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量胎動輕鬆做!
DIY測量篇~
大部分媽咪都被告知:懷孕到了20週前後才會初嘗胎動的滋味,但事實上,科學家發現大約在懷孕8週左右,胎兒便可以在子宮內動來動去,只是動作小而弱,所以媽咪感覺不到。
財團法人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張建玫解釋:「就像地震分成〝有感地震〞和〝無感地震〞,媽咪第一次感覺胎動好比出現了〝有感地震〞,出現的時間會因為個人因素(例如敏感度)、胎次(初產婦較晚)而有所不同,臨床上大部分的媽咪是在16~20週之間發現。」
健康胎兒的胎動頻率會隨著懷孕週數而有起伏,張建玫醫師指說有統計數字指出:妊娠20週以後,胎兒一
天平均在媽媽肚子裡動300次以上。
正常的有感胎動:一小時三次
胎動(Fetal movements)在醫學上的正式定義其實是:在超音波下觀察胎兒的運動。但也有人把胎兒的自發性運動,例如胎兒身軀的滾動、伸張的動作、四肢和軀幹的同時動作等;以及被動性的活動,像是受到媽媽呼吸或大動脈搏動、咳嗽等動作影響所產生的動作等,全部視為是胎動。
也就是說,舉凡胎兒在子宮內的活動狀況,例如打嗝、伸手、踢腿、翻、滾等動作都是,所以一天當中會有300多次的胎動是很平常,但媽咪不一定有空去察覺它,也不需要無時無刻都去檢測它。
【測量目的】Baby,Are you ok?
張建玫醫師表示,觀察並測量胎兒活動頻率可以有兩個好處:
1.較有積極的意義:確認胎兒是否健在?
「除了定期由醫師進行例行性的產檢是孕期檢測媽媽與寶寶健康的主要方法,平日媽咪可利用自我測量胎動,去檢查確認胎兒是否仍健康持續成長。」
2.利用固定的胎動記錄時間,建立母胎溝通習慣。
不知道如何進行胎教的媽咪,不妨在每天抽出的定時測量胎動時間裡,跟胎兒好好聊一聊,把妳今天的感受或者想對胎兒說的話一並說出。「讓測量胎動既是觀察胎兒安好的依據,也是母嬰互動的好時機。」
【測量方法】媽咪定時DIY撇步
利用媽咪可以好好休息的時候,在安靜舒適的地方,靜靜地感覺並記下腹中胎兒〝動〞的次數,以及你倆溝通的情形。
Tip 1:時間最好固定,而且是可持續安靜30分鐘至1小時為宜。(例如每天晚餐過後)
Tip 2:一開始時可以先跟胎兒打聲招呼(例如可以跟他說:親愛的寶貝,媽咪現在要數一數你一個鐘頭會動幾下喔!),讓胎兒知道這個〝約會〞即將開始。
【測量結果】有異狀時留意警訊
正常參考值: *30分鐘內有3次以上的胎動。
*1小時內至少有3次以上的胎動。
醫師叮嚀:「次數計算是人為操作,結果只要在以上兩種範圍內都屬正常,無須立即就醫。另外,媽咪感覺胎兒有許多部位同時動或連續性動作時,只能計算為1次。」
異常警訊:
*與前天相比較,胎動次數減少了50%及以上。
*12小時內均無胎動,或一整天胎動次數少於4次。
醫師叮嚀:「偶而監測到胎兒毫無動靜時,可能是胎兒正在睡覺,暫勿慌張,媽咪可以吃點東西、搖一搖肚子、用聲音刺激等方式來喚醒胎兒,或者稍後一小時再試(胎兒一次睡眠周期約為20~70分鐘)。若情況確定如上述兩警訊則應立即就醫。」
胎動測量Q&A
Q:每個孕媽咪到了懷孕中後期都一定要自行測量胎動嗎?
A:測量胎動是確認胎兒健康成長的一項依據,建議媽咪盡可能在一天當中撥一次時間去做。
當然,此測量也不須刻意執行,若產檢一切正常,胎兒如預期中的成長,媽咪可放寬心情採隨機測量,例如掌握一天中有4次以上感覺到胎兒在活動即可。
Q:胎動頻率高表示胎兒較〝好動〞?胎動頻率低表示胎兒較〝文靜〞?
A:醫學上並沒有發現有這樣的對等關係。胎兒的胎動頻率多寡可參考<圖一>,最好是固定,如果媽咪有發現胎動突如其來的增加或減少,可能都是危險的警訊,媽咪可嘗試稍作休憩一段時間,胎動若依然不正常最好盡速就醫。
NST測量篇~
一般媽咪除了在家自行測量胎動次數,婦產科醫院也有專門的機器可以為有需要評估胎兒生理活動的媽咪進行「非壓力試驗」以便監測胎動。
【NST如何測量胎動正常與否】
「非壓力試驗(Non-stress Test,簡稱NST)」的方法是,請孕媽咪平臥在檢查檯上,裝上胎兒心跳及子宮收縮監測器,媽咪若有感覺到胎動時便按一下按鈕,會有記號記錄在報表紙上,此測量一次至少需要20分鐘。
正常者:20分鐘內若至少有2次胎動,且伴隨每分鐘胎兒心跳增加15次,並持續15秒以上者,屬於有反應性(reactive),表示胎兒正常。
異常者:若胎動過少或沒有感覺胎動,也就是沒有合格的胎動和胎兒心跳加速,屬於非反應性(non-reactive),屬不正常。
張建玫醫師表示,出現非反應性時,通常會請媽咪再做一次,但需要吃些含糖食物或飲料(可能胎兒正在睡覺),或將腹部輕搖或用聲音振動來刺激胎兒,叫醒睡眠中的胎兒之後,再記錄20分鐘觀看結果。
【哪些情況需要以NST測量胎動】
1.懷疑胎兒有生長遲滯等異狀時。
2.在醫院安胎中的媽咪。
3.超過預產期的媽咪。
4.即將臨盆的媽咪。
「NST是胎兒生理活動評估(Biophysical Profile,簡稱BPP)的五大項目之一,臨床上需要進行胎兒健康狀態檢查時,只做胎動次數測量是不夠的。」張建玫醫師補充道。
記錄分享篇~
我的胎動初體驗
分享媽咪:Candy媽咪
紀錄方式:懷孕29週後較固定在每天下班時段,約30分鐘。
甜蜜回憶:
我第一次感覺到胎動是在22週又3天的清晨,因為肚子裡的〝他〞充當了那天的〝鬧鐘〞。那天7點不到,我莫名醒來,坐起身後突然發現腹部有東西在動,幾秒呆滯後我才意會到這就是〝胎動〞。「一種全身細胞都甦醒的感覺,我是媽媽了,我的新人生開始了……」這是我當下的心情。
之後我並沒有馬上去測量胎動,直到28週左右,因為當時工作壓力很大,若加班總感覺肚子動個不停,產檢醫師建議我要留意胎動次數,可以深呼吸或胎談的方式緩和緊張情緒。於是我開始在每天下班搭車,或需要加班之前,特別靜下心來數寶寶胎動的次數,也順便和寶寶聊聊天,說說媽媽這一天都在忙什麼、最近幫他採買了什麼東西、要他乖乖等。
張建玫 醫師
現任/現任財團法人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
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醫學士
專長/周產期醫學、胎兒頸部透明帶認證、4D胎兒立體超音波
~原文刊載於2009年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