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懷孕> 孕期百科> 4類型孕婦產檢溝通術

4類型孕婦產檢溝通術

孕期的產檢很重要,如果能找一位與自己溝通無礙的產檢醫師,相信在過程中,彼此更容易建立互信與默契,不僅可降低對生產過程的恐懼,也有助減少醫療糾紛。

迎接新生命,原本該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情,但過程中,萬一不幸發生任何狀況,讓當事者及家屬難以接受時,即有所謂的「醫療糾紛」,更甚者,一狀告到法院而使雙方必須對簿公堂。其實,誰也不樂見這種事情發生,這時,雙方是否溝通無礙就非常重要了。



以檢查報告數據為主

新聞不時傳出產檢的醫療糾紛,理由不外乎是「產檢時,未看出胎兒異常,而生下畸形的寶寶」,或是「生產過程中發生意外,對醫師處理的方式感到不滿」。據衛生署統計,婦產科醫師的醫療糾紛案件數量,堪稱「大宗」。
遠華婦產科診所院長王瑞生表示,孕婦形形色色,有些人一講就通,有些人則是聽了沒懂,因此,得先確認其「了解」程度為何,再用適當的方式表達,期望能減少溝通的障礙。
他說,現在幫孕婦產檢時,一切都以產檢報告的「數據」為主,以「唐氏症母血篩檢」為例,通常危險機率低於1/270者,可不需要進行羊膜穿刺檢查,因為其意義是指生出唐寶寶的「機率很低」,但不代表「絕對不會」生出唐寶寶。但許多孕婦聽完解說後,仍習慣會問上一句「這是正常,還是不正常?」王瑞生醫師解釋,生出唐寶寶是機率高低的問題,實在無法用「二分法」說明,這仍有賴孕婦對此有所認知,否則易陷入「雞同鴨講」的窘境。就如同當前醫療科技進步,的確「降低」了生產風險,但不代表是「零風險」。
王瑞生醫師坦言,過去他習慣講「沒問題」、「別擔心」等話語安慰患者,目的是使其寬心,但身處現在的醫療環境,這些話不能多講,避免一時好心的安慰卻成日後訴訟的「證據」。
面對百百種的孕婦,產科醫師又該如何與之溝通呢?針對以下四種類型,王瑞生醫師提出他的建議:


迷糊型孕婦‧打起精神聽專業意見

「胡小姐,這兩個禮拜來,你的體重又增加了兩公斤,已經超出標準,要多注意飲食、控制體重喔!」
「?小姐,距離上次產檢有兩個月了,錯過了一些檢查……」
王瑞生醫師說,面對迷糊型的孕婦,只有一再提醒,並盡可能提供書面資訊,讓孕婦可隨時看到、想到。如針對體重控制不佳或營養不均衡者,就會加強告知營養不足對胎兒及未來的影響有哪些、過胖增加生產風險對孕婦的影響等,期望孕婦對狀況多一點了解,並因此多一點警覺。
他指出,由於該院每次產檢都會為孕婦照超音波,追蹤體重時,有明確的數字做為依據,有助孕婦增加警覺意識,讓自己更注意體重管理與均衡飲食。
至於經常忘記產檢的孕婦,該院有病歷追蹤機制:衛教室會針對太久未回診的患者,進行聯絡以及時提醒並了解狀況,避免孕婦因疏忽定期產檢而錯過某一項檢查。甚至會刻意把該名孕婦的產檢時間提前,減少因相隔時間太久而忘記的狀況發生。
他說,對於迷糊型的孕婦,只有提醒再提醒,避免疏忽影響了媽媽與胎兒的健康!

節制甜食‧控制血糖
@邊內:準媽媽也許會認為不過是吃了一點甜食或幾片巧克力,不需要太緊張!但別忘了,孕期的血糖控制很重要,主要是懷孕時會分泌荷爾蒙,會使人體代謝速度變慢、血糖升高,而大多數的孕婦能夠自行調節反應,產生更多的胰島素維持正常的血糖運作。但有的孕婦則無法適應這種變化,而經常處於高血糖的狀態。這時就需要透過營養諮詢,運用正確的飲食方式,在不影響胎兒生長的狀況下,降低澱粉類及甜食的攝取量,使血糖能控制在理想範圍內。



緊張型孕婦‧透過足夠資訊化解緊張

「醫生啊,你要看清楚喔,新聞說那個╳╳╳,產檢時,醫師沒仔細檢查,結果孩子生下來,手臂少了一段,好可憐啊!」
「剖腹產有沒有問題啊?電視新聞說有個產婦在剖腹產後,不知出了什麼問題,就昏迷了……」

每次只要有類似新聞事件發生,緊張型的孕婦在產檢時,就容易提出各式的疑問,無非是擔心自己也有類似狀況。然而,醫師所能做的,就是「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
王瑞生醫師表示,每一項檢查都有其極限,同時,也存在著「有效期限」,如週數較少時所做的超音波檢查,其結果只是當下確認的狀況,無法涵蓋持續發育的胎兒狀況;即使如最精密的高層次超音波檢查,也無法給「胎兒正常」的保證;另外,如B型鏈球菌篩檢的結果只能維持一個禮拜,如果36週的檢查結果為陰性,但41週才生產,「陰性」的結果就過了「有效期限」。
他說,進行如超音波檢查時,看到有任何的異樣一定要告知(即使以經驗判斷,對於胎兒的影響可能不大),一旦告知,必然又會讓準媽媽背負沉重的心理負擔,醫療專業所要做的,就是以更充分的資訊(除口頭說明,最好附有書面說明)提供給準媽媽,再者,就是善用舉例,引用與該孕婦狀況類似,最後歡喜生下健康胎兒的實際例子,期望能以此化解準媽媽的緊張心情!

資訊型孕婦‧以共同討論取代質疑態度

「為什麼我在網路上查到的資料,跟醫師說的好像不太一樣喔……」
「這些檢查一定要做(或為何不用做)嗎?我又不是高危險群……」

面對會主動搜尋相關資料的準媽媽,王瑞生醫師認為,這些都是「可以溝通的對象」,雖然偶爾不免出現「質疑」的態度,對醫師的處置提出疑問,但也代表這些人對問題已有「相當的理解程度」,這時,最要緊的就是要協助其正確解讀資訊,他說,當資訊型孕婦的「疑問」被解開後,連帶地,對醫囑的接受度也將隨之增加。
拜網路科技發達所賜,往往只要輸入一個關鍵字,就有源源不絕的資訊,因此,透過網路搜尋資料的人愈來愈多,但如何辨別資訊的正確與否,更需要專業知識做為「靠山」!因為每個人的狀況不一樣,所適用的方式也不盡相同,真的無法同一而論,但王瑞生醫師相信,如果資訊型孕婦願意用討論的態度,取代寧可相信網路資訊並用來「質疑」醫師的專業,相信產檢醫師在時間允許的狀況下,會樂於與你一起討論,並給予最適合你的專業建議。

自主型孕婦‧一切以母體胎兒健康為依歸

「我挺著肚子好累,反正胎兒已滿36週了,算是足月了,乾脆先催生好了……」
「醫師,我不想生下╳╳座的寶寶,不如再多等兩個禮拜,等到下一個星座週期開始時,我再生好了……」
當孕婦自主意識較高,帶著定見主動下指令,希望醫師配合時,不可否認地,往往容易讓雙方發生摩擦,王瑞生醫師說,站在醫療專業的角度,所思考的層面必然大過孕婦的主見,無論如何,都必須以不影響媽媽與胎兒的健康為前提下,思考配合準媽媽心願的可行度。
如胎兒滿36週雖然看似足月,但胎兒的肺泡成熟與否仍令人擔憂,準媽媽可能未必了解這麼多,這時,就需要多與之溝通,建議其靜心等待自然陣痛的到來。至於想避開任何特定日子,也還是要看胎兒的狀況,不是準媽媽說想延期就延期。
王瑞生醫師說,行醫過程中,不免碰過「一直希望做某件事」的準媽媽,如果拒絕,她們會選擇去別家診所;如果在安全無虞的狀況下,選擇配合的話,院方將會請夫妻雙方簽字、蓋手印,萬一日後得在法庭相見時,此份文件多少可保障醫療人員的權益。
他提到,偶爾碰到因宗教教義而堅持不開刀、不輸血的孕婦,除非面臨「沒有更好的方法」之狀況下,基於「救命之用」會強制執行必要醫療行為,否則醫師多採尊重、配合態度,但這一切也會事先溝通,甚至以白紙黑字寫明狀況。
當自主型孕婦碰到專業醫師時,雖免不了上演一場溝通的拉鋸戰,無論如何,母子均安才是最重要的結果!

選醫師‧孕婦要在乎自己的感覺
王瑞生醫師說,現代人因資訊來源充足,多會事先打聽一些口碑不錯的醫師,但他提醒孕婦,「醫師的名氣不重要,自己的感覺才重要」,畢竟要與醫師溝通、建立默契的是自己,不少人在懷孕前期會花時間找尋合適的產檢醫師,如果「感覺」不對,還能及早換醫師,然而再怎麼換,他建議,務必留給最後的接生醫師最少二至三次的產檢機會,才能掌握孕婦狀況。
如果真的發生不可避免之意外狀況時,王瑞生醫師表示,相信「產檢醫師願意用誠懇的態度與產婦一起面對」,將有助化解雙方的歧見。

王瑞生醫師
現任╱遠華婦產科診所院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婦產科系兼任講師
經歷╱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科暨生殖醫學中心專任主治醫師‧美國紐約州羅徹斯特大學醫學院生殖內分泌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原文刊載於2009年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