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前身材對懷孕與生產的影響?
「兒子呀,娶媳婦要娶身材圓潤一點的女孩啦,不然,到時候不好生囝仔!」「那位孕婦好瘦,一定沒吃什麼,怎麼有多的營養給肚裡的寶寶吃,屁股也小小的,恐怕不好生孩子喔」「嗯!這位小姐屁股大,生孩子一定沒問題!」相信你一定或多或少聽過婆婆媽媽這樣的「鐵口直斷」──「瘦子骨盆小,不好自然生,胖一點比較好生」、「瘦子吃不多,胎兒養不大;胖子吃得多,胎兒比較有營養」,真是這樣嗎?
骨盆大小非胖瘦
竹仁婦幼診所院長曹健民指出,「骨盆腔的大小,其實無法從體型外觀看出」,他說,過去自然產的產婦在生產時,如果遲遲生不出來,會進行骨盆腔攝影,以精密計算胎頭是否能通過骨盆腔,以決定是否需要剖腹。
但這種藉由X光的方式,會使胎兒暴露於X光的輻射線下,現已不這樣做了。
取而代之的是以「子宮頸開口的速度是否緩慢?」判斷,一般標準是指分娩過程中的第一產程之「活動期」時,初產婦約每小時1公分,經產婦則是每小時約1.2?1.5公分,簡單說,骨盆大小不是問題,要看的是子宮頸擴張速度。
換言之,好不好生與體型的胖瘦並不存在絕對關係。不過,懷孕時與生產時,瘦孕婦與胖孕婦仍存在一些問題,值得注意!
生產原理
生產是指胎兒從產道出生的過程,而產道是指從子宮頸口經骨盆腔到陰道的路徑,因此,產程進展是否良好,取決於子宮頸打開的速度(快或慢),以及胎兒先露部位下降(一般的自然產指的是胎兒的頭部)的情形,每個人狀況不一樣,有人從規則陣痛到生下寶寶,僅短短幾個小時;有人卻要痛上十來個小時!
究竟有哪些因素在影響著子宮頸擴張速度與胎頭下降狀況呢?
影響產程的要素有3個
子宮收縮的力量(power)
產道大小(passage)
胎兒大小(passenger)
即醫學上所稱的「3P」,當子宮收縮的力量適當,而產道大小也足以使胎兒通過,也就是骨盆腔與胎兒的大小能夠對稱,那麼,在子宮收縮時,就能順利將寶寶往媽咪的產道推擠。
若這三個要素中有任何一個因素出了問題,就會延長產程。
以體重增加多寡為準
判定一般人的胖瘦,常見以身體質量指數、體脂肪率與腰圍等三種方式,孕婦又憑藉什麼標準呢?
曹健民醫師指出,懷孕後,所要看的是整個孕期所增加的體重多寡,理想的體重控制是:前三個月增加2公斤,中期則不超過5公斤,後期也不要超過5公斤,整個孕期所增加的體重約12?15公斤為宜。
至於孕前偏瘦的孕婦,可多增加一點無妨,但應為漸進式。
瘦孕婦易碰到的問題
原本體型就偏瘦的準媽咪,在懷孕及生產過程中,容易會遇到哪些問題呢?
容易營養不均衡
以往瘦子易讓人有「營養不良」的感覺,事實上,應是「營養不均衡」的問題,曹健民醫師說,這與平日攝取的食物內容有關。
因此,原本體型較瘦的孕婦,在孕期時更需要注意均衡攝取營養,才能供給胎兒充分的營養。
改善方法
他說,尤其是要多注意蛋白質類的攝取,因為蛋白質是胎兒組織成長不可或缺的營養素。
根據研究顯示,蛋白質攝取不足的孕婦,易發生水腫、貧血、子宮收縮能力不良、流產、疾病抵抗力減弱、哺乳能力不佳等症狀,這些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到胎兒的生長發育。
因此,不要輕忽懷孕期間對蛋白質的攝取。
容易有妊娠紋
偏瘦者在孕期所增加的體重,與原先體重相比,占比不小,增加速度也甚於平常時候,也因此,皮下組織無法配合表皮與真皮擴張的速度,使得皮下組織經不起擴張而斷裂,使得表皮出現紋路。
妊娠紋的出現,範圍不只是腹部,臀部和鼠蹊部都可見妊娠紋的蹤影,準媽媽可要有心理準備,當體重增加時,妊娠紋也容易如影隨形。
改善方法
曹健民醫師說,孕婦增加體重在所難免,不過,若能控制增加的速度,多少能減緩皮膚組織受體重急速增加的影響。
容易腰痠背痛
原本骨架小的準媽媽,因體重增加而加重了身體關節的負擔,加上孕期會分泌「鬆弛素」,更易讓腰痠背痛的感覺較為強烈,甚至小腿會出現抽筋的情形。
曹健民醫師指出,由於孕婦在妊娠中期多半會有抽筋、腰痠背痛、浮腫等現象,這些多是由於缺鈣所引起,因此,瘦孕婦得更注意鈣質的攝取。
改善方法
◎熱敷和按摩:可在易痠痛的地方,如背部,給予熱敷和按摩,以舒緩疼痛感。
◎多補充鈣質:最好且最直接的補鈣方式,莫過於多吃含鈣豐富的食物。鈣的來源以乳製品為最佳,豆類、魚蝦類、海帶、木耳、香菇、小魚乾,以及許多綠色蔬菜等,也都是鈣的良好來源。
產道不易擴張?
理論上,孕婦骨架小,產道不易擴張,但曹健民醫師表示,是否能順利自然生產的因素很多,如子宮收縮狀態、胎兒大小、胎位等,可說是一場天時地利人和的表現,體型瘦的孕婦倒不用為此過分擔心。
改善方法
孕期做好體重控制,不讓胎兒過重,有助減少生產的難度。
矮孕婦也能自然生
曹健民醫師說,不滿150公分的孕婦看似生產時相對困難,不過,也不是絕對,如果胎兒體重約2,300~2,400公克,想要自然生也未必是「不可能的任務」,一切就看產婦與胎兒的「配合」程度為何。
臨床上,有不滿150公分的孕婦以自然生產的方式生下4,000公克的寶寶,而170公分的長人孕婦,則需要以剖腹產方式,迎接3,000公克的寶寶。
胖孕婦易碰到的問題
曹健民醫師指出,比起瘦孕婦,胖孕婦(或孕期體重增加過快者)要面臨的問題,其實還比較多呢!
妊娠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的診斷是根據葡萄糖耐受度的測試而得之。在24~28週時,孕婦接受50公克葡萄糖水的耐受測試,如果血糖值超過140mg/dl,將進一步安排「100公克葡萄糖耐受測試」。
通常若及早發現,並予以適當的飲食管理,並定期接受產檢,多能讓血糖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減少母子的生產風險。
問題改善
若是每個月的體重增加2公斤以上,小心到中期會過胖!曹健民醫師提醒孕婦,此時宜降低澱粉類和油脂類的攝取,增加纖維質的攝取量。而適度運動將有助血糖的控制。
妊娠高血壓
曹健民醫師指出,有些原本血壓正常的孕婦在懷孕20週之後,發生收縮壓大於140mmHg或舒張壓大於90 mmHg,稱為「妊娠高血壓」。
懷孕時期合併高血壓是孕婦危險的疾病,會造成母體和胎兒極嚴重的併發症。他說,尤其孕婦的口味改變,比平常時候吃得更鹹,更容易引起膽固醇變化,而易使血管出現病變,造成高血壓的發生。
改善方式
◎在飲食控制上,要維持高蛋白飲食以補充尿中流失的蛋白質,讓胎兒生長不受影響。
◎不吃太鹹或鈉含量高的食物,尤其成人一天鈉的攝取量,不應該超過2,400毫克,根據高血壓學會秘書長王宗道表示,「每增加1克鈉的攝取,收縮壓會上升1.5毫米汞柱,舒張壓會上升1個毫米汞柱,如果能夠加以控制的話,限制一天攝取量在6克以內,也等於是服用一種藥物的效果。」
◎盡量少吃生食及冰冷食物,因為生食容易因不潔而引起腸胃道感染,並造成早產;冰冷食物則是會耗掉腸胃道的能量,引起血管收縮變化。
活動不便減少運動機會
體重增加過多的孕婦,容易因為活動不方便而減少活動的機會,無法消耗的熱量,不是加在自己身上,就是成了胎兒的重量,對於產程的進行,將有嚴重影響,如產程遲滯及產程傷害,對母體與胎兒都是不利的。
改善方式
保持適度的運動,讓媽媽和胎兒都比較健康,也讓產程進行較為順利。至於什麼才是適度運動,可與醫師討論。即使是每天有固定的散步時間,都是一種不錯的運動。
脂肪阻礙不利自然產與剖腹產
過多的熱量往往變成脂肪,堆積在身體各處。自然產時,產道因脂肪堆積而減少寬度,增加胎兒出生的困難;剖腹產時,不只對醫師下刀有所影響,更重要的是,因為血液循環不好使產後傷口恢復不易,無形中,增加感染的機會。
曹健民醫師說,有些產婦還須特別放置引流管讓血水流出,但這又會影響傷口癒合後的美觀度。
改善方式
孕期增加的體重,若是大部分為胎兒的體重,就無須擔心脂肪堆積的問題。
因此,提醒孕婦,均衡飲食最重要,油膩食物少吃,多攝取富含蛋白質及維生素B、C的食物,並搭配少量多餐的方式,讓體重得到良好控制。他說,胎兒體重在2,800?3,200公克,通常比較容易自然產。
曹健民醫師補充,與其在意媽媽的體型是胖是瘦,更值得關注的是「媽媽的工作環境」是否易引起「特定病症」,如從事粗重工作者,易有早產之虞;處在高熱環境者,不利於胎兒生長;若是穿著無塵衣工作者,則因穿脫無塵衣費時而減少如廁機會,易造成尿路感染問題。
為了胎兒的安全,請孕婦審視職場是否能給予安全化的工作,必要時,須主動向主管提出要求,刻意避免不安全的環境因子,以保障孕期安全。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