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同理心培養還有分歲段~心理師不藏私3招同理心培養小方法:認識情緒、學習付出、善用繪本。
同理心的發展與寶寶的先天氣質有所相關,每個寶寶有著自己的先天個性,其與生俱來的獨特行為模式會導致不同的行為表現,因此,也會造成寶寶發展同理心時的差異。例如:若寶寶的情緒較穩定,就比較有能力去感受他人的情緒,反之,則較難去關注他人的情緒;或是若寶寶天生充滿好奇心、喜歡與人互動,就比較有助於孩子認識他人情緒,進而培養同理心;否則,若對於新事物比較容易出現退縮反應,則可能較難主動體會他人的感受。洪意晴心理師表示,即便先天氣質會影響寶寶同理心的發展,但只要父母願意創造一個自由發展的環境,不評斷孩子的每個發現、不過度主導孩子的學習、並且總是接納、讚美他的每個創意,讓他能安全探索這個世界、安全地表達自己,他就會對周遭的人始終保持好奇,並自然地去關懷與覺察他人的情緒,進而發展出對人的關懷與同理心。
.1歲前:自我概念尚未成熟
對於「我」的概念尚不明確,透過聽到自己的哭聲、動動與嚐嚐自己的小手小腳,寶寶才開始熟悉自己的身體,並對於自己的身體動作有所認識。
.18個月後:以自身出發去感受旁人情緒
寶寶逐漸開始有了「我」的意識,此時,對於別人的不幸,他會以「我也有不幸」來表示同情,例如:當有其他小朋友跌倒了說痛痛,他也會指出他曾經受傷的地方說痛痛,或者他會企圖以自己遭遇不幸時所獲得的安慰方式去安慰他人,例如:寶寶可能會摸摸那個人跌倒受傷的部位,因為他之前被這樣對待過。
.2~3歲:開始意識到他人的情緒
幾乎已經能視自己為一個生理上有別於他人的個體,對於「別人的感覺」或「別人對自己的感覺」有更多的重視,孩子會愈來愈基於別人的感覺而行動,不再只是基於自己的感覺而行動,洪意晴心理師表示,這是因為寶寶此階段開始發展「角色取替」的能力,係指一個人從他人的立場來看待一種情境的能力。所以他們會開始知道,別人的感受和自己不一樣,
.4歲:清楚辨別情緒
孩子就能很清楚明確地分辨出他人的快樂與悲傷。
.6歲後:同理心發展大至成熟
此時已能擴及到其他人的生活情境中,會去體會他人的遭遇。例如:現實生活中的痛苦、分離、對未來的期待或種種的得失等,明白每個人的感受是生活經驗所影響的,而不只是對當前的情境所引發,此時,孩子的同理心發展幾乎已臻於成熟。
3方法教出同理心寶寶,天下父母心皆希望孩子善良,也能被世界溫柔對待
1.帶寶寶認識情緒:教導孩子辨認當下情緒,讓孩子了解此時的感受是屬於何種情緒,並協助他正確表達,如:「你現在很傷心,因為不能出去玩」或「現在不能看電視讓你好生氣」等,提供孩子日後辨別他人相同的情緒感受並給予同理,家長也須同理孩子的心情、給予接納,使孩子日後也能在相同情境下,以相同的方式對待他人。
2.學習對他人付出關心:爸媽可以教育孩子隨時給予他人小小的幫助,並引導孩子去感受其中的快樂,同時,觀察孩子的表現,並適時給予具體讚美,也能讓孩子感受被關心的感覺,當孩子被稱讚,他會知道自己的能力被看見,使他更有信心、也相信自己能夠為他人付出關愛。
3.善用繪本或故事引導:對孩子來說,遊戲是與生俱來的能力,也是孩子用來學習或認識這個世界的媒介。透過有故事情節的遊戲或繪本,爸媽可順著故事情節,讓孩子深入情境,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孩子有機會去站在故事主角的立場去感受該角色的感覺,也能有機會練習用他人的立場去表達感覺。
請避免冷漠與強勢的教養態度,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
.避免冷漠以對
照顧者總是冷漠以對,會讓寶寶感覺自己不被重視、需求得不到回應,進而認為環境不友善,並因此失去對人的興趣,阻礙了孩子同理心的發展。對1歲內的寶寶而言,雖然他們還未能發展出同理心,但已經能開始跟他人的情緒產生共鳴,也會複製照照顧者的態度去面對人群。
.避免強勢教養
家長若時常用懲罰、強勢的態度與說理方式來教養,孩子容易覺得自己的情緒不被了解,相對也比較難以了解別人的感受。如:當寶寶再大一點時,也許會比較有自己的主見與要求,想要買東西時,如果父母只是禁止,跟孩子說:「不能買」,那麼孩子只學到規則,他們的心情並沒有被同理,此時孩子就很難學到如何同理別人。如果父母能多加一句:「我知道不能買讓你很難過,來,媽媽抱抱安慰一下」,孩子的心情能立刻被了解,他們也就能夠間接學習到如何同理別人。洪意晴心理師認為,當孩子的心情被家長照顧到時,他們日後才有能量去照顧別人的心情。
(延伸閱讀:EQ好真的超重要!3個實用親子小遊戲,培養孩子好EQ就是這容易~)