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藝文旺季,來場藝術胎教吧!

用藝文孕育新生命吧!
以前人懷孕但求平安、健康,隨著人類學家對於子宮內胎兒的了解,以及因應時代競爭需要,準父母在懷孕之際所投入的心血也越來越〝優生〞,希望藉由「胎教」早一步提升孩子日後可能需要的各種能力。
除了智力、創造力、情緒力等耳熟能詳的生存條件,妳可知道,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已將「美力」譽為新世代的個人與企業所需具備的競爭力!也就是說,在競爭的年代想要勝出,媽咪可以在孕期以藝術胎教為寶寶開立「美感存摺」喔!
二個藝術胎教的絕佳機會
藝術,是以往多數台灣人會將它束之高閣的奢侈品。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表演藝術節統籌部執行總監王文儀直指:「在升學制度的國家(像是亞洲地區),其國人的藝術教育普遍有缺乏的問題。」
事實上,藝術帶給人們的影響力和人們接觸藝術的經驗有很大的關係,王文儀總監認為:「不管孕媽咪在孕前是否喜歡藝術,或者說接觸藝文活動的經驗值有多寡,用『藝術養胎』是媽咪孕期最好的情緒與精神維他命,更是培養孩子藝術氣質的重要關鍵。」
1.當胎動明顯後…
揮別孕早期的害喜和凡事謹言慎行,在接近妊娠20週左右的產檢,醫師通常會提醒媽咪:「該留意胎動了,可以準備好胎教了!」。
為什麼不在懷孕後的第一時間就進行藝術胎教,非得等到媽咪胎動確立後再開始呢?依據胎兒器官發育時間表來看,胎兒此時的視覺、聽覺發育已到達可以接收訊息的程度,並無時無刻都在接收來自媽咪身體內、外的訊息。例如,胎兒對光照有反映、聽得到媽咪的心跳,甚至〝感覺〞得到媽咪今天的心情好壞。
大力倡導0歲教育的日本右腦開發專家七田真教授曾表示:「母親和胎兒之間的種種微妙連動,正是胎教實現的基礎。
媽咪這樣做
經常或定時把自己置身在藝術、文化的氛圍當中,因而有共鳴(例如感覺舒適、愉快等。)或者透過「胎談」將所見所聞跟腹中胎兒分享。
王文儀總監表示,聆聽胎教音樂是多數孕媽咪可以接受的,除了廣為人知的莫札特胎教音樂,舉凡能讓媽咪聽起來感覺平順、愉悅,都是適合的胎教音樂。其次,藝文涵蓋的範圍很廣,每個人偏好與可接受的範疇不一,媽咪也可選擇自己想要欣賞的表演來看,或是親自從事繪畫、文創等,都是孕期絕佳的藝術胎教喔!
專家建議:感受胎動喜悅的同時,媽咪和爸比必須適時回應胎動;及早和胎兒建立互動,便可及早開啟親情的連繫。
孕.常識
胎動,是指胎兒在媽咪子宮裡活動。雖然胎兒早在妊娠8週左右就有〝動作〞出現,但此時以超音波監看這些胎兒的運動還不太協調,通常只是一些反射性的動作,所以媽咪得等到18~20週左右,胎兒更成熟了,組織化的動作出現後才能明顯感覺到。
*專家建議:感受胎動喜悅的同時,媽咪和爸比必須適時回應胎動;及早和胎兒建立互動,便可及早開啟親情的連繫。

2.當全台飆藝術時…
對於平日鮮少接觸藝文,但想為胎兒來點藝術刺激的孕媽咪,王文儀總監建議:「先從身邊容易參與的廣泛性藝文活動開始,例如到家附近的藝文活動中心拜訪一趟,看看似否有演出或展覽可以欣賞,或者講座、才藝課程等都是孕媽咪不錯的選擇。」
媽咪這樣做
沒有地緣便利性的媽咪不妨趁著暑假來臨,計畫性的來一場藝術饗宴,因為每年7、8月可說是藝文活動的旺季,許多國內外團體、大小型表演都會選在這個時候演出,媽咪若期待所接觸的藝文有一定的水準,不妨直接上國家級的兩廳院售票系統網站查詢各類藝文活動。
培養生活中的美力
有人說,最好的胎教來自準父母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最好的藝術培養其實也源自準父母日常生活中對於藝術的態度。所謂「不喜歡音樂的父母很難培養出音樂家孩子。」
王文儀總監說:「人生需要藝術同行,它可以單純地只是娛樂功能(引起喜怒哀樂的共鳴),也可以為人生面臨抉擇時,提供多一些知性的方向和對事物掌握的精準度,因為藝術可為人們開啟更廣的視野、更寬的胸襟,以及更深思的習慣。」
3態度 請「藝」常駐妳心
無論是培養藝術氣質,或是落實生活中的美力,藝術修養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達成的,王文儀總監表示,藝術能力的養成需要:一、培養主動性(就是接近它);二、建立習慣(就是累積經驗);三、學習表達(就是練習說出自己的看法)。「再有藝術天分的孩子,若沒有環境去引導和表現機會,他的人生表現可能會跟一般人沒兩樣。」
除了要有積極而正面的態度,「過度焦慮」和「要求成果」是多數台灣人的藝術教育問題。王文儀總監提醒家長,不論自己或日後給孩子接觸藝術,千萬不要焦慮;「越小開始當然越好」,因為比起大人,孩子有無限的接收能力,但藝術的鑑賞能力和年齡也非成正比,通常與心靈的成熟度、個性、人生閱歷等有關,所以孕媽咪自己即便無法及早,即刻開始也不遲。

3方法 懂「藝」非難事
很多人看表演都有「有看沒有懂」的疑惑,對此,王文儀總監認為,這是我們的教育過度要求標準答案的迷失。「大部分節目設計會將觀眾分成兩個層次:一般觀眾和專業觀眾;不同的觀眾會在節目裡體會到不同的事物;一般民眾只需要去感受整場節目能帶給自己的共鳴,而從事藝術工作或是已經有藝術鑑賞經驗的人,可以把自己當做是專業觀眾,在聲光、佈景、戲劇張力等處多加觀察。」
另外,如何累積每一場藝文表演的觀看經驗呢?王文儀總監提供以下參考方法:
1.平日修學分:聆聽導讀、推廣講座。(蔣勳是國人公認的美學大師,可聽取他的演講。)
2.當場修學分:在欣賞節目之後,盡可能講出〝感受〞。
3.事後修學分:找出節目單或專家評語,看看別人對同一節目的看法。
媽咪這樣做
媽咪每次看節目時,除了心情起伏可能無需另外言喻,胎兒可能已得知外,媽咪亦可和腹中胎兒談對節目的看法。(記得先喚「胎名」後再開始分享喔。)
~原文刊載於2009年7月號《媽媽寶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