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懷孕> 孕期百科> 「胎兒腎水腫」診斷與治療

「胎兒腎水腫」診斷與治療

你知道嗎?在懷孕大約滿三個月時,胎兒就已經可以「排出小便」囉!胎兒的泌尿道在懷孕第12~15週左右就已發育,子宮內羊水的主要成分就是胎兒的尿液。如果,產檢中發現胎兒有泌尿系統異常的狀況,不免令孕媽咪擔憂,是否會影響胎兒的發育?該怎麼處理?

原因

胎兒體內「排水孔」阻塞

透過產前超音波掃描,大約在懷孕第14~15週就可以看到胎兒的腎臟,而在大約孕期第20週就可以看到腎臟的運作情況。泌尿道系統是人體排除廢物的主要系統之一,泌尿道包括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腎臟就像是一個過濾器,把人體所攝取到的養分,例如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鹽分等與廢棄物分離,再經由輸尿管、膀胱、尿道排出體外。

就結構上來看,輸尿管是連接腎臟與膀胱的管子,當這條管子因為各種因素而發生阻塞,尿液就無法順利排出而積在腎臟,透過超音波檢查,就會發現胎兒的腎臟有腫大的情形,這是最常見造成腎水腫的原因。
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兼輔仁大學醫學院講師黃文郁表示,事實上,泌尿系統的任一部位發生了異常,例如輸尿管狹窄阻塞、腎臟發育不良等,都有可能造成腎水腫。如果孕媽咪有染色體異常或其他先天基因異常家族史,則胚胎在發育的過程中發生胎兒泌尿系統異常狀況的機率會增加。

發生率

最常見的胎兒異常狀況

根據統計,胎兒異常狀況大約有1~2%可在懷孕期間被診斷出來。而在所有的胎兒異常狀況當中,泌尿系統異常就佔了30~50%,比例非常高,通常還可能伴隨有其他的妊娠合併症。黃文郁表示,其中「胎兒腎水腫」是最常見的胎兒泌尿系統異常狀況,平均每100位胎兒異常的妊娠中,就可發現大約有1.4個胎兒有腎水腫的問題。

檢測方法

產前超音波掃描(大約孕期第20週左右進行)


檢測結果:
1. 如果發現羊水量比平均值低,有可能是胎兒沒有排尿,若同時發現腎臟的直徑大於實際懷孕週數應有的正常範圍,必須持續追蹤。
2. 如果隨著懷孕週數增加,腎臟無持續擴大情況,則不需要太擔心。
3. 如果在懷孕任何週數,檢測發現腎臟直徑大於1公分,或在懷孕初期就發生明顯的水腫狀況,需要做進一步檢查。

高危險群:
有染色體異常或其他先天基因異常、屬於高危險妊娠的懷孕婦女,建議在懷孕初期做羊膜穿刺、絨毛膜取樣或臍帶血穿刺等胎兒異常檢測。如果在懷孕滿5個月前,被告之胎兒有腎臟水腫或其他可能異常狀況的孕媽咪,則建議做高層次超音波檢查(在懷孕第24週以前進行),以便早期發現,掌握治療關鍵期。

黃文郁醫師表示,各國對胎兒腎水腫的嚴重度有不同的等級分類,但綜合比較後可確定的是:在懷孕第18~20週,胎兒的腎臟直徑應小於0.4公分;懷孕第32週時應小於0.6公分,若在任何懷孕週數,腎臟直徑大於1公分,都算是相當嚴重的水腫情況。


孕媽咪不會有任何外顯徵兆

當胎兒有泌尿系統異常狀況時,孕媽咪是否能夠感受得到異常?黃文郁醫師表示,通常母體並不會有特別不舒服的感覺,例如腹痛、出血等徵兆,唯有透過產檢時超音波檢查,發現腎臟有腎盂腫大,加上羊水量少等檢測結果,來推論胎兒可能有泌尿系統異常的問題,並且必須做進一步檢查以及後續追蹤觀察,再決定是否需要進行胎內治療。

影響

須留意是否有其他合併症

胎兒體內的「排水孔」阻塞了,就像是不通的排水溝,廢棄物就會不斷的堆積,如果同時還發生尿液逆流,混有細菌的尿液可能造成胎兒腎臟感染,嚴重時可能導致器官衰竭、腎臟壞死、胎死腹中。黃文郁醫師表示,通常較嚴重的腎水腫問題,都可能伴隨有其他的胎兒異常狀況,極少是單純只有腎水腫的狀況。因此,如果確認沒有其他妊娠合併症,卻發現胎兒有輕微腎水腫時,孕媽咪也別太擔心。

治療

胎內vs.出生後

黃文郁醫師解釋說,除非是非常明顯(腎臟直徑大於1公分或隨著懷孕週數有持續擴大的跡象)的腎臟水腫問題,需要積極治療,以預防可能發生早期破水、早產、胎死腹中等狀況之外,如果是情況較不明顯或比較輕微的腎臟水腫,通常可以等到出生後再視情況來決定是否需要治療。
「這是因為在懷孕期間的檢測不容易判斷,而胎兒的腎臟功能也可能隨著成長逐漸成熟,則水腫的問題有可能會自然消失。」臨床上,被診斷出有腎水腫的胎兒,出生後有超過50%其腎臟功能都正常,在另外一半仍有腎水腫問題的新生兒當中,有25%經過追蹤及藥物治療後都能痊癒,而有25%需要施予手術治療。


胎兒期治療

胎兒有泌尿系統異常狀況時,例如胎兒尿道阻塞、腎臟阻塞、男寶寶陰莖阻塞、腎水腫等等,都可置放引流導管治療。藉由超音波持續觀察,用導管穿刺過母體腹部進入子宮內,置放羊膜腔導管,一頭連接羊水腔,一頭與連接胎兒的阻塞處如膀胱、腎臟等相連,將胎兒體內的過多積水,引流至羊水處,以避免發生器官衰竭、胎死腹中的遺憾。

出生後治療

由於胎兒的腎臟功能不容易精準評估,醫學界多傾向於出生後再進一步診斷及治療。若診斷出有腎水腫的胎兒,出生之後須觀察新生兒第一天尿布有無尿濕,若出生後發現不能排尿(大約在出生第2~3天),須進行腎臟超音波、X光顯影鏡檢查,並給予抗生素,以免發生尿液逆流情況時,可能造成腎臟感染。
黃文郁醫師表示,在出生第2~3天後再做上述檢查的原因,是為了避免因為新生兒生理性脫水原因而低估了疾病的嚴重程度。
此外,情況較輕微者,則建議在出生4~6週之後再做上述檢查,以確認是否需要治療。

Q&A

Q1一定要動手術嗎?
目前醫學界治療新生兒腎水腫的手術已相當成熟,然而,黃文郁醫師表示,由於新生兒的腎臟功能無法精確評估,即使在胎兒期被診斷出有腎水腫,出生後隨著腎臟發育成熟,部分水腫情況可能會自然消失,因此,手術是否是必要手段,以及進行手術的時機,目前尚有爭議。建議可諮詢第二、第三醫療意見,再做決定。
 


Q2
治療後是否會有其他後遺症?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部主任陳中明表示,大部分的腎臟水腫情況經治療後都能痊癒,而且不必擔心會有其他的後遺症,例如影響腎臟功能或長大後可能得到腎臟疾病的機率提高。但是,對於阻塞程度較嚴重,例如腎臟構造受損的寶寶,其腎臟功能就可能會有影響,但發生的機率非常低。一般而言,經過治療之後,照顧者只須要持續觀察寶寶的活力、食欲以及身高、體重成長情況,只要情況良好則不需要擔心。但若是腎臟功能已有受損情況時,在成長過程中應注意不要隨意服用藥物,飲食上避免吃太鹹以防高血壓對腎臟帶來負擔。
 


~原文刊載於2009年6月號《媽媽寶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