子借了一雙鞋,為了只是要參與一次性的演奏活動,孩子看到後極度討厭,堅持不肯穿上,由於隔天即將表演,儘管媽媽不斷說服,孩子就是不願意接受,還責怪媽媽,最後媽媽忍受不住,只好帶著孩子再去挑選一雙喜歡的鞋子。
彭菊仙老師表示,父母太容易將「愛」的焦點放在孩子身上,太在乎孩子的感受,看到孩子緊張的神情,自己也會緊張不已,而立刻去迎合孩子的各種要求。其實,孩子都有消化情緒的本能,但是爸媽因為太愛孩子,往往不相信孩子能靠自己順利度過卡關的地方。父母當然要同理孩子的情緒,但也要適度地讓孩子知道爸媽的極限與為難之處,甚至是清楚表達爸媽已經為他用心做到的部分。孩子需要透過一次次的不順意、不如意,學習面對自己的情緒,並鍛鍊調整情緒的能力。
深怕孩子吃上一點點小虧
常常會有幼兒園老師感嘆,有時只是因為孩子喜歡將飯含在嘴裡,老師一個小小的碰臉動作,就會引起父母極大的反彈。當孩子回家和父母反應在學校遇到的狀況時,彭菊仙老師認為,先同理孩子的感受是必要的,但多數父母會因為擔心孩子吃了苦頭而過度同理。
父母得知事情的當下,應該先做的是「查證」,與學校老師深入了解孩子的狀況,透過理性的溝通,了解事情的真相,之後再做妥善的處理。彭菊仙老師也提醒,父母可以鍛鍊孩子承受壓力的能力,可以允許孩子偶爾的焦慮、生氣,雖同理安慰,但切記不能過於感同身受,允許孩子擁有消化情緒的時間。
太快滿足孩子的各項需求
因為只有一個孩子,所以父母總是覺得要給孩子最好的東西,穿上一身名牌,用的都是最高級的物資,但無形中也會養成孩子「我一定都要用最好的」的價值觀,只要不是名牌物品就無法接受。
彭菊仙老師表示,父母應從小讓孩子清楚什麼東西是「必要」,哪些又屬於「想要」,身為父母的責任,應是去提供能讓孩子吃飽穿暖的生活必需品,至於多出來的物質欲望,則是要帶著孩子藉由一點一滴的透過努力去追求,像是利用獎勵、集點的方式,讓孩子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了解想要得到其他物品,必須付出額外的努力,他們得到後也會格外珍惜。
幫孩子打點好一切
孩子成長中的每個階段,都有應該發展的能力和技能,像是2〜3歲的孩子可以慢慢學習吃飯,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吃得不太好,就一口一口餵,反而會剝奪孩子練習吃飯的能力。彭菊仙老師提醒,如果父母願意陪伴引導,並準備好適合孩子的環境及相關工具的前提下,孩子能夠自己完成的事,就該讓孩子自己做。從小練習孩子做事,甚至是一同參與家事,孩子會因為增長能力而在未來更有自信。
被過度溺愛的孩子.父母該怎麼做
「對人不尊重、對事不負責任、對物不珍惜」,是孩子被過度寵愛後容易出現的態度,彭菊仙老師提到,從一些行為上也能看出孩子是否被過度溺愛,像是沒有物權的概念。當孩子看到喜歡的物品時,在沒經過他人同意會直接拿取,若是沒有得到想要的東西,孩子的情緒就會失控,父母若又沒辦法緩解,就可能選擇妥協,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認為「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孩子出現又哭又鬧的當下,父母不該是被孩子的情緒所勒索,應是帶著孩子到角落,使其將情緒完全宣洩,再試著利用其他事物來轉移注意力,等到孩子情緒穩定之後,一同約定在下次合適的時間點,再完成這件事。
彭菊仙老師也提到,另一項狀況常出現在被過度寵愛的孩子身上,是「無法了解自己的價值」,且無法換位思考,因為許多事情都是父母幫忙完成,因此孩子無法了解到服務他人是件快樂的事,且知道自己具有這項能力。這時父母可從日常生活中做起,像是說出「媽媽現在很累,可以幫忙倒一杯水嗎?」等到孩子完成這件事後,父母不吝嗇地給予讚美,讓孩子在服務的過程中,了解到自己是有能力幫助他人的,長時間下來也能培養出利他精神,學會站在別人的立場將心比心。當孩子學會體貼他人時,父母適時給予肯定,孩子便也能自我肯定。
實施愛的教育.父母必須把握原則
彭菊仙老師提到,對於孩子的犯錯,父母可以放寬心看待,了解「犯錯是能矯正孩子的機會」,現今的教育環境鼓勵孩子充分表達,因此這一代的孩子犯錯時多半會想極力表達,但可能被父母認為這是在頂嘴。當父母與孩子發生衝突時,建議父母先傾聽、同理孩子的感受,讓孩子覺得「父母跟我是同一國的」,只要父母這麼做,就有機會進一步引導孩子思考為什麼這件事不能做,會有什麼後果,然後再去引導孩子思考該怎麼做比較好,透過孩子自己想通、認同,才是最棒的教養。(推薦文章:別讓bobo變成小霸王:概論篇)
彭菊仙老師提醒,想要採取「愛的教育」,執行的前提必須要有原則,當孩子情緒一上來時,父母容易把持不住,也會說出像是「再吵,我就把你丟出去」這類不理智的話語。
建議父母當下無須說出太多的管教話語,只要向孩子說3次,清楚表達想要孩子停下手邊不恰當的事情,若孩子選擇不理會,可退讓一次,讓孩子了解父母也是有彈性的,但在退讓後,孩子還是選擇不理會,這時就能堅定地阻止孩子的行為,並提醒孩子「這是我們有約定過的」,當下孩子可能會出現哭鬧等反應,父母也要冷處理、堅持原則,除非孩子做出像是摔東西、撞牆等行為,父母就要先處理孩子情緒,再進行管教。彭菊仙老師建議,在孩子6歲前,儘可能養成各項好習慣,父母在未來的管教上就會較為輕鬆,也能避免自己過度溺愛孩子。
正向管教3步驟
彭菊仙老師提出正向管教3步驟,因為學齡前的孩子容易忘記自己為何做錯,因此父母應保有一定的風範及威望,當下讓孩子記得犯錯的原因及解決辦法。
步驟1:同理。在孩子的錯誤被發現的當下,父母應先「同理」孩子的心情,不要直接指責孩子的錯,才能逐漸卸下心房。
步驟2:溝通。接著,引導孩子思考自己的做法會導致哪些不好的後果。
步驟3:思考較佳的辦法。在孩子清楚且願意承認錯誤時,帶著他還原到事件的一開始,並思考該如何做才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