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4檢查.照顧寶寶之餘也要留心自己
文章目錄
產後媽咪狀況多
有些媽咪雖然只花數個小時的時間就成功「卸貨」,但從孕期開始,整個身體的生理改變,到生產時造成的傷口,對媽咪的身體皆造成相當大的影響。奇美醫院婦產部產科主治醫師徐英倫說明,產後媽咪在平日裡,需要觀察身體的復原狀況,才能知道在回診時,如何確切地將不適之處告知醫師,再配合醫囑,有助讓產後媽咪復原得更為良好。
.自然產的媽咪
建議在產後4~6週回診,因為傷口多半是在陰道,也比剖腹產來得小,因此恢復得較快。除非生產時,出現胎兒過大、出生速度太快或生產過程施力不當等因素,造成傷口裂傷的程度較大(一般稱作是4度裂傷),因感染的風險隨之增加,此時的傷口照護,就得更加小心謹慎。
.剖腹產的媽咪
產後的1~2週,就可以先回診確認傷口的復原狀況,若碰到有蟹足腫體質的媽咪,也可趁這個時候確認並進行預防疤痕增生的措施。
產後回診4檢查
徐英倫醫師表示,產後回診透過內診和相關檢查,除了確認身體正朝向恢復健康的方向外,也讓媽咪們可以安心的將精力放在育兒生活中。此外,因為懷胎10月加上產後2個月,等同將近1年多沒做過子宮頸抹片檢查,徐英倫醫師建議,產後回診不妨順便做子宮頸抹片檢查,看是否需要接種相關疫苗。
Item1.子宮檢查
透過內診確認子宮頸的長度是否恢復到跟生產前一樣,還有生產後,子宮也應該在6~8週左右恢復到和懷孕前一樣的大小(約一個拳頭)。
產後惡露顏色會呈現鮮紅色,產後6~8週回診的媽咪,惡露應偏向白色或透明黏液,或是已經排除乾淨。徐英倫醫師表示,若這個時期回診的媽咪,惡露量還是很多、顏色過濃、有腥味或是伴隨腹部疼痛等,就可能有感染的情況,需要配合抗生素等藥物進行治療。
Item2.泌尿道檢查
骨盆肌肉及其他支撐懷孕期間的肌肉組織也會相對鬆弛,徐英倫醫師解釋,常見的骨盆鬆弛現象包括:膀胱脫垂、子宮鬆弛、直腸脫垂、尿失禁等,一般尿失禁的情況在產後3個月內會慢慢地恢復。徐英倫醫師建議自然產的媽咪,產後可以開始緩慢地做骨盆運動(俗稱的凱格爾運動)來恢復陰道的緊縮,減少尿失禁或子宮脫垂的可能性。
相反地,有些媽咪會出現排尿困難的情形,徐英倫醫師表示,產後的泌尿道檢查,是基於後期胎頭壓迫到泌尿道造成的影響。一般而言,生產完就會確定媽咪是否在4~6小時內可以順利排尿,因為尿液滯留容易增加泌尿道感染的風險。
Item3.乳房檢查
為了因應寶寶的哺乳需求,產後的乳房大小會持續到哺乳期整個結束。產後3~4天是乳房開始準備乳汁分泌豐沛的時期,也是建立穩定奶量的黃金期。產後4~6週回診,除了關心產後媽咪親餵母乳的情況外,並評估是否有乳腺管阻塞疼痛、紅腫發炎、局部壓痛、硬塊、甚至是發燒畏冷等情形。若是有上述症狀,代表媽咪可能受到感染,需要後續的治療或協助。此外,哺乳期間因為寶寶吸吮乳頭會讓子宮收縮,也會讓惡露排出,或是出現少量出血,若出血量過大或異常,媽咪可回診告知醫師以安排進一步檢查或處理。
Item4.傷口復原狀態
產後4~6週時,傷口恢復的情況也是檢查重點。自然產媽咪有時會需要剪開會陰來幫助胎兒分娩,目的是為了「控制傷口裂開的方向和大小」,目前縫線材質都可由人體吸收,不用另外拆線,但仍需觀察傷口復原的情況。
剖腹產的媽咪則會建議產後1~2週回診,主要確認剖腹產的傷口是否有發炎、紅腫、癒合不良等問題。徐英倫醫師解釋,現在的剖腹產開口越來越小,縫線也採用可由人體吸收的材質,使得傷口復原也較快速。
徐英倫醫師
現職╱奇美醫院婦產部產科主治醫師
學歷╱陽明醫學院醫學系學士.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
經歷╱衛生福利部澎湖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婦產部產科研究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婦產部總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婦產部住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