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懷孕> 孕期百科> 降低懷孕與生產風險 拒絕高危險妊娠

降低懷孕與生產風險 拒絕高危險妊娠

相信準媽媽們對「高危險妊娠」這個名詞並不陌生,妊娠高血壓、前置胎盤、妊娠糖尿病等,都是常見的高危險妊娠族群,高危險妊娠並不是一種病症,而是將潛在懷孕、生產風險較高的懷孕婦女加以歸類的一種定義。

文章目錄

妳是高危險妊娠一族嗎?在邁入超少子化的時代,高齡懷孕人口比例逐年增加,從廣義來看,平均每兩名孕婦就有一人可歸類為「高危險妊娠」。當懷孕、生產的風險比一般人高,該怎麼做才能降低風險?如何避免自己成為高危險妊娠一族?高危險妊娠可以採取陰道自然分娩嗎?關於高危險妊娠的種種疑問與迷思,準媽媽不可不知。

高危險妊娠比例約占50%

台北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資深主治醫師陳震宇表示,在懷孕照護走向精緻化的趨勢下,從廣義解釋,幾乎平均每兩名孕婦就有一人是高危險妊娠一族。他指出,只要在懷孕過程中母親或胎兒有已知潛在的危險性,並且有可能會影響到母親、胎兒的健康與生命安全,都可被歸類為高危險妊娠,例如胎位不正、羊水過多或過少、母親懷孕年齡過大或過小、胎兒過大、多胞胎懷孕等這些並非疾病症狀的情形,也都會提高懷孕與生產的潛在風險,因此,也屬於高危險妊娠。
此外,高危險妊娠族群有增加的趨勢,主要原因與高齡懷孕婦女逐年增加、少子化、不孕症等因素都有關係。陳震宇醫師進一步解釋,高齡懷孕,會提高胎兒發生染色體異常的機率,透過人工生殖方式,也會增加多胞胎機率,因而使得懷孕生產的風險大大提高。自願性或非自願性剖腹生產的比例增加,此胎剖腹產也會增加下一胎懷孕生產的風險,由此可見,被歸類為高危險妊娠的孕婦占全部懷孕婦女的比例,其實是相當高的。

降低懷孕生產風險來源

如何才能降低懷孕、生產的風險?首先,必須先了解這些風險從何而來。陳震宇醫師:「高危險妊娠婦女懷孕風險比一般人高的原因,主要可以從母親、胎兒和羊水胎盤這三方面來解釋。」
母親方面
懷孕前或懷孕時有以下狀況的孕婦,都屬於高危險妊娠。
1.母親懷孕前即有合併內科疾病,包括免疫系統疾病例如紅斑性狼瘡、氣喘、癲癇、甲狀腺功能異常(甲狀腺亢進或低下)、心臟疾病、肝腎疾病、血小板病變等。
2.懷孕時出現併發症,例如有早產、子宮頸閉鎖不全、妊娠毒血症、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等。
3.母親懷孕時受到病毒感染,例如梅毒、淋病、皰疹、菜花、愛滋病等。
4.母親子宮曾施過手術,例如前胎剖腹產、子宮肌瘤切除術、子宮整形手術等。
5.懷孕年齡過大或過小等。

胎兒方面

例如早產、早期破水、多胞胎、胎位不正、胎兒生長遲滯、胎兒過大、過期妊娠、胎兒染色體異常、胎兒窘迫等,這些狀況的發生原因,可能與母體健康有關,但也可能並沒有明確的原因。

羊水與胎盤方面

例如前置胎盤、胎盤植入、胎盤早期剝離、羊水過多或過少等,通常無法事前加以預防。

了解高危險妊娠的風險來源,可以發現,有些情況無法事先預防或因為調整生活方式而改變,例如子宮和子宮頸問題、胎盤和羊水問題、胎兒先天性異常等,但仍有些問題是準媽媽可以控制的,陳震宇醫師舉例說:「懷孕前就有內科疾病的孕婦,建議最好是穩定病情再懷孕,懷孕後則是做好病情控制,按時服藥,避免自行停藥等,都有助於降低懷孕、生產的風險。」

高危險妊娠的診斷方式

準媽媽在懷孕前的健康狀況、生活習慣對懷孕都有一定影響,因此,懷孕前的疾病史是重要的評估指標之一。陳震宇醫師表示,評估高危險妊娠的方法,包括懷孕前的個人疾病史和手術史、家族疾病史;懷孕時母體與胎兒的生理情形,是否有併發症、孕期感染、懷孕年齡、懷胎數等;生產時的情況,例如急產、產程遲滯、胎兒窘迫、臍帶脫垂、生產週數、胎位等,每一種狀況對胎兒與母體的潛在風險影響程度不一,而且並非所有的高危險妊娠孕婦都會發生上述情況,由於個別差異大,因此,孕媽咪必須與醫師配合,透過完整的產前檢查、孕期照護來降低各種風險。

陳震宇醫師指出,評估高危險妊娠的方法如下:

1.主動告知過去的疾病史:

有些疾病和懷孕可能會互相影響,例如懷孕前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腎臟病、內分泌疾病、癲癇、藥物成癮、血液方面疾病、氣喘、生殖器官疾病或不孕、肝病、甲狀腺功能異常等,另外,曾施行過那些手術也應主動告知醫師,特別是曾有流產、早產、剖腹生產、施行子宮方面手術等。

2.不可輕忽產檢常規項目:

產前檢查中的常規檢查項目,包括量血壓、體重、尿液檢查、測量子宮底高度、腹圍、血液檢查等,藉由這些檢查能初步了解準媽媽的身體狀況,如有需要也會進行內診。

3.醫師問診有疑慮要提出:

在兩次產檢之間,如有任何的身體不適或感冒生病等情形,或有任何疑慮應把握產檢時醫師問診時間,主動提出。此外,每次產檢醫師也會詢問準媽媽懷孕情形,例如胎動情形,用藥情形等藉以評估母體和胎兒的情況。

4.超音波檢查:

透過超音波檢查得以掌握胎兒的生長狀況,例如妊娠週數、胎兒體重、胎位、羊水量的變化、胎盤位置、子宮頸長度、胎兒生理活動評估、子宮血流、臍動脈血流等。

5.胎兒監視器:

有早產疑慮時,是監測胎兒活動狀況及母親子宮收縮頻率的工具。

6.需自費的特殊檢查項目:

因準媽媽的個別需求,或是在產檢常規檢查中發現異常,醫師會依個別情況建議進一步做染色體檢查,例如絨毛膜取樣、羊膜穿刺、基因檢查或臍帶血檢查等以確認胎兒是否有染色體異常。此外,若有早產徵兆,也要視情況安胎,並做適當的醫療處置。

孕期處置方式因人而異

是否被診斷為高危險妊娠的孕婦,都必須量身訂做一套產檢項目?或者必須額外自費做更多產檢項目?陳震宇醫師解釋,高危險妊娠的一般處置方式,仍必須依照每個孕婦不同的疾病、症狀做出相對應的處置,由於被歸類為高危險妊娠的病症非常多,而且在不同懷孕時期,有不同處置方式,換言之,即便高危險妊娠孕婦給同一位醫師產檢,也沒有統一標準的處置方式,因此,建議準媽媽應該依照醫師指示進行,如果有任何疑慮,可在產檢時諮詢醫師建議。
另一方面,陳震宇醫師表示,由於擔心孕婦或胎兒可能會出現程度輕重不一的併發症,危及健康與生命安全,建議症狀相對嚴重的高危險妊娠孕婦,可諮詢有高危險妊娠專科訓練的婦產科醫師,並到醫療資源豐富的醫療院所產檢及生產,例如有新生兒加護病房設備及團隊的醫療院所,可以在第一時間得到更多照顧及醫療諮詢。

3階段照護,拒絕高危險妊娠

要避免自己成為高危險妊娠一族,就得從懷孕前開始做準備,在懷孕前已知的疾病,應做好病情控制再懷孕;但有些病症會在懷孕期間發生,因此定期產檢、孕期照護也不可掉以輕心。此外,生產方式宜遵從醫師建議,能降低下一胎的懷孕風險。懷孕前、懷孕時、分娩這三個階段,都需要小心翼翼做足功課,讓自己順利度過孕期,那麼,高危險妊娠準媽咪也能孕育健康寶寶。

懷孕前做健檢,拒絕不良生活習慣

抽菸、喝酒、未成年懷孕、吸毒、過胖或過瘦、曾流產、早產等疾病史都可能增加懷孕生產的風險,陳震宇醫師表示,避免在懷孕時成為高危險妊娠一族,就得從懷孕前開始做好防範措施,例如戒菸、戒酒、戒毒、避免年紀過小或高齡懷孕等。如果本身有內科相關疾病,例如氣喘、紅斑性狼瘡、心臟病、腎臟病、糖尿病、高血壓等,在準備懷孕前應做好病情控制,讓病情穩定再懷孕。
另外特別提醒,為降低懷孕後細菌或病毒感染的風險,建議計畫懷孕的夫妻可做孕前健檢,藉以了解自身的健康情況,如果本身並沒有德國麻疹、B型肝炎等抗體保護,則應在懷孕前完成相關疫苗注射,並間隔一定時間後再懷孕。

懷孕後應遵從醫囑,做好孕期照護

懷孕初期避免到人潮擁擠的地方,以降低環境感染的風險。陳震宇醫師表示,懷孕後應謹慎用藥(如有內科疾病,懷孕後仍應遵從醫囑指示用藥,避免自行停藥)、拒絕二手菸、喝酒、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另外,營養均衡也是孕期的照護重點之一,因為有些病症是因為飲食問題造成的,例如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壓,做好飲食控制,注意避免口味重鹹、營養均衡,都能大大降低懷孕、生產的風險。
此外,多休息,避免讓自己過度勞累,隨時注意身體變化。開始感覺到胎動之後(大約懷孕16週以後),應每天仔細留意胎動的情況,詳細做胎動記錄,一旦發現胎動有過於頻繁、過於平靜或明顯減少等異常狀況,應儘速就醫檢查。另一方面,預防早產和早期破水是兩項重要的功課。一旦有早產跡象(懷孕37週以前出現規則子宮收縮)或早期破水等狀況,則應配合醫囑安胎或做適當的醫療處置,以降低早產發生。

生產方式遵從醫師建議

要避免早產,過期妊娠也不可大意。懷孕超過42週仍沒有產兆發生時,須當心胎盤鈣化無法繼續提供胎兒足夠的養分,則建議遵從醫師指示,由醫師評估胎兒及胎盤的狀況後,再決定是否要進行催生。

高危險妊娠並非剖腹產適應症

準媽媽難免會有個疑問,高危險妊娠一定得剖腹生產嗎?答案是不一定。陳震宇醫師表示,高危險妊娠孕婦,其懷孕和生產的潛在風險較高,但是,高危險妊娠並不是剖腹產的適應症,換句話說,只要準媽媽做好孕期照護,仍然可以採取陰道自然分娩。
因此,提醒準媽媽應遵從醫師建議合適的生產方式,避免自願性剖腹生產,因為母親子宮曾接受過手術,會提高下一胎懷孕的風險,反之,這一胎採取自然生的方式,則也有助於降低下一胎的懷孕風險。但如果自然生產對胎兒會有潛在危險,例如胎位為臀位時,準媽媽也應避免對生產方式過於執著。

 

陳震宇醫師
現任/台北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資深主治醫師
          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產房主任
          台灣早產防治學會監事
專長/高危險妊娠、早產防治
          3D超音波、高層次超音波、妊娠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