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親子> 親子教養> 孩子的性教育除了性器官,更重要的是愛與關係教育!父母別再畫錯重點啦~

孩子的性教育除了性器官,更重要的是愛與關係教育!父母別再畫錯重點啦~

華人社會思想保守,面對孩子對「性」有疑問時,父母總會露出尷尬的微笑並回:「不要問那麼多。」導致錯失了很多可以教育孩子正確性觀念的機會。



臺灣受社會風氣的影響,幼兒性教育普遍不足,提到「性」,有些家長選擇岔開話題,有些選擇微笑帶過,這些不僅沒有解開孩子心中的疑惑,反而會讓孩子心中有更多的問號與好奇。這些態度一代傳一代,讓每個人對「性」無法坦然看待,隱晦、避而不談的態度,讓「性教育」在孩子的成長中缺席。更令人擔憂的是,現代科技發達,其實孩子只要搜尋一些關鍵字,便會出現很多解釋,與期讓孩子上網學習到那些偏頗不正確的資訊,不如從父母的立場出發,以健康的角度切入,帶孩子討論「性」對於我們來說,意味著什麼。

孩子性教育談的不是只有性器官、認識生理性別、了解什麼是隱私權以外,還包含性別教育、尊重身體感覺,以及表達愛與表達感受等。在性別教育中,包含不塑造對兩性的刻板印象,如:男生就應該(穿藍色衣服)……、女生就應該(穿粉紅色衣服)……等。(推薦文章:孩子只是孩子,不分男女,別讓性別框架從小限制著孩子的成長!

 

家長態度自然,讓孩子不將「性」視為危險話題

與孩子談性,最健康的態度就是「輕鬆自在」,否則家長不自覺流露出的不安、害羞、不以為然,也會讓孩子傳承到對性羞愧焦慮的狀態。性教育應從什麼時候開始教?其實,性教育即愛的教育、關係教育,王嘉琪諮商心理師認為,從寶寶出生的那一刻,關係教育已經開始,在他餓時哺餵、害怕時擁抱、接納他的哭泣與情緒等,都能培養他擁有安全感。

 

家長喜歡幫性器官取別的名字,但心理師建議:正確名稱才是最自然的

有些家庭會給性器官取一個隱晦的名稱代替,但王嘉琪諮商心理師建議,向孩子介紹性器官,直接說出器官正確的名稱,如:陰莖、陰部,是最自然的介紹方式,就像介紹其他器官般自然,因為對幼兒來說,這只是一個詞彙的認識而已,不會含有其他的情緒,但若爸媽帶著害羞的語氣說出,寶寶接收到的就不單純是一個「詞彙」,他反而會好奇:「媽媽為什麼說這些詞彙時有特殊的情緒?」(推薦文章:教孩子性教育,請從好好使用正確器官名稱開始

不過王嘉琪諮商心理師更強調,家長在教育孩子前,得先尊重自己的感受,如果覺得不自在,先不要勉強自己說出這些部位的學名,以避免傳遞焦慮的態度,建議可以暫時保留原先與孩子交談時稱呼的方式,重點只要表達的語氣要自在、自然即可。

 

「被孩子撞見我們在做愛」別慌張,自然的描述性行為,可以避免沒有正確解答的好奇與誤解引誘孩子

不滿2歲的孩子可能會有點困惑、好奇或驚嚇,此時,若父母能保持鎮定不驚慌,會是最完美的反應,滿足孩子當下的需求後(也許是肚子餓或做惡夢),給予孩子適當的安撫。撞見爸媽的性行為,對有些孩子來說,只想確認安全感,因此告知「爸爸媽媽沒事,沒有受傷」也許就足夠,但若孩子仍充滿好奇,堅持想知道發生什麼事,也許就是告知生命起源的時機點,如果家長對於怎麼表達有焦慮,可以跟孩子一起約定一個時間好好跟他解說生命的起源,建議可以尋找合適的繪本,告訴孩子:爸媽行房是相愛的行為表現、胎兒是如何在媽媽的身體裡出現等等。親子間保持暢通的交流管道,更是保護孩子最實際的方法。


(延伸閱讀:【與幼兒談性】從性教育到性溝通~青春期性教育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