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親子> 親子教養> 性侵繪本《蝴蝶朵朵》值得我們思考:當受害孩子化身為「壞小孩」,我們依然會心疼嗎?如何同理、給這些孩子多一些空間?

性侵繪本《蝴蝶朵朵》值得我們思考:當受害孩子化身為「壞小孩」,我們依然會心疼嗎?如何同理、給這些孩子多一些空間?

(2021.06更新)隨著兒童性侵繪本《蝴蝶朵朵》的出版與推廣,家中性侵的議題得到高度重視,許多單位紛紛投入資源,希望孩子能夠了解熟識關係中的不當行為,大人則能辨識受傷的朵朵並且給予協助。但是,有時朵朵表面上看起來並不像受了傷。

一個國小女孩,聽了學校的性侵害宣導後,理解到「原來爸爸從幼年時對我做的」是錯事後,焦慮到罹患精神官能症,老師發現後問出實情予以通報,爸爸被收押並剝奪監護權。我們以為這個女孩得到了拯救,對吧?

實際上,女孩恨死了老師、警察、社工、法官,甚至媽媽。「我是要你們告訴爸爸他做錯事了,不是把他關起來,我不要再也見不到他。」女孩開始說謊、頂嘴,慫恿同學跟她一起偷竊。

一個國小男孩,被發現擔任「導演」,帶著同學玩「拍A片」的角色扮演遊戲,社工介入後,發現孩子自小遭到親人性侵,在啟動調查時,這位親人已經去世,導致無法究責。「其他的孩子也被帶壞了。」老師知道孩子受了傷,但仍然非常苦惱且不知如何處理。

表面上的壞孩子

當我這樣較有脈絡地描述整個故事,相信大家都能理解,這兩個孩子受傷了。有些孩子被傷害時會顯得退縮、失能或無助,但也有一些孩子用反抗和叛逆表達他們的憤怒。

這樣的孩子當然需要專業人士的協助,需要有瞭解兒童性創傷的專家,以及他們熟悉信任的成人,陪伴他們重新建立對世界的看法、對生命的想像,以及與他人的關係。但當我們說:「要找到這個社會上隱身的朵朵,協助他們重新站起來」的時候,只有專業人士可以協助嗎?其他一般人能做什麼?

簡化的宣導很少告訴我們該怎麼做。但我們設想這樣的狀況:若我們自己的孩子班上就有這樣的同學,我們會看到什麼?其他家長不會知道這個孩子之前經歷了什麼,相反地,表面上我們會看到一個行為偏差、影響班上秩序且帶壞同學的孩子。

看見「壞小孩」的需要

這樣的「壞小孩」會背負越來越多的標籤,我們也越來越傾向告訴自己的孩子「不要接近這個同學」。最困難的部分就在這裡:當朵朵化身為「壞小孩」,而不是「可憐的孩子」,他會越來越難獲得同理,身為「受影響班級同學的家長」,我們也會越來越排斥他。

這就是「傾全村之力方能養大一個小孩」的時候,不難理解大部分家長會反彈:「我的小孩為什麼要承受這些?」或者「他的原生家庭在幹嘛,為什麼把小孩養成這樣?」但如果學校、老師和專業人士等都已經介入設法協助這個孩子,我們能不能站在「希望所有孩子都能儘量得到幸福」的角度,給孩子多一些空間。

我們也許不知道這些行為背後真正的原因,但我們可以支持老師,並與自己的孩子討論,如何看到自己的同學是需要協助的。朵朵很難被發現,但一旦發現了,才是挑戰真正開始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